最近,一部复旦大学师生牵头拍摄的纪录片,在网络上悄然走红,纪录片名为《请勿来电》,关注的则是聋人骑手这一少数群体。这些聋人骑手听不见 也无法回复顾客的来电,但依旧奔走在送餐路上。纪录片播出之后,我们又联系上了其中的几位主人公,看看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部由复旦师生主力拍摄的纪录片《请勿来电》,通过对4个城市、5名聋人骑手的跟拍,尽可能还原了这一少数群体,怀揣“酸甜苦辣”在路上奔跑的日常。牵头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金云说,他们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到少数群体的生存和公平问题。“超过21所大学,100多位志愿者,还有大量的社会上的各界人士支持下,我们完成了这个工作,就是能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知道骑手当中还有一类人他们是聋人,他们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和听力和你进行交流的,你得知道这个事儿。”

曾经的聋人骑手涛涛打着手语(手语翻译唐文研)坦言自己的心路历程,为什么想要做单王?涛涛不希望自己被看不起,不想做的不好,他希望自己可以和听人一样,希望听人和聋人是平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首集的主人公,聋人涛涛,是全国外卖骑手榜单上第一位上海区域的聋人单王,他曾多次拿下这一名号,而这个排名无分聋听,新天地、南京东路、人民广场,这些骑手们的必争之地,他了如指掌,付出的努力远超想象。比如:“下了班在家休息的时候,也会去研究,人家会去打卡的地方,会去研究线路,然后那些地方的名字,记在脑子里。”

涛涛用实际行动告诉聋人小伙伴,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聋人也能成为业内高手。6年前他刚入行时,身边只有不超过10名聋人骑手,而现在至少有超过200名聋人,加入了外卖骑手的行列。涛涛表示:“第一次的时候肯定觉得很苦的,慢慢地等到经验有了之后,变得熟练就不觉得苦了,反而觉得挺开心,以前我外卖做得不好的时候,其他骑手看不起我,然后现在就是变成愿意跟我做朋友了,然后也愿意给我竖大拇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集片子的尾声处,涛涛遇上了一场追尾事故,不得不停下了奔波的脚步。如今,2个多月过去,他腿上的钢板还没能拆除,无法重新骑上小电驴“打野”,但涛涛没花时间沮丧,他已经在规划解锁人生的新版图。

对此,涛涛也很乐观:“老板说,知道认识你是涛涛,我就问他说那你这个车行卖的好不好?我们就定下来合作了,先试试看吧,如果说做不好失败了的话,那我可能回归‘外卖王者’,我也有双手,我也有眼睛,我和别人都一样,我只是不能用嘴说话,但是我也会写字,对吧?大家都一样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片中另一位主人公,95后聋人骑手魏哥,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25岁的他总是热心助人,甚至牺牲自己的送单时间,来带着45岁刚入行的聋人徒弟跑外卖。“带徒弟的时候,他自己是不挂单的,而是全程跟随,从怎么操作软件到拿餐时如何沟通,再到怎么选好跑的单,从哪儿超近道,事无巨细。”

片子播出后,有不少看过纪录片的聋人小伙伴联系魏哥寻求帮助,热心肠如他,依旧是能帮就帮。

魏哥(手语翻译杨姐)称:“前天有聋人找到我,加我的微信,想让我帮忙租房子,问我500块钱的租金能不能租到,像这种情况我们聋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我们跟不上听人,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慢慢跟上他们的脚步。”

考虑到南京配送费有所下调,而老家还有房贷压力,一个多月前,魏哥离职来到上海找机会。要重新开局并不容易,但好在在聋人的圈子里,总有热心人愿意伸出援手。因为和站点在排班上有分歧,朋友给他介绍来了懂手语的志愿者杨姐,帮忙做协调。

等待协商结果期间,魏哥开始做起了跑腿业务,虽然挣得少些,但魏哥觉得,只要还能跑单,心里就踏实。负责手语翻译的志愿者杨姐也认为:“聋人应该得到尊重,不是说他们听不见,不会说话,就觉得他们不被社会认可、不被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纪录片的方式,呈现课题研究调查的内容,超脱了一份常规的学术报告,但主创团队相信,他们的记录,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些聋人骑手们,他们虽然被关上了一扇窗,会遇上更多的困境,但他们依旧会用尽全力,去奋斗,去生活。

“我们这个研究关心的核心的话题叫公平。针对聋人骑手和听人骑手平台,是不是要用完全一样的规则来面对他们?要怎么样去设计才能够带来一个更加全面的公平,有利于这些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你做了一点有光亮的事,然后就会越来越多的人来支持你这个光亮。”孙金云教授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人,是聋人对听力正常的普通人的称呼。在聋人的世界里,自己和听人的区别只在干是否能听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只要自己努力,聋人也可以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也期待这部纪录片,真的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一小众群体,给他们更多一些的理解和尊重。

看看新闻记者: 邢颖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王卫

摄像: 张琦 孔权 李连达

责编: 顾怡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