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村坐落在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连绵起伏的山区中,村子南北边各有一座小山。山中有一条水渠顺流而下,水流两边分布着错落的民房,朴实的村民们世代居住于此。

村里有一间寺庙,名为“三槐寺”,寺后面有上百座无名坟墓,里面长眠着在1934年王文驿之战中牺牲的的红军战士,至今不知他们的籍贯姓名。

王文驿战役距今已经过去八十余年,可村子里依旧流传着当年那段血雨腥风的革命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身农家投身革命

1910年11月,王义勋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太子镇益昌村一个农民家庭中。他自幼家境贫困,没读过什么书,刚满18岁就早早结婚生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二十年代,阳新县一些在上海、莫斯科等地求学的年轻人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利用假期时间回到家乡,宣传革命思想,发动当地百姓开展革命斗争。

八七会议后,土地革命运动在阳新蓬勃开展起来,一批共产党员被派往各地指挥暴动斗争。在党的领导下,阳新各地陆续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一时间,战火弥漫了这个古老的县城,益昌村也没能幸免。

1928年的某一天,几名革命志士为了躲避国民党追杀,逃到了益昌村,刚好住在王义勋家隔壁的房子里。

热心的王义勋总会跑出去帮助这些落难的革命党人采买补给品,对方也经常给这个年轻人讲一些革命理念。

这是王义勋第一次这么密切地接触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没读过书的他逐渐萌生了“干革命”的想法。

不久之后,国民党来益昌村搜查,热血沸腾的王义勋和同村村民王义和一起跟随着这些革命党人一起离开了村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位于阳新县西南部的龙港镇已经初步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王义勋决定前往那里加入工农武装阵营。

到达龙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三次“围剿”斗争中屡立战功,先后担任红16军第9师9团副排长、红6军团第16师46团政治指导员、红16师侦察队政治委员等职务。

遗憾的是,和王义勋同时期加入红军的同村友人王义和,在1931年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王义和去世之初,家里人都不知道这个消息。直到他的儿子后来跑到龙港革命根据地找到王义勋,才获悉父亲在战争中尸骨无存的噩耗,家里人只能在村后山立了个衣冠冢祭奠王义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63万兵力,向鄂、豫、皖、鄂、赣等地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

次年7月,鄂东南苏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胜利。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在通山黄石洞举行成立大会,张涛任军长,方步舟任政委,叶金波任副政委,并增设了机枪连,由王义勋担任指导员,配备长短枪支2290支。

军长张涛,原名张高寿,是湖南祁阳人。他早年曾经参加过北伐,后受到黄克诚的影响加入了工农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次围剿局势危急

红军第17军成立初期,取得了不少胜利,让国民党忌惮不已。蒋介石特地颁布了《剿匪区内文武官佐士兵惩奖条例》,重金悬赏张涛、叶金波等17军领导人,生擒奖金高达五万元。

1933年9月,国民党集结百万大军,出动200架飞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吸取了前四次“围剿”受挫的教训,在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提出了“构筑碉堡,步步为营,层层巩固,节节进逼”的战术,妄图一举消灭共产党。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鄂东南道委于11月召开会议部署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这次会议决定集中红17军主力,攻打驻扎在阳新的国民党军队,恢复龙港、燕厦、木港等苏区,然后一路南下,配合中央苏区进行“反围剿”斗争。

会后,红17军主力离开苏区,向东南挺进。

1933年11月8日,在红16军的配合下,红17军打着“打回龙港过年”的口号,开始进攻阳新燕厦地区。

根据事先部署,17军率先向燕厦发起进攻,16军则抽出一部分兵力绕道至国军背后,两军配合,切断国民党军的退路,一举消灭敌人。

第二天清晨,17军出发之际,恰巧遇到国民党军迎面而来。双方立即展开战斗,但由于16军没有及时赶到援助,加之国民党援军随后加入战斗,红军腹背受敌,无法取胜。张涛、叶金波不得不退到木石港附近一带休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1月6日,红17军与河北师、赣北师会合,再加上当地游击队、赤卫队共七八千人,发起了木石港战役。

红军采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拿下了位于石木港周围的两座碉堡,然后集中兵力围歼驻扎在木石港的敌军。

这场战役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不仅消灭了国民党军1个旅部、1个团、3个营,歼敌近千人,缴枪数百支,拔除全部碉堡,收复了木石港地区周围几十里苏区,还让红17军的给养得到了补充,队伍也随之扩大。

木石港战役是鄂东南苏区军民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苏区人民的革命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贻误战机伤亡惨重

木石港战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红军也损失较大,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根据地险恶的形势。

因此,中共鄂东南道委决定将红17军这支武装力量转移到武宁、瑞昌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以避开敌人的后续反扑。

但是师长张涛、政委叶金波等红17军的主要领导人,在这个关键时刻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片面强调部队在战斗中严重减员急需休整补充,既没有乘胜追击,也没有执行鄂东南道委及时转移的决定,而是选择在木石港停留了整整七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这是这个错误的决定,给了敌人反扑的机会。

几天后,国民党纠集人马,卷土重来,对红17军主力红3师,形成了重重包围圈。我军痛失南下瑞昌、武宁的绝佳机会,只好冒着凛冽的寒风向北突围,再图东进。

1934年1月上旬,红3师行至王文驿(今王文村)时,在狭长的山垄中遭重兵伏击。

王文驿位于紫金山下,是条狭长的山垅,山路崎岖,怪石林立,荆棘丛生。

这天夜晚,天昏地暗,朔风呼啸,漫天风雪。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红军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双方打了整整一天一夜,状况极其激烈,我军伤亡比例达到三分之二。在指导员王义勋的带领下,只有机枪连的数百名战士最后杀出了重围,捡回了一条命。而张涛、叶金波等人也在红军战士的拼死掩护下幸免遇难。

当时正值除夕,王文驿的村民不顾阖家团圆的传统,倾尽一切救助红军战士。男人们奔赴山头沟谷,掩埋阵亡将士的遗体;妇女们也纷纷出动,把自家过年准备的年货送给受伤战士补充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住在王文村的老人还记得祖辈关于这场战斗的传说:“那一仗打得很惨烈,倪家垣那里遍地都是尸体,村民们把红军烈士的遗体背到三槐寺旁山下,由于不知道这些烈士的姓名,只好就地掩埋。”

据说当时只有少数出生在附近的红军战士的遗体被家属认领,带回各自的家乡祖坟安葬,其余无人认领的烈士遗体共有206具,全都掩埋在了王文村虎头山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文驿战斗的失利,使鄂东南主力红军几乎伤亡殆尽,元气大伤。从此苏区进一步被国民党军分割包围,革命形势更加险恶。鄂东南苏区自此陷入极端困难境地,转入了以游击战争为主的时期。

事后,军长张涛被撤职,政委叶金波等人受到停职反省处罚,红17军番号被取消。

而在王义勋带领下杀出重围的战士,被编入红16师46团,王义勋担任5连指导员。

1934年2月3日,叶金波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被处决。

张涛被撤职之后,由于手臂负伤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叶金波之死让他十分害怕,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偷偷离开了红军部队,混迹河南一带。

而原17军的政委方步舟,也因为思想不坚定,经不起考验,动摇了革命信念,只身逃跑,叛变投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国少将农村务农

王义勋在成为红16师的一员后,跟随部队打了三年游击战争。

在这段艰苦的游击战争时期,阳新地区的百姓饱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豪劣绅的压迫与折磨。无数革命志士惨遭杀害,大批红军家属被流放。随着革命根据地的日益缩小,红军游击队被迫转人深山老林。

王义勋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对派的追击,经常带着士兵们躲在深林间的溶洞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溶洞后来被称为“藏兵洞”,里面又深又大,走一整天也走不到底,堆满了蝙蝠粪便,黑灯瞎火、环境复杂,敌军不敢深入。因此,红军战士躲藏在里面十分安全。当地村民们为了帮助红军,经常往洞里送食物,还有人专门进去做饭。

1937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开始了。大批红军游击队员走出山林,重见天日,被编入新四军,投入到了伟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之中。

王义勋在抗日战争时期,一路历任新四军副营长、团政委等职务。

他的前领导张涛也加入国民党地方抗日部队,当了一个营长。

建国后,王义勋担任华东军区公安师政委,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过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等多次表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7月9日,王义勋在南京因病去世,享年86岁。

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到共和国将军,戎马倥偬,屡建奇功,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张涛在建国后回到了湖南祁阳老家,因为在土改运动中表现良好,成了一名乡村基层干部。他也曾申请重新入党,但是因为当年犯下的错误历史,始终未能如愿。

由于受到黄克诚的指名关照,地方政府一直对张涛优待有加,在退休时还为他发放了一笔养老金。他晚年一直在家务农,直到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和张涛同样曾经投靠国民党的原红17军政委方步舟,在解放战争时期预感到了蒋家王朝即将覆灭,遂率部在浙江四明山发动起义,向解放军投诚,又回到了原来的阵营。

建国后,方步舟先后在安徽宣城和南京青龙山的农场工作,一直活到了九十岁才去世。

张涛、方步舟和王义勋,从同一支红军队伍出来的三个人,因为革命意志和信仰的区别,后来的人生轨迹差异如此巨大,令人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岁月匆匆,数十年光阴悄然而逝,王文村的无名烈士墓碑经过日晒雨淋逐渐风化,有些甚至连字都看不清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王文村争取到了59.7万项目资金,启动了烈士墓修缮工程。

2016年,三槐寺烈士陵园被确定为“黄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祖辈相传的影响下,当地村民每年都会自发组织义务扫墓,以此纪念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那场惨烈战争。

英雄虽早逝,但革命精神万古长青。#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