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与上海市黄浦区融媒体中心共同发布“新青年·新刊”栏目。该栏目将以青年人的视角和阅读习惯,宣传推广两区的红色历史、红色景点、红色文化活动,展现当代青年人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

“团一大广场到了。”穿越广州城的地铁六号线有个站名叫“团一大广场”。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东园(今广州市越秀区团一大广场)举行,这里载入了共青团的史册,并被广泛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倒推两年,1920年8月22日,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指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俞秀松任书记,他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地方青年团组织的书记,团的机关就设在当时上海法租界的一个普通民居——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上海市淮海中路567弄6号,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内景(图源: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1922年,在全国各地陆续恢复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同时,中共中央局和团临时中央局着手筹备召开团一大,原定在上海召开,最终易地为广州,两座城市为何结下这样的一线牵之缘?

1922年2月,青年团上海临时中央局通知各地团组织,准备于当年四月在上海召开团一大。3月6日,中共广东支部负责人谭平山写信给团临时中央局代理书记施存统(方国昌),建议:“大会地点,如能够设在广州更好,因为比较的自由。”中共中央局和团临时中央局考虑到广州的政治环境比较好,于是决定会议在广州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春红途、时空相逢。而今,相隔1500公里的两座城市,都是面向国际、活力满满的青春之城。本期“红色名城云牵手”的组合,是来自上海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与坐落于广州越秀区的一大纪念馆。跨越百年,青春红心怦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新渔阳里:

团的“红色起点”

在上海市黄浦区(原卢湾区)南昌路和淮海中路之间,有一片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被称作渔阳里。渔阳里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弄堂,一头连着淮海中路(原霞飞路),一头连着南昌路(原环龙路),靠近南昌路的一段被称为老渔阳里,靠近淮海中路的一段被称为新渔阳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阳里广场(图源: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老渔阳里2号组建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中国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之所以将团中央机关办公地点选在这里,是因为它与老渔阳里2号有一条弄堂贯通,便于往来活动。

此后,渔阳里街区成为共产党在上海早期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历史见证地,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国共产党展演“开天辟地”精彩序幕的历史舞台,也是中国红色基因的孕育地。

现在走进上海市淮海中路567弄6号(原上海市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住宅建筑坐北朝南,门口挂上了“外国语学社”的牌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图源: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一百多年前,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里诞生。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最早,后又积极指导其他地方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工作,成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红色起点”。

1920年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又创办了外国语学社,以公开办校形式掩护社会主义青年团革命活动,其目的是输送革命青年赴俄学习,为中国革命准备干部。

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维经斯基夫人库兹涅佐娃任俄文教员,李达、李汉俊、袁振英分别担任日文、法文和英文教员。当年,楼下客堂为教室,教室后是厨房和餐室。

现在可以看到,还原二楼的厢房是学员宿舍,客堂为团中央机关办公室。为避免外界怀疑,外国语学社在《民国日报》上刊登招生广告,向外界证明这里仅作为外语培训学校。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吸收20多名新团员。他们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帮助工人群众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921年春,外国语学社的20多名学员分3批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其中就有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人。可以说,外国语学社实际上是我党第一个培养青年政治和业务骨干的学校,即团校的早期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图源: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引领和感召下,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相继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随着队伍逐步壮大,1921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俞秀松任书记,下设秘书、组织、教育、调查、宣传、编辑、联络和图书8个分处,除日常工作外,还要领导和协调地方团组织。

“团一大”是由设在上海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主持进行筹备的。

为了具体帮助筹备团的“一大”,青年共产国际派代表达林来华。他在1922年3月到达上海后,会见了陈独秀、张太雷等人,商讨了有关召开团的“一大”事宜。

开会地点原来定在上海,为什么后来在广州召开?历史的机缘,如何跨越千里来到南方?

广州越秀东园:

铿锵的青春誓言响彻

南方,春天最早到来的地方。

阳春时节,团一大广场所在的越秀南路,道路两旁的木棉树,开花的景象红红火火。远远就可以看到坐落在西广场的主雕塑,由独立的两个基座和基座上方承托的一面团旗组成,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巨书”上是一面迎风飘扬的团旗,象征着团的旗帜在党的领导下高高飘扬,团的事业蓬勃发展。在广州市“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活动中,“五四青年热血志”青春诗词分享会等活动,在雕塑前的“红棉舞台”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年前,风云际会在这里打开,铿锵的青春誓言响彻团一大会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洸主编的《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中提到:“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以代理书记的名义,于1922年2月22日向各地发出关于正式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原定4月在上海举行,后因广州政治环境较好,5月5日是马克思的诞辰,全国劳动大会将于这天在广州举行。因此决定将会议延期于5月5日在广州召开。”

彼时,孙中山在广州又一次拉起了“护法”的旗号,积极准备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加之发生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一时间,广州又成为革命力量的大本营,具备“政治环境较好”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2年5月5日至10日,广州东园一个不起眼的竹棚,见证了一段非凡历史。来自天南地北的25位年轻人,历尽艰辛聚到这里,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7岁,最小的只有17岁,路上有人差点凑不齐路费,有人沿途遭遇战乱。但无论多难,大家都如期赴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去开的这个会很重要。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的室外广场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5人,代表15个地方团组织、5000多名团员。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等和青年共产国际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通过团的纲领和章程,建立团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在会上作了《马克思主义两大精神》的演讲。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青年工人农人生活状况改良的议决案》《关于政治宣传运动的议决案》《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各团体的关系之议决案》等决议案。团的纲领确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组织”,它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切生产工具收归公有和禁止不劳而食的初期共产主义社会”。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

大会还选出团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高尚德(高君宇)、方国昌(施存统)、张椿年(张太雷)、蔡和森、俞秀松当选为执行委员,方国昌被推选为书记。这次大会使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统一,成为纲领明确的、全国性的先进青年组织;同时也宣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还可以从团一大的雕塑上,看到这一段峥嵘岁月。六幅画面以浮雕的形式镶嵌在主雕塑的基座上。基座正面,分别刻有团一大旧址介绍和“入团誓词”。其余四面分别是主题为“青春汇洪流”“群英聚东园”“立纲铸伟业”“先驱连工农”的浮雕。

百年前,起于渔阳,旗展东园,见证了中国青年的觉醒和奋起。

百年后,青春少年,红心向党,从荣光的起点再出发,激荡起青春南粤新力量。

编辑 / 陈露露

来源 / 广州越秀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