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散记(上篇)文/王世辉

大巴车抵达五台山,已是下午四点钟光景。在车上颠簸了大约八个小时,我却一点儿不感觉劳顿困乏,依然气色昂扬,精神抖擞。我知道,这完全是由于心中那份对五台山的向往使然。

其实,对于五台山,我所知道的并不算太多。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看戏,听到扮鲁智深的演员唱了句“无奈何五台山出家换僧衣”的唱词,便记住了五台山这个名字。后来读小说《水浒传》,读到了“花和尚大闹五台山”的章节,对它的了解多了一点点,知道了五台山有寺院和僧人,乃清修之地,至于更多的情况,依然不知,甚至连它的坐落地也无从晓得。可以说,那时候,五台山之于我,是一个比梦还遥远的地方。

再后来,学习了中国地理这门课程,知道了五台山是在山西。到了什么都可以“百度一下”的时代,知道得又多了,也更为详细了——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东北部,以台怀镇为中心,周围屹立着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山因而得名。

五台山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一律的“国字号”;还名列中华十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康养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现存寺院47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

这样的一处所在,我相信,任凭是谁,都会对其心生向往之情之念的。也正是这个缘故,趁着双休,我欣然跑去旅行社报了团,终于成行了。

接手我们这个五十多人旅游团的当地导游,姓孙,年纪轻轻,看上去三十岁刚刚出头。他是一个健谈的人,自从上了我们的大巴车,便一直滔滔不绝,讲起来五台山的曲曲折折,如数家珍,眉飞色舞,而且,眼睛里放着光。我很庆幸,碰上了一位好导游,别看年纪轻,却是个地道的“五台通”。

购票,查验证件……一系列手续办妥之后,我们在导游小孙的带领下,拾级而上,不大工夫,便已驻足于镇海寺的大院内。

入寺之前,小孙就反反复复地提醒我们,佛门之地,禁止喧哗,进去之后,务必要做到言语宁静、心气平静、举止干净,这两个“静”和一个“净”的要求,使我们一众五十余人,个个顿然屏声敛气,束手缩脚,沉潜于无比肃穆的氛围。他在讲解时也不再使用话筒,而且尽量把声音压得很低很低。再看看别的旅游团队和他们的导游,一例都是如此状态。所以,尽管寺内游客甚众,摩肩接踵,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却几如阒寂无人一般。这景况,与一般的风景游览区比较起来,简直判若云泥。此刻,我忽然想到宋人李清照的著名词句,并将其化而用之,于是乎,瞬间就有了“这次第,怎一个宁静了得”的得句。又想到各级各类学校孜孜讲求并践行的环境育人之说,的的确确是一条真理,环境啊,真的能化育人,也能改变人。

镇海寺的过庭里,供奉的是弥勒佛。小孙面对塑像,低着声音问我们是否认识,众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脱口答出了名字。是啊,这尊佛明显地不同于其他众佛,他那永远大腹便便、毫不拘束的坐姿,永远笑眯脒、乐呵呵的模样,早已深入了俗世的内心,有谁能喊不出他的名字呢?按照惯例,弥勒佛塑像的两侧,都会有那副尽人皆知的联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但在镇海寺内,是否也有这副联语,我却忘记了观察,也许是我当时太过专注,注意力都放在去倾听小孙讲解“未来佛”的前世今生的缘故吧?

在镇海寺,我们待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天黑寺院要关门了才离开。待了一个多小时,导游小孙须臾不停歇讲解了一个多小时,这让我们一众人进一步认识到他佛学知识之渊博深厚。在寺内,小孙花费更多时间为我们讲解的,是那幅抢眼张挂的文殊九宫八卦图。此图是寺内的宝贝,由藏传佛教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士倾尽四十余年心血创制而成,其宗旨为慈悲一切众生,据说,其功用甚为广巨,而且独特之至。或许正是有基于此,小孙的解说也更为详尽,他以口吐莲花的智言睿语,为我们进行全图解说,昭示其功德利益,明确其使用方法,真的是无微而不至,他的诸多说辞,不乏闻所未闻者,令一众人等耳界大开,感佩有加,喟叹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