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金秋送爽时,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杨集镇菖蒲村里,葡萄架下硕果累累,一串串沉甸甸的阳光玫瑰挂满枝头,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整个村庄洋溢着欢声笑语,共享丰收喜悦。

这繁荣景象,离不开菖蒲村众人的共同努力,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并肩,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泥巴路变水泥路” 迈好乡村振兴第一步

他叫高天贵,今年62岁,自94年起扎根藏铺村。一直以来,他始终心系村民百姓、乡村发展,带着同乡人一起努力,奋斗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十年前的菖蒲村,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慌杂草生,眼见村子渐渐败落,高天贵既焦心又痛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决定与村民一道想办法,另谋出路,重塑村容。

农村没有路,致富有难度。为了菖蒲村走出困境第一步,高天贵带领村民,拿着地图,无畏风雨、不惧风霜,一步一个脚印走在乡间小道上,用铅笔在地图上标注亟需修缮的路,为后续工程队进场调研作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2016年—2018年,高天贵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一道想办法,筹资26万新修古王冲通组公路工程,解决了菖蒲村一组道路不通的问题;后又筹资40万元,用于二组环境建设及三组入户路段硬化。如今,菖蒲村道路宽敞平坦,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踏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菖蒲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李丹青摄

“方寸地成致富园” 调优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2015年,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烟草专卖局工作队进驻菖蒲村,为菖蒲村的发展添了一把柴。

为了摸清村情民意,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组织召开党员会、动员会,将所有村干部组织起来,日行数万步,查看村民房前屋后状况,与群众面对面谈心交流,完善贫困户档案台账,收集乡村产业发展意向。经过数月奔波,摸清了发展思路——在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首先,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引进新型种植技术,开拓对外销售渠道。

思路确定了,但具体发展什么种植产业,又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

了解到村里发展难题,驻村工作队向上级部门申请支持,聘请农业部门和合作社的技术专家前来勘察,经科学分析,菖蒲村四面环山、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孔隙度适中,适合葡萄根系生长。有了专业人士的介入,大家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决定迈出转型第一步。

村里决定转型发展葡萄种植时,还是有少数村民持怀疑态度,有的担心种出来的葡萄不好吃,有的担心葡萄成熟后没有销路卖不出去。面对群众的质疑,驻村工作队召集所有村干部,他们带着土壤检测报告和可行性方案,一家家、一户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同时,工作队还帮助申请了50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建设葡萄产业基地。

多方努力下,23亩的葡萄种植试验园终于坐落在菖蒲村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区。葡萄的种植也带动了其他果蔬产业的发展,几年间,村里的桃、李、梨等果蔬种植面积超过70亩,香菇菌棒过万,苗木种植面积更是从不足百亩扩增至千余亩,其中京山特色盆景对节白蜡超500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队队员入户与村民交流。李丹青摄

“手机成为新农具” 直播带货开辟新路径

她叫汪平,菖蒲村妇联主任,今年48岁,为了打开菖蒲村农产品销路,她一面号召村民利用朋友圈宣传,一面亲自上阵做起“网络达人”,拍抖音搞直播,用镜头记录下葡萄的生长过程,讲述着菖蒲村的故事。

在她的直播间里,村中特色菖蒲草盆栽、菖蒲香包、印象杨集蜂蜜、各类水果纷纷亮相,成为热销商品。汪平以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讲述,将菖蒲村特色文化和产品推广出去,还邀请游客来到菖蒲村,亲自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为菖蒲村特色产业收获了不少人气,也为农户们带来了不少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菖蒲村“网络达人”开展直播。李丹青摄

“互联网帮了我们很多忙,村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530元增长超过2万元,少不了网络的力量。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也要跟得上时代潮流!”汪平笑着说道。

现如今的菖蒲村,产业兴旺,生机勃勃。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乡村旅游的画卷缓缓展开,开心农场里,游客们亲手采摘,体验农耕乐趣;紫薇花园中,绚烂的花朵竞相绽放,吸引着八方游客驻足观赏;农家乐里,地地道道的美食令人回味无穷,成为游客心中的“打卡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菖蒲村开心农场旅游体验区。李丹青摄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菖蒲村的村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真谛。他们团结一心,力做乡村守护人,共建美丽菖蒲村,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李丹青、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