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期间,一部真实还原抗美援朝战役的《长津湖》一经上映就饱受大众好评,其中对于战争的真实描写更是让不少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志愿军艰苦作战带给人们的震撼。
在这部影片中,相信神枪手谈子为和平河给人们带来了很深的印象,他们通过自己精湛的射术,从阵地中迂回包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敌人实行精准的打击,对战时刻甚至很多美军士兵不敢露头。
其实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役中,志愿军的确组织过“神枪手”参与战争,而且这也是志愿军能够战胜联合国军的制胜法宝。
那么“冷枪冷炮”的战术究竟是如何可以做到能够战胜联合国军强大的坦克堡垒的呢?
何谓“狙击手”
在近代,狙击的意思来源于日语,是精准射击的意思,而善于狙击的人被称为狙击者,狙击手,真正现代意义的狙击手,首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在当时德国的军队为了对抗英法两国的强大火力,在军队中挑选具有射击功底的猎人士兵,加以简单的培训,让他们担任狙击手的任务。
德国的狙击手让英法军队在战场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英国在后期着重培养狙击手,甚至成立专门的培训院校来培养战场的狙击手。
实战战场上的狙击手,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精准的射术以及灵活多变的位置选择,往往能够以最低的牺牲来创造最大的杀伤。
狙击手们往往可以在单人作战的情况下,对敌人的通讯设施,军火弹药库以及司令部和敌方重点作战人员实施致死打击,这样的作战方式之后被不少国家所认可。
狙击手单兵作战的爆发性作用,在第2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大大挖掘和发现,但是狙击手的巨大优势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也仅限于单兵作战,小打小闹,对于飞机坦克火炮攻击,狙击手将毫无用武之地。
扭转战争局势的“致胜法宝”
虽然狙击手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并不被世界各国看好,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却发现了大规模狙击作战的强大力量,也对整个战争进程造成巨大影响。
朝鲜战争过程中开启了规模空前的狙击作战行动,还被郑重收录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用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称“冷枪冷炮活动”。
1951年11月,在进入了两次大战役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队同联合国军的战争,已经从被动防御转为战略相持阶段。
因气候地形地势等种种原因,双方在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上互相对峙,彼此阵地距离最近的相隔不过百米,本来气势汹汹,准备几个月内打赢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军,面对这出乎意料的战争形势,内部就停战谈判一事各执己见,在敌对双方不断谈判的过程中,由于双方的意见不一,他们进度难以推进,双方战斗在此时仍旧无法停止。
但是在正面对战中,志愿军与朝鲜军队无论是物资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还是火力比拼的力量对撞,都弱于联合国军。联合国军虽然在此前的大战役中遭遇失败,但是有生力量一直保存着,面对缺乏现代化装备的对手,联合国军仍旧保留战争主动权。
出于获得战争胜利与报复心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尚未建成系统的坚固的防御工事,各个队伍只能零散地抵抗时,联合国军推动坦克部队向前行进,让大炮对志愿军的驻扎地持续不断地展开炮轰,飞机定时巡视,定点轰炸志愿军的阵地。
联合国却在物资充足的情况下同志愿军展开火力对拼,让志愿军在人数上出现巨大损伤,装备与攻势遭到打击,志愿军内部的士气因此持续低落,就在这时冷枪冷炮活动出现了,它以联合国军想象不到的速度被启用和推广,成为了突破败局的支撑法宝。
朝鲜战场上中国特色“冷枪冷炮”的出现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看来,与联合国军比火力,中方与朝鲜自然是比不过的,因此,“冷枪冷炮”成了志愿军求胜的战略战术。
在当时,志愿军一度被联合国军的飞机大炮压制,很多士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队友在阵地中牺牲而自己却无所作为。
出于愤怒,志愿军中的一名士兵叫做徐世祯,因为忍受不了过于被动的局面,凭借自己卓越的狙击能力和隐藏技巧,单兵擅自行动击杀了许多敌人,在鲁莽之中向志愿军展示了狙击战的巨大作用,为志愿军推行集体狙击的战略手段提供了思路。
但是基于狙击的冷枪冷炮活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志愿军在思维转向的过程中,其实对狙击战是否可行是存疑的,第一大规模的集体狙击在此之前并没有被使用过,学习手语单兵作战虽然在袭击突袭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威力,但是在大型战争中单边行动的狙击手如果暴露行迹就很容易会遭到轰炸,伤亡惨重;第二志愿军内部的军备设施落后,供给狙击手使用的带有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远远不够狙击队伍。
但是针对以上2点志愿军很快就突破了自己的思维定势,大规模狙击战没有被使用过,并不代表不能使用。当前志愿军每日被联合国军炮弹轰炸,伤亡人数持续增加,与其在被动躲避中伤亡,倒不如再主动出击,破釜沉舟,为突破僵局闯出一条路。另外虽然志愿军缺乏带有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但是志愿军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为避免人员无意义地伤亡,志愿军打破了狙击手单人作战的模式,选择2~3人组成一个狙击小组,其中一人作为观察员代替步枪瞄准镜,为射击者提供敌方士兵的信息,一人负责保护射击人员安全,一人负责狙击,经观察员命令对敌兵展开射击。
当然志愿军内部并不是每一位士兵都有着高超的射击技术,士兵们需要在培训和选拔中练习提升,你需要在实战中锻炼,在生死之中汲取经验教训。总的来说,这场没有潜力的大规模狙击战能够被实行,志愿军无畏敢作敢拼的精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冷枪”运动的率先展开
经历过选拔培训之后,步兵队伍率先开始打了冷枪活动。冷枪活动推行4条行动准则。
第一,组成2~3人的狙击小组,以小组为行动单位,行动队内分组长与组员,全队听令于组长,狙击手负责开火,而观察员负责下达指令和记录生理情况。
第二,选择既能有效升级又能起到良好掩护作用的狙击阵地作战,为了避免射击暴露自身方位,遭到敌军的轰炸,产生大量的无意义的人员伤亡,这些让阵地的选择成了重中之重,狙击小组往往不会选择同联合国军的军队正面应对,他们更倾向于在敌军行军必过通道的高处伏击,一方面以高度降低敌军对自身战术性反击后的命中率,另一方面志愿军在高处拥有宽阔的视野,更便于开展进攻。除了高地,为了确保自身安全狙击小组狡兔三窟,设置了假阵地,迷惑敌人,还挖掘了防炮洞,在敌军的火炮反击时,他们迅速进入防炮洞进行躲避,这种举措大大提高了志愿军的生存率。
第三,行动之后狙击小组的系列程序,首先狙击小组人员要做好战略伪装,泥土迷彩这些常用物伪装的不仅仅是人,还包括枪支机械和防御工事。全方面地融入环境的伪装,有利于伏击,也利于保证士兵的生命安全。确保伪装完毕之后,狙击小组人员进入等枪环节等枪。顾名思义等待发枪,这个阶段敌军尚未进入狙击小组射击范围内,观察员尚未发现敌军踪迹,狙击手严阵以待。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射击的高效与精准,狙击手对敌军阵地进行了分段和分点地编号,还做了测序试射这些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让狙击手在正式进攻的时候,在观察员以编号形式说出敌军方位时,不用再做过多的射击方位的思考,瞄准速度加快的同时,利用率也有所提高。
第四,统一的战果统计方法,战果统一由狙击小组的观察员进行统计。在统计中并非狙击手击中一人就算作击杀一人。敌兵被击中后直接倒下,毙命被拖走和抬走算死,倒下后如果是被人架走,就表示被击敌兵仍然有余力,算伤,敌兵倒下之后,如果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再站起来,有自主行动的能力,那就算活。明确统一的战果统计,让志愿军对于主动出击又多了几分壮志。
在有条不紊地部署下,冷枪活动在破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每一个狙击小组一日之内击杀几人,无数个狙击小组加在一起,积少成多,一日之内击杀人数完全超过了志愿军原本的预料。随着狙击手狙击技能的越来越熟练,狙击小组配合越来越默契,大规模的狙击起到了作用也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显著,逐渐成为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一大优势。
“冷炮”的加入,促进了战争的胜利
志愿军步兵“冷枪”活动的不断展开,成效显著,但是被限制在范围内的狙击小组所有的力量,面对敌方的坦克,飞机与装甲车,仍旧无法对他们造成较大的损伤。通过对几次重大战役的分析,志愿军参谋部得出结论,虽然我们以极小的伤亡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胜利,但是这对于取得全面战争的胜利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志愿军依旧需要找出更有效的作战方案来面对强大的联合国军。
就在这时志愿军的炮兵队伍加入了大规模狙击战的计划之中,担任志愿军的炮兵。它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优势在于炮兵所有的火炮比这枪支杀伤性更大,而劣势在于火炮体积庞大,难以移动,一旦被敌军发现,就会遭到巨大的火力报复,十分危险,因此冷炮活动的展开需要更为细致周密的部署,但集中炮群展开狙击战的杀伤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1952年8月下半月志愿军39军,其中军师炮群的81毫米迫击炮以上各种大口径火炮42门,实施狙击作战298次,击毁击伤敌坦克44辆,汽车45辆,破坏敌地堡74个,收获满满。志愿军凭借着我们落后的土炮,通过优秀的战术以及勇敢冲锋的精神打败了以美国人为首的联合军不可一世的大炮,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会是一个奇迹,数据只是战争表面的存在,在数据的背后,是对志愿军士气的鼓舞以及对联合国军心理上的打击,这才是现代战争最致命的武器。
随着冷枪冷炮活动的相继打响,战果累累之下,志愿军不骄不躁,制定了冷枪冷炮共同作战的战术,将曾经只以单兵作战闻名,被认为只是小打小闹的狙击战,彻底推上了大规模作战的舞台。步兵的射击精准加上炮兵的火力,弥补了志愿军在装备上的差距。志愿军的冷枪冷炮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让联合国军心生畏惧,因为害怕在外受到狙击,他们甚至龟缩在防御阵地中,不敢离开试验区。冷枪冷炮活动,扭转了朝鲜战局,为最后停战谈判的达成增添了重大筹码。
七十余年过去,抗美援朝依旧可以在世界战争史上流传成为一段佳话。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志愿军通过自身坚强的意志以及创新的战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且获得了敌人的尊重。
不可否认,志愿军采取的“冷枪冷炮”运动对于战争胜利的贡献是巨大的,而这之后是无数志愿军将士的牺牲才换来的胜利与和平,他们用生命诠释着对和平的渴望,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尊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