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发现的编号为325136号的

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

“钟南山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是为了表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特别是他在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南山星”最初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于2008年3月2日发现,并在2012年4月获得了325136号的永久编号。2021年5月,经过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的推荐,紫金山天文台的申请,以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正式批复,这颗小行星得以以钟南山院士的名字命名。

1

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

按照国际规定,漫天的恒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数码表示,只有太阳系中小行星才能由发现者提出命名。

早年发现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腊神话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后来随着小行星发现数目增多,许多国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为小行星的星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统一规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专门组成了由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负责接受和审议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

小行星发现者提出的命名申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在《国际小行星通报》(Minor Planet Circulars)上正式发布,并通知世界各国天文台此星名成为该小行星的永久星名,并列入每年出版的《国际小行星星历表》上。

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

2

新中国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1950年5月20日,国家宣布成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被任命为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在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拧成一股绳奋起拼搏,开启了中国小行星观测和研究事业的新序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成后的紫金山天文台。

1955年1月20日,张钰哲和学生张家祥在茫茫夜空中捕捉到一个不太寻常的光点。通过反复检查比对拍摄的底片后,他们认为那是一颗新的小行星,这很可能是里程碑式的发现。

南京寒意浓浓的冬季是最好的观星季节,气温低至零下15摄氏度,一次观测时长为一两个小时,人在望远镜下站这么久,精神要高度集中,眼睛还要一刻不停地盯着寻星镜导星,不光身体会冻僵,就连钢笔里的墨水也会被冻住,科研人员只能用铅笔来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钰哲与张家祥。

之后两个多月里,张钰哲和张家祥冒着冬季的严寒,对这颗小行星成功进行了18次跟踪观测,详细记录了观测数据,并计算出精度较高的轨道参数,他们确定这就是一颗新的小行星!

数据上报给国际小行星中心后,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3960号以及命名权。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紫金一号”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的小行星,为我国天文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年来,我国小行星研究突飞猛进,到现在已经发现了5000多颗新的小行星,其中完成申请、审核程序获得国际正式“身份证”的有700多颗,观测量在国际上该领域的400多个观测计划中位居前十,无论观测数量还是数据精度都已在国际第一梯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年耕耘,自立自强。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筚路蓝缕,在相扶相携中,走过一段又一段艰难的创新求索历程,才使我国天文学研究摆脱落后局面,奋起直追,最终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写就“薪火不息,星光永恒”的传奇故事。

3

那些闪耀苍穹的“中国星”

自“紫金一号”始,多年来,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越来越多的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在宇宙中闪耀苍穹,袁隆平星、钱学森星、南仁东星......这些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科技报国,他们的科学精神代代相传,薪火永继。

仰望星空,这些闪耀的“中国星”指引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一起记住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参考: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协之声、科普中国、广州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