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经济格局越来越复杂,而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绩,一度让美国产生“危机感”,也因此美国一直对中国限制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言论在网上炸开了锅,他说与其制裁中国,不如给中国营造一个“舒适区”,让中国自己失去斗志慢慢落后。

这话听着怪怪的像是美国人憋出来的什么损招,但仔细一想又觉得里面似乎有点意思,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顶级阳谋”

一位诺奖获得者说,“让中国在舒适环境里沉沦,美国不给制裁”——这个话题一出,立马引起了轩然大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位老先生在经济学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政策是短视的反而刺激了中国的自主发展,他建议美国应该接受中国的廉价商品在必要时补贴本国产业,乍一听这建议像是在为中国说好话,但仔细琢磨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蒂格利茨的逻辑是这样的,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面临外部压力和挑战。

这种压力激发了中国的危机意识和创新动力,如果美国放松制裁给中国营造一个“舒适区”中国可能会在安逸中失去斗志最终自己把自己玩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未免太小看中国了,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不是靠别人施舍来的,而是靠着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干出来的,从“两弹一星”到杂交水稻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

那么以前美国是如何对中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制裁

让我们回头看看美国对华制裁的那些事儿,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美国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制裁中国遏制中国的发展,可结果不仅没奏效,反而成了中国发展的一剂“催化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记得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想给中国经济来个“釜底抽薪”,但事与愿违中国非但没被打趴下反而在逆境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再看看芯片领域里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制裁,试图掐断中国芯片产业的“命脉”,可这一招不但没让中国屈服反而激发了中国科技界的斗志,在“卡脖子”的威胁下中国加大了对芯片产业的投入自主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制裁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还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关税战打得火热结果却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老百姓怨声载道。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并没有选择硬碰硬的对抗,而是采取了更为智慧的应对之策,一方面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另一方面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应对策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领域,中国不仅没有被美国的制裁所阻挡反而实现了弯道超车,这让美国政策制定者们大跌眼镜也让斯蒂格利茨这样的经济学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对华政策。

回过头来看美国的制裁无意中成了中国发展的“助推器”,它让中国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己攻关,它也让中国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因为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面对斯蒂格利茨提出的“舒适环境”论,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斯蒂格利茨的“舒适环境论”这种想法未免太小看中国了,中国有句老话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这种忧患意识早已深深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了现在的世界风云变幻,根本没有真正的“舒适区”,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地缘政治冲突等问题,都是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根本不会会躺平!

还有真正推动中国前进的从来就是我们骨子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科技创新来说吧,前些年我们确实有不少技术是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但现在从5G到人工智能,从高铁到航天,都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

再看看人才培养,现在的中国每年培养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全球第一,我们的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各种人才计划层出不穷,这是在为未来的竞争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中国一直在不断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从“放管服”改革到营商环境优化,从国企改革到金融开放,这些改革的推动力来自于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什么外部压力。

所以斯蒂格利茨的这个“舒适环境”论看似是个阳谋,实则是个美丽的误会,他可能忽视了一点,中国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而不是外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斯蒂格利茨的观点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发展不能只靠外部压力更要激发内生动力,不能过分依赖外部压力来推动发展,这一点我们得牢记在心,我们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该如何在保持警惕的同时又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关系

中国和美国一个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是第一大经济体,两国经济加起来占全球GDP的近40%,如果中美爆发严重冲突,整个世界都会遭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一直都是并存的,在科技、贸易等领域两国确实存在竞争,但在应对气候变化、防控疫情等全球性挑战上两国又不得不合作。

未来的中美关系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持必要的竞争以推动创新,又要加强合作以应对共同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中国来说我们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比如我们正在推进的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都是开放的具体体现。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联合国、G20等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希望各国能够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美国来说也需要调整思路,把中国当成敌人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这种零和思维是行不通的,相反如果能够正视中国的发展寻求合作共赢对双方都更有利。

我们发展不能只靠外部压力更要靠内生动力,对中国来说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闭关锁国”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只有更加开放,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应该认识到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与其纠结于谁输谁赢,不如思考如何实现共赢,毕竟在这个地球村里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又要有稳扎稳打的自信,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能在各种挑战中不断成长,为世界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道路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喜欢我的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参考资料

金融界2024年10月14日《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美国太短视,制裁只会促使中国自力更生》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