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军人的籍贯非常重要,在很多时候甚至比军校毕业成绩还重要,山西军人找阎主任、浙江人找蒋校长、广西人跟着桂系混,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会讲某某话,就有洋枪挎可不只在山西是公理.因为民国军界本身就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少省都有讲武堂等地域性极强的军校,因为民国军队的地域性极强,诞生了段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时期最大牌的武装集团自然是北洋军,北洋军的士兵和将军主要来自四个省,分别是河北、河南、安徽和山东,是典型的北方人部队。大家也别拿安徽说事,北洋军中是有九个安徽籍的上将不假,也有不少从淮军继承的老兵,但就算是皖系的队伍里还是河北人、北方人居多,以至于直皖战争时,皖系的段祺瑞才发现自己部下中六成都是河北人(“直居五分之三”),慌忙把参战军(老段的直属部队)招募地改为山东、安徽、河南。很多北洋军中的安徽籍士兵在清末就在河北居住,在口味和口音上也是明显的北方人风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冯玉祥,冯大将军从小就在河北长大,当了河北姑爷,北洋时期常年和河北人混在一起,当了很长时间的直系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军在龙潭决战前,孙传芳还认为吃面食的北方人部下和吃大米的北伐军相比有很大作战优势。孙传芳专门写了作战要诀十条,就把北方士兵吃面食也当做是取胜先决条件,他的原话是:“南人多食米,北人多食面,北人随时随地可带面食,于作战时间上,并不受吃饭影响,南人则每日三餐,其所耗时间自必较多……”,要自己手下的北方士兵“不讲武德”,卡住饭点进攻北伐军,争取击败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军的反攻自然失败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北洋军其实也吃大米,北伐军的军官们也吃馒头,两军的伙食差异没那么大。北洋军从北洋六镇时代起就流行吃蒸米饭,北洋军第11师还闹出过十几万石大米的贪腐案,奉系在进行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军粮中面粉和大米的比例是三比一,北洋军的大米饭真没少吃。孙传芳之所以有这个底气,应该是他的部队在龙潭之战前后粮食供应依赖山东,才有了这个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北伐军也确实吃馒头,北伐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也习惯于吃馒头,在上军校期间他们每天的早餐就有两个馒头外加四个小菜(也有米饭),徐向前、张灵甫等黄埔军校北方毕业生在上学期间一点也没有饮食问题。北伐军的军官一点也没有决不吃饺子和馒头地域主义,吃过馒头等面食,也知道因地制宜地改变伙食结构,不会因为吃米饭耽误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宗南是浙江人,但胡宗南的部队在北方驻扎时,胡宗南就想出了用杠子馍代替大米饭的妙招。反倒是北洋军在和陕西靖国军作战时,虽然两军都是北方人,但吃面条更快的老陕们在吃饭时间上占了不少便宜,给孙传芳留下了错误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方人吃面食,南方人吃大米并没有改变北伐作战的结局。北伐军也在作战时看出了北方军人的弱点,那就是不善于山地行军,这个缺点被何应钦抓住,于是有了福建之战9000破6万的传奇。吃不吃大米还影响了解放战争,华野有大量山东部队,他们就很不喜欢到南方作战,原因就是吃不了馒头等面食,要三野做了很多工作。四野的东北、山东汉子到湖南、广东作战在山地作战上倒是没吃亏,但他们遭遇了痢疾等水土不服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很大,民国时期,很多军队都只能在自己擅长的地狱作战,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由龙变成了虫,只有红色武装始终放开胸怀接纳全国各地的战士,不断让士兵适应各地的情况,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