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泰,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鄂尔泰的祖先就带着族人投靠了努尔哈赤,被封为世管佐领。但他的父亲鄂拜,走的却是文官的路子,官至国子监祭酒。鄂拜注重教育,鄂尔泰6岁开蒙,昼夜背诵“四书五经”;8岁学习儒家义理;10岁便开始写作阐述圣贤理念的文章。
据《襄勤伯鄂文端公年谱》中记载,鄂尔泰“自幼言笑不苟,从不知有嬉戏事”。意思是说,鄂尔泰从小刻苦读书,不苟言笑,更不爱玩闹。
19岁那年,鄂尔泰考中举人。未满弱冠便已学业有成,本该是前途光明,命运却在此时给了他一场考验。他21岁时,父亲鄂拜去世,家中失去了经济来源。摆在鄂尔泰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继续考科举,之后走文官之路,但眼下无人养家糊口;二是世袭佐领的官职,入宫当侍卫,担起养家的责任。最终,他选择当御前侍卫,而且一干就是17年。
如果换成旁人,可能就选择了“躺平”,毕竟宫廷侍卫也是“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一辈子就这么下去,虽不能大富大贵,但也能过得不错。可真就这样,前面那20年的刻苦读书算什么,童年的理想又算什么。鄂尔泰不甘心。
△鄂尔泰画像。图片来源:“中国水利”微信公众号
鄂尔泰相信科举是外在机遇,读书是内修己功。即便时机不在了,功夫也不能放下。于是,在17年的侍卫生涯中,当其他同事都按点上下班,巡逻站岗时,鄂尔泰却是“每直内庭时,出怀中所携,古文、时文各一册,手不释卷,竟夜忘寝达旦”。他仍在读书和学习。
鄂尔泰的坚持,最终也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得到了回报。当时,康熙在翰林院组织了一次临时考试,鄂尔泰主动请缨参加,写就的文章极其出色。康熙阅后,脱口而出:“朕见其所作,跃跃不能自掩。”他发现鄂尔泰是个人才,便让他去慎刑司任职。自此,鄂尔泰告别侍卫生涯,转任文官,开启了新的仕途生涯,也开启了新的人生。
如果鄂尔泰的人生到此便结束,那无非又是一个“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俗套故事。实则不然。
慎刑司员外郎官职虽不大,却是主抓满洲权贵违法行径的一线司法官员。此时的鄂尔泰,倘若对某些权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可能会结交到一些达官贵人,轻易求得升迁。
但他非但没动过歪心思,结交什么人,反而因秉公执法得罪了不少人。也正是如此,打动了当时的雍亲王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影视剧中的鄂尔泰。图片来源:电视剧《李卫辞官》
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命胤禛代自己到东郊主持祭祀大典,胤禛归来时,突然有急事需要用一笔银子,他的属下便自作主张,到鄂尔泰家中去借。没想到,鄂尔泰以“皇子应珍惜时光读书养德,不可交结外臣”的理由给驳了回去。
这件事给雍亲王留下非常特殊的印象,认为鄂尔泰原则性强。雍正继位后,特意召见他说:“汝以郎官之微,而敢上拒皇子,其守法甚坚,今命汝为大臣,必不受他人之请托。”
此后,鄂尔泰便一路“开挂”:雍正元年(1723),被任命为江苏布政使,三年升为广西巡抚,四年授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十年,鄂尔泰又被内召回京,受封为保和殿学士——这也是清代由地方总督授任大学士的第一人,跃居首辅地位。在雍正年间,深得皇帝赏识和信任的有二人:鄂尔泰和张廷玉。这在雍正帝的遗诏中也能体现:“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影视剧中的鄂尔泰(左)和张廷玉(右)。图片来源:电视剧《延禧攻略》
鄂尔泰之所以备受重用和赏识,主要是他能够统揽全局,是雍正新政改革的设计者和推行者。而他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改革措施,一方面源自其长期深入一线工作,了解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他始终坚持学习、饱读诗书的结果。
这在当时非常难得。此前,满人大部分都善于打仗,像鄂尔泰这样博学多才的非常少见。一些满族高官,甚至大字不识。比如,有一个满族署督查郎阿,一点汉文也不懂,只能靠幕府协助处理事务。
回首鄂尔泰的一生,当侍卫的17年,如果放弃了读书,那么翰林院考试时一定没法申请同考,如此就无法在慎刑司任职,也就没有雍正的赏识和重用。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虽各不相同,但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艰难和灰心时刻。在那些难捱的日子里,如何做抉择非常重要,如果选择“躺平”,放弃理想,放弃原则,就不可能迎来新的机遇,更不可能遇到不一样的人生。
不管怎样,彻底“躺平”的人生,并不值得一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