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在大竹县四合镇白鹤林村,金黄的稻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风吹起阵阵金色的波浪,像一幅画在土地上的画卷。轰鸣的收割机是这幅画卷的画笔,在稻田间穿梭勾勒,激起温暖的稻香。27岁的“95后”彭杰正带领着村民们一起在这片田野谱写丰收致富的未来。
“稻”路开头难
游子离开城市,重归故土,也像一粒稻谷,在乡土落地生根。在2022年,彭杰的身份从在外闯荡的打工人转变成了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家乡的土地撂荒,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土地大片大片都没人种,我就想用更科学简易的方式来种植,创造更多的价值!”彭杰怀揣着这样的理想回到家乡。可没有哪一条道路是不充满坎坷的。知识和技术的缺乏无疑是农业创业的硬伤。为了填补空缺,彭杰努力学习种植技术和驾驶农机方面的知识,他还前往四川农科院学习覆膜栽培技术,只要能学到知识,不管多难多远他都愿意去学!
自己的知识充实了,可又遭到乡亲们对流转土地的不理解。机械化种植需要一片一片的承包土地,才有利于机械操作。有的乡亲们不愿意,就只有自己去协调沟通。彭杰说,在老家工作和以前在外上班接触的人和事都不一样,回来做农业和老年人接触,难免沟通上他们会不太理解。有的老年人理解不了,他就挨家挨户上门去沟通,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幸得有政府支持,帮助他从中与村民协调,彭杰也坚持不懈地与村民们沟通,渐渐地,一块块土地相连,这片金黄的稻田画卷开始展开。
从头走“稻”底
“坚持!就是我创业的法宝!”彭杰坚定的说。从2022年开始,今年已是他创业的第三年,他用三年的心血和汗水书写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在彭杰满怀希望开始的第一年,却遇上了特大干旱。看着种下的稻谷在烈日下慢慢枯萎,彭杰揪紧了心。当地政府支持他的事业,于是为他购买水泵,教他们如何抗旱。这才没有让这颗回乡创业的种子枯萎在萌芽阶段。彭杰也意识到必须多学习,掌握更多的农业技能,才能将这条路走成功。可是到了第二年,却又碰上了倒伏,大风让庄稼“躺平”。彭杰看着成片倒地的庄稼虽然心中又一次落空,但仍然没有气馁。“一开始就投入了很多,这是我的心血,我如果因为这一点困难就放弃,那一切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我必须向前看,将这条路走到底!”到了第三年,也就是今年,彭杰欣喜地说:“今年终于达到了他的预期。管理跟上了,技术成长了,风调雨顺了。这是我丰收的一年!坚持总会有回报!”
看着这片金光灿灿的大地,在机械的帮助下向更加宽广的土地上蔓延,如今在彭杰的带领下,200亩的土地只需要一台无人机一天就可以播种,将近500亩两三个人就可以种出来,效率提升了,产量也上涨了。“以前一些村民觉得我们种不出来,但现在我让他们看到了,我们种出来了!”彭杰说。“稻”阻且长,行则将至。凭着这份坚持,彭杰将在这条金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展望“稻”未来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彭杰的理想不仅在眼前,更在未来。随着彭杰的事业越来越红火,收成越来越高,老百姓们渐渐也尝到了丰收的甜头,开始支持彭杰的事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这描绘金色画卷的一分子。彭杰骄傲地说:“我的事业发展也带动着家乡的产业发展,看着最开始的撂荒土地现在长出了粮食,我的心里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如今彭杰还将自己的生产种植技术主动提供给了附近的父老乡亲,带领着大家一起致富。彭杰说以后种植的土地还将继续增加,种植优质稻,他也在注册商标做品牌,继续深加工大米,推出线上销售途径,将自己家乡种植的大米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稻香悠悠,飘向更远的地方。还有更多像彭杰一样的年轻人将投身于回乡创业的道路上,深扎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用青春描绘他们的田野画卷,用汗水展望他们的无限未来!
希望彭杰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在家乡这片田野上谱写出丰收致富的未来。
来源:大竹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