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老年人口数量显著增加。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占比接近五分之一。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90亿,占总人口的13.50%。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4.9%。按照国际化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即为深度老龄化,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老漂族”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1800万人,约占全部流动人口比例的7.2%。老年流动人口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务工经商、照料晚辈和异地养老,其中以照料晚辈最为常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进行的推进,女性就业率显著上升,女性与男性共同承担家庭经济责任。
与此同时,在“科学育儿”和“精细化育儿”理念的影响下,家庭在子女照料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年轻的核心家庭成员,特别是女性,往往难以同时兼顾工作和育儿。
当前,0-3岁托育机构的不完善及普惠性托育服务的短缺,以及高昂的家政服务费用和对保姆的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家庭育儿困境。因此,年轻的核心家庭更倾向于寻求父母的协助,以缓解育儿负担。
而对于因教育或就业等原因迁移到新城市的新市民来说,他们则需要通过父母的迁移来获得育儿支持。
部分地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仍然较少。
今年,已退休的老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为了帮助子女照顾孙辈,他从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北方城市中“脱嵌”出来,搬到了南方城市,成为了一名“老漂”。从北方到南方,老李不仅经历了地理环境上的迁移,更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巨大转变。
然而,老李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这使得他不得不在两代人的需求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有时,老李也在想,让子女雇请保姆,自己则返回家乡照顾母亲,享受轻松的退休生活。
然而,在“子女为先”的传统观念和“隔代亲”现象的影响下,考虑到子女的经济压力和对可爱孙辈的情感依恋,老李决定在两地之间往返。
同时,为了更好地照顾年迈的母亲,老李每个月都会安排时间返回北方家庭,这种跨地域的家庭责任对老李的身体和心理进行着双重考验。
“老漂族”的隐藏孤独
老李在新城市面临了两大问题,即家庭角色的“嵌入”和新环境中的“再嵌入”。从自己熟悉的环境迁移到女儿所在的新城市与女儿同住,老李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在女儿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这也涉及到家庭结构和权力关系的重构。
老李与女儿在生活习惯和育儿理念上都存在较大差异,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作息和饮食习惯上,还包括消费观念、社交方式、娱乐活动等等。在育儿理念上,老李倾向于“经验式育儿”,而女儿则是遵循“科学育儿”和“精细化育儿”理念,难免会产生分歧,甚至会导致代际冲突。
在新的家庭结构中,女儿扮演着主导者角色,在育儿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上具有绝对的主导权。老李则成为支持者,负责实际操作性工作,如对孙辈的日常陪伴和照料。
在原有的北方家庭中,老李长期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决策者和经济支柱,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然而,进入到女儿的家庭后,老李发现自己的角色从权威者转变为支持者,他时常会感到心理上的困惑和失落。
南方城市的方言对老李来说是一大挑战,即使是在普通话为主的交流环境中,地方方言的渗透和使用习惯使得老李在日常交流和社会互动中感到不适应。
社区是老年流动群体了解当地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念的重要空间
为了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再嵌入”,老李逐渐认识了小区内其他的“老漂”。这些新结识的朋友中,也有像老李一样,为了照顾孙辈从不同城市迁徙而来,老李在这些相似的经历中,逐渐找到些心理上的支持和共鸣。
老高是老李认识的另一名“老漂”。在孙子上学后,老高发现自己没有太多事情可做,所以他通过收集纸皮等方式获取一些收入。按照老高的话说,收集纸皮并不是为了经济补充需求,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保持一定的社会联系,避免因无所事事而产生的孤独感。
老李从老高的做法中受到启发,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找一些事情来充实生活,避免孤独感的产生。但是老李的孙辈尚未达到幼儿园的年龄,老李仍需承担日常的监护责任,这一现实情况也限制了他扩展社交网络的可能性。
老李在迁居至新城市后,对就医问题也表现出较大的担忧。每次从北方到南方时,他总是携带一些常备药品,尽管女儿多次向他说明当地药店可以购买到相同或类似的药品,但老李依然坚持自行携带,以此获得更大的心理安全感。
实际上,老李的这一行为存在“熟悉性偏好”,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他更倾向于依赖既有的、熟悉的物品,以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此外,虽然女儿已经为他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但是他仍然担心不同地区的医保政策、报销比例、药品目录等存在差异,且自己也并不熟悉当地的医疗资源,如医院的具体位置、科室特长、就医流程等,这进一步加剧了他对新环境中就医问题的担心。
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达到6.90万家
“老漂族”的前路规划
为“老漂族”构建一个融入型城市,势在必行。主要是从医疗、养老、娱乐、学习、参与五个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确保老人在异地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一是构建全方位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全国医保统筹制度,制定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政策和标准。
二是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确保老人在异地能够享受到同等的养老服务和照料。
三是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多样化的文娱活动,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四是,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促进老年人在新环境中的文化再适应。
五是构建老年人社会参与机制,提供志愿服务和社区活动机会,激发老年人潜能。
老李心里盘算着,等孙女上了幼儿园,自己是回北方城市开始养老,还是等老伴退休后一起到南方城市养老,这个问题让他一时难以抉择。如果回到北方城市,虽然重新回到熟悉的环境,但是与子女、孙辈分离后,他和老伴将成为“空巢老人”。
空巢状态下,特别是在他退休后,社交圈子的缩小也会进一步加重心理的孤独感。
此外,尽管北方城市可能提供较为完善的医疗资源,但缺少子女和孙辈日常生活的照料和陪伴,他也担心会增加健康隐患和突发事件的风险。
相比之下,如果老李选择与老伴一起在南方城市养老,尽管在情感和陪伴照护方面有所补偿,但是他与老伴都需要适应新的气候、文化以及生活方式,还需要重新建立社会关系,适应当地的社会支持网络,而这种社会适应过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更为复杂和缓慢。
老李所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养老选择,更是如何在情感支持、社会适应与健康保障之间寻找平衡。
★本文作者:李婧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研究助理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李婧的文章
往期推荐
李婧:福利体制视角下欧洲住房保障的发展与启示
李婧: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优化路径探析
李婧:“事业vs育儿”,两难中的女性,如何支持?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