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我皇御统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代,直到小石变巨岩,直到巨岩长青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日本国歌《君之代》的歌词,没错,翻译过来只有28个字,而原文的字数其实也跟这个差不多。虽然字数很少,不过却体现了日本的某些特点和其膨胀的野心。日本国歌与近代日本的国运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可以看出,日本的国歌整个都是围绕着对天皇的歌颂进行的,将天皇的地位抬到了极高的高度。

为什么日本在国歌中要如此抬高天皇的地位呢?日本的国歌又展露了怎样的野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日本近代史和日本国歌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世纪中叶以前,日本由德川幕府统治,这是当初德川家康建立的政权。幕府时期,日本的统治者名义上是天皇,实际上是幕府将军,而幕府将军之下又有多个藩国,由“大名”统治。

此时的日本同样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并且和中国类似,也没有完全封闭国门。当时清政府还留了个“广州十三行”主持对外贸易,而德川幕府也留了一个长崎港继续对外通商,为“兰学”等外来思想的输入提供了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以武力强迫德川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就此打开了日本的国门。而日本各藩则逐渐兴起了救亡图存运动,与德川幕府争夺权力。

从此时开始,中日两国的近代化道路就逐渐产生了不同。中国是靠着朝廷内部的“洋务派”推进变革,阻力重重。而日本则是在地方藩国与幕府将军的权力争夺中推进变革,相对而言更激进一些。

日本的长州藩甚至能自行与西方殖民者开战,发起了“下关战争”,尽管最后被西方列强的联合舰队击败,但却大大推进了变革的历程。

到了1867年,各个反对幕府统治的藩国已经逐渐联合了起来,形成了倒幕同盟,要从幕府手中夺取权力,开创属于他们的新时代。毕竟如果德川幕府的统治者还在台上,他们这些地方大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进入中枢的。

但同盟虽然形成了,却缺少一个名义,他们该以怎样的名义反对德川幕府呢?这个名义不但将影响倒幕同盟的号召力和倒幕运动的进程,还将影响此后日本的发展。

毕竟这些藩国是早在德川家康时代就曾向德川氏宣誓效忠过的,现在却造反了,这岂不成了背信弃义,犯上作乱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倒幕同盟的大名们思来想去,左挑右选,终于找到了一面最合适的旗帜——天皇。毕竟无论怎么说,天皇在名义上都是最高统治者,即便是幕府将军也要服从天皇——尽管实际上并非如此。

而且日本天皇之位一直掌握在菊花王朝手中,堪称“万世一系”,正统性很高。幕府将军权力再大,从名义上来说也是天皇的臣子。

因此,倒幕同盟提出了“尊王”和“还政于天皇”的口号,要求德川幕府下台,将权力“归还”给天皇,实际上是将权力让渡给他们。其实倒幕同盟早就想用这个借口了,只不过此前的孝明天皇是支持德川幕府,反对倒幕派的,这就让倒幕派一直无从下手。

但在1867年,孝明天皇死了,明治天皇继位,他是对德川幕府比较反感的,这下倒幕同盟的机会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倒幕同盟也没想到,德川幕府竟然以退为进,在1867年底假意同意了“大政奉还”。不过倒幕同盟并不罢休,他们随后又声称德川幕府对天皇不够尊敬,并没有真正将权力还给天皇,因此他们还是要讨伐德川幕府。其实本质就是倒幕派与德川幕府之间的权力争夺。

1868年1月初,戊辰战争还是打响了。经过一年的战争,德川幕府及其残余——虾夷共和国都被消灭,倒幕派最终取得了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戊辰战争的过程中,倒幕派就曾反复宣扬天皇的正统性和至高无上性,以此来向士兵们宣称这场战争是正义的。毕竟如果按照原本大名臣服幕府的逻辑,那这些藩国就成了犯上作乱的逆臣贼子了,幕府成了正义的一方。

但如果把天皇抬出来,按照幕府服从天皇的逻辑,那就变成了幕府不肯交出权力,抗拒天皇,于是幕府就成了乱臣贼子,而倒幕派则是贯彻天皇的旨意,成了正义的一方。

因此,天皇的地位对于倒幕派的合法性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倒幕派此时就已经将尊奉天皇作为了宗旨,因为这既能激励士气,也能证明他们的“正统性”。

而在戊辰战争胜利以及随后的“明治维新”中,倒幕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更是不断强调天皇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反复抬高天皇的地位。因为天皇的地位越高,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行动越有合法性,他们的地位也就越稳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明治维新之后,之前的倒幕派也越来越感到需要有一个国歌,毕竟西方列强都有国歌,日本却没有,不符合日本近代化的需求。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由于幕府与天皇之间的地位对比不明晰,难以确定一个合适的国歌。但在明治维新时期,这一问题已经不复存在,日本的国歌也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有个叫约翰·威廉·芬顿的英国军乐团教师正在日本横滨工作,得知日本还没有国歌,便自告奋勇,

对日本军乐团的成员们说:国歌是很重要的,日本要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国歌。

而日本与英国的情况类似,都属于君主立宪制,因此可以将英国国歌《天佑女王》作为参考。

如果有歌词的话,他就可以帮忙谱曲。其实日本天皇的实际权力比英国君主要大,不算完全的君主立宪制,这里应该是芬顿对日本情况了解不够深入造成的误解。

不过他对于国歌的建议确实被军乐团成员们听进去了,大家商量一番后,便请来萨摩藩步兵队队长大山岩来写歌词。此人既会打仗,又精通文学和音律,算得上文武双全了。

在得知需求后,他便以《蓬莱山》中的俳句为参考,写了一段为赞颂日本天皇的词,这就是开头提到的《君之代》歌词,如果要翻译得文雅一点,也可以这么翻译:

皇祚连绵兮久长

万世不变兮悠长

小石凝结成岩兮

更岩生绿苔之祥

不过二者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由于此时日本天皇已经被神化,被抬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

因此歌词中也充满了对天皇及其家族的赞颂,以及对“万世一系”的执念,认为天皇之位要永远流传下去。要传到“八千代”,也是就是大概20万年了,还要传到小石头变成巨大的岩石,岩石上又长了青苔。

当然这些其实是夸张手法,类似于秦始皇的“一世二世以至万世而为君”。与英国国歌对比一下,就能发现其对皇位传承和天皇至高无上性更为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虽然有了词,《君之代》的曲还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的。歌词写出来后芬顿按照承诺谱了曲,但演奏后许多人觉得不够庄严,不足以凸显天皇的地位。

于是日本的海军乐队又对曲进行了修改,直到1880年,《君之代》的曲调才最终在日本宫廷音乐的基础上确定,并在天皇的生日时演奏,《君之代》就这么成为了日本的国歌。

可以看到,日本这一国歌中没有任何与英雄、人民有关的内容,完全是围绕着天皇和皇室家族来歌颂的。如果单看歌词本身,可能还感受不到很强的侵略性。

但如果结合日本近代史来看,就可以发现日本的狼子野心可以说昭然若揭。

日本国歌完全是对这一段天皇颂词的反复歌唱,而近代日本也是在天皇、军人集团和财阀这个“三角联盟”的推动下一步步滑向了战争的深渊,成为了一台军国主义机器。

而后两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并进一步洗脑日本人民,更是把天皇的地位抬高到了“神”的地步,让无数日本人自以为自己是在为“神”而赴死,做的是一项正义的事业。

把这种对天皇的疯狂崇拜和《君之代》的歌词结合起来看,就能明白其野心有多恐怖了。日本天皇要统治八千代,而日本人民也要供他驱使,为他赴汤蹈火八千代,哪怕进行的是侵略战争也在所不惜。

随着《君之代》疯狂的歌声在世界各地响起,日本侵略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二战时期,《君之代》的播放成为了许多占领区人民耻辱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日本有再疯狂的野心,也终究还是在反法西斯联盟的制裁下化为灰烬。随着二战的结束,日本也开始了“重塑”的历程。

可惜的是由于美国独占日本,日本的天皇崇拜余毒并没能被完全清除,战争罪犯也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而《君之代》依然是实际上的日本国歌,不过许多日本人已经觉醒,并发出了质问:“为什么要为天皇而死?”

比如二战后崛起的日共就成为了这种思潮的集中体现,由于日共是唯一一个在二战中保持反战态度的政党,日共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迎来了1945~1955的高峰期。

日共在批判天皇统治的同时,也对《君之代》展开批判,认为不应该将这么一首为君主歌功颂德的歌曲定为日本国歌。

而之所以说《君之代》是此时日本的实际国歌,也是因为战后日本的左翼势力强烈反对将其定为日本的正式国歌,导致《君之代》这一时期虽然实际上发挥的是国歌的作用,却始终没有国歌的名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共的高峰期,日共领导人德田球一甚至试图发动一场“二一大罢工”来瘫痪日本政府,从而建立一个崭新的“日本人民共和国”,采用全新的国旗和国歌。但这一行动最终在美国占领军和日本右翼政权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不过即便如此,坚持和平与民主主义教育路线的多个日本团体还是在坚决反对将《君之代》作为正式国歌,阻击这一提案达半个世纪之久。

直到1999年,在右翼浪潮之下,日本小渊惠三当局才终于促使国会通过了《国旗与国歌法》,将《君之代》正式确立为日本国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日本国歌之所以如此抬高天皇地位,是因为倒幕派本身要借此明确自身的合法性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之所以《君之代》在战后还是成为了日本国歌,则是因为日本的法西斯势力和封建残余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

但无论如何,这样歌颂封建统治者的歌曲终究是不符合新时代浪潮的,终有一日,这些封建残余将被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