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天天讲】心系百姓,孙文龙拜老农为师,为群众栽上“摇钱树”

“这主意,那主意,让老百姓过上富裕日子才是好主意。”——孙文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的一天,时任寺头公社管委会主任的孙文龙到董家岭村下乡。走到一架山梁上,他发现一个农民正在地塄边专心致志修剪一行桑树,便主动过去跟这个叫成兴安的人攀谈。

“老哥,你为啥费这么大的劲修剪桑树?”
“一亩百株桑,种田不纳粮。庄户人家养一张蚕,就有了一年的开销。”
“栽桑需要息地吗?”
“桑树长在地塄边,不占地,不遮阳,不与庄稼争水肥。”
“天旱怎么办?”
“天旱圪针旺,桑条冒一丈。这东西耐旱。”
孙文龙听后大喜。从董家岭归来,孙文龙便迷上了蚕桑。他拜成兴安为师,并在公社门前亲手栽了7株桑树做试验。试验获得成功后,他又雷厉风行地在全公社推广栽桑养蚕。
3年后,寺头的桑树由2400株发展到31万株,群众收入逐年递增。寺头一跃成了阳城蚕桑发展基地,1960年还被列为华北蚕桑检查团的参观地之一。
此后,孙文龙走一处干一处,为阳城、武乡、屯留3县群众栽下了数不清的“摇钱树”,给千万农户带来了享不尽的“红利”。今天的阳城早已成了闻名遐迩的“华北蚕茧第一大县”。
他一生致力蚕桑发展,而他“蚕桑书记”的美名也在太行太岳乃至全省不胫而走。苹果书记、养猪书记、棉花书记、粪篓书记、水利书记……老百姓送给孙文龙的雅号还有一长串,每一个的背后都闪动着他时时处处心系于民、千方百计帮农致富的忙碌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