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对航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在位于虹桥机场的上海临空经济区设立,这是全球首家由国际航空组织与中国仲裁机构合作设立的专业航空争议解决平台。10年间,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从零起步,已经受理仲裁案件百余件,争议总金额13亿。

10月15日,第九届上海国际航空法律论坛举办。本次论坛以“共济十载·引航未来”为主题,旨在纪念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成立十周年暨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成立一周年。

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简称“上海国仲”)主任周敏浩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仲裁机构,代表上海参与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不断提升中国航空仲裁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从纠纷找“外人”解决,到优选上海

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自2005年起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有运输航空公司66家,4270架运输飞机,2023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188.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98.3% ,完成旅客运输量61957.64万人次,同比增长146.1%。

来往客流孕育了市场机遇,但贸易投资中的风险不可避免,争端矛盾也时有发生。中国虽然是名副其实的航运大国,但2014年以前,中国航企在遭遇涉外合同纠纷时,却要“走出去”寻求仲裁等解决渠道。

“中国以前没有航空仲裁机构,只能在第三地进行仲裁,不仅费时费力,中国航企还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周敏浩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以快捷便利见长的航空仲裁,反而让不少中国航企望而却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设立后,这个问题才得到了解决。国际航协为何看中了上海?从业者分析,上海肩负世界级航运枢纽、商用大飞机生产总部所在地等重要功能,全球承载这种复合功能的超大城市并不多见。资源要素在流动中带来商机,产业链上下游环节遍布需求,对航空仲裁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经过10年发展,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受案数量稳步增长、争议类型多样专业、行业链条纵深延展、国际因素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中国航空企业优先选择的争议解决机构。”周敏浩说,去年11月,在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改委支持下,上海国仲又设立了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形成上海国仲航空仲裁法律服务的“一体两翼”。

“航空运输具有市场化程度高、安全性要求高、国际性突出的行业特征,各类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主体之间在竞争与合作中随之产生相应的法律风险和法律纠纷。”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总法律顾问马正表示,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通过其自身专业的案管能力和高效创新的争议解决机制,在维护航空行业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中起到重要作用。

发出“上海声音”,提供“中国方案”

十年磨一剑。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启用后,推出了全球首部中文版飞机买卖和租赁合同以及全国首部《航空仲裁规则》,为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平台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在航空仲裁领域,处理的纠纷当事人包括航空公司、飞机制造商、机场运营机构和租赁公司等,纠纷类型涉及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会长郭俊秀解释,由于航空产业链集中度高,各企业抬头不见低头见,基于“大事化小”的考量,大多航空企业倾向于通过仲裁解决争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俊秀说,现在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已经组建了一支全球规模最大、代表性最广、专业性最强的航空仲裁员队伍,形成了一支敬业、专业的仲裁秘书队伍,并成为培养青年航空法律人才的重要平台。他认为,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满足了“天时、地利、人和”,中国航空运输市场与航空制造业的崛起是“天时”,上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为“地利”,而国内外航空组织、法律界人士与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则是“人和”。

去年底,《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今年8月,《上海市涉外商事海事临时仲裁推进办法(试行)》发布。这些对仲裁机构在沪设立业务机构、仲裁员便利出入境等均释放出利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空行业存在特殊性,许多航空领域纠纷通过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得到解决以实现维护行业内部稳定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代理总法律顾问Leslie MacIntosh认为,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对航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她提到,十年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受理案件数量的稳步上升,在有效满足行业需求、维护国际航空市场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她期望未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与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携手合作,进一步推动航空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在全球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

本次论坛由上海国仲、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上海市法学会联合举办,汇聚了国内外航空界、法律界的权威专家与业界领袖,150余人线下参与,线上观看直播人数达1.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