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在无棣县西小王镇王管庄村的一片农田里,村党支部书记孙寿泉正带着一帮老人、妇女收获地瓜。夕阳西下,拖拉机拉着犁在松软湿润的土地上犁过,红红的地瓜一个个从土里翻露出细长、圆滑的身子。
孙寿泉提着刚收获的地瓜,为这个秋季的丰收而开心。
“我们这里以前基本上没有人大面积种地瓜。”41岁的孙寿泉说。他是前两年被请回村的能人,回村以前在城里干得很不错。之所以请他回来,西小王镇党委、政府和王管庄村的村民都觉得,他自己能挣大钱,也可以带领王管庄村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孙寿泉回村任职后,也很犯愁。王管庄村有1412口人,6600亩耕地,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经商了,留守的老人妇女耕种着自家田地。更让他犯愁的是,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这么大一个村,村集体没收入,怎么为村民办事?
2023年,村里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合作社干点啥,孙寿泉在成立前心里就有了谱。王管庄村耕地多,村庄发展和村民增收,得从土地上找门路。在想如何从土地上找门路时,孙寿泉盯上了地瓜。
孙寿泉说,村里的土地上,这么多年来,种的始终是小麦、玉米、棉花三大样。当地很少有人种地瓜,市场上的地瓜也多是从外地调进来的。“我们这里的集市、超市里在卖地瓜,说明人们有这方面的需求;远距离调运过来,成本不低。我们的合作社种地瓜试试,说不定就是条增收的好门路。”
2024年春天,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流转了村民20多亩地,从外地购进地瓜苗,在王管庄村的土地上,第一次种起了地瓜。“合作社种了西瓜红、白哈蜜两种地瓜,主要用来烤、煮、蒸着吃。”孙寿泉说。
孙寿泉领着村里的老人、妇女,认真管理着这20多亩地瓜,甚至连滴灌都用上了。进入10月份,合作社收了一小块地的地瓜,试着在当地卖。“不挑选的地瓜,每斤1.2元;挑选出来的地瓜,本村村民买每斤1.5元,别人来买2元一斤。”孙寿泉说。
合作社收获的地瓜。
开始时,一天收获一两千斤地瓜,基本当天收了当天卖完。后来有人找上门,张口就要5000斤地瓜,合作社给的价格是每斤1.2元。再后来,有贩子找上门,地瓜不挑不拣,每斤1元钱。
到10月10日,合作社的地瓜已经收获了一半,并且全都卖出去了。“收获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5000斤,吃过的都说比从外地调运进来的好吃。”孙寿泉说,“村里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人说,一块地上,翻来覆去只种一种作物,因重茬会导致减产和产品质量下降。村里的土地第一次用来种地瓜,地瓜产量高不说,也更好吃。”
“我算了一下账,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是一亩900元;地瓜苗、化肥、人工等费用是1800元,这笔费用中人工费是大头。”孙寿泉说,“一亩能收获5000多斤地瓜,就按每斤1元钱的价格批发出去,合作社种一季地瓜,一亩地还能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
孙寿泉说,合作社种地瓜,除了给村集体增加收入外,更重要的是起引导、示范作用。“地瓜种多了,我找个地方建个地瓜批发市场。再学着窖藏地瓜,收获后等市场价格高时再出售,这样村集体和村民就能从土地上增加更多收入。”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高士东 刘洪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