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京杭大运河全长87.83公里,流域面积3306km²,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南水北调东线战略性工程的地理交汇点,是鲁苏豫皖南四湖流域唯一具备防洪灌溉、输水航运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河流,素有“百丈方舟一线泉,待风待闸两流连”的美誉。

突出问题

20世纪末,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运河面临污水处理推进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重、小码头无序布局等问题,部分河段水质一度恶化为劣V类,“千顷芙蕖送我船”的美景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济宁京杭大运河美景。

主要做法

一是高位谋划,长制久清。出台《济宁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济宁市大运河岸线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成立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暨南水北调东线水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大运河(山东段)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统筹推进运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成智慧环保综合调度平台,实时管控2870家涉水污染源、110个河流断面数据,“线上千里眼监控,线下网格员联动”,实现运河水环境监管全覆盖。

二是岸水共治,截污控源。开展大运河岸线环境污染治理行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干线两侧5公里范围内的问题实施清理整治。实施“两个清零、一个提标”,沿线5县区完成整县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8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准Ⅳ类标准。创新畜禽粪污“用—处—清”模式,693家规模养殖场配建粪污处理设施,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清理取缔沿线小码头、装卸点323处,服务保障南水北调“清水廊道”建设。

三是水系连通,截蓄导用。依托运河实施5大区域水系连通工程,打造“一干六支、两湖百库、三引四调、六网融合”的现代水网。调配8座污水处理厂出水,对运河、泉河等13条支流进行生态补水。入选国家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四是生态修复,岸绿景美。沿线建成29处人工湿地净化工程、40余公里河流缓冲带。持续增殖放流,年放流苗种100余万尾。改造梁济运河等8条河流生态景观,打造70余公里环城水系生态走廊,形成“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的水城风貌,2022年荣获“国际湿地城市”。

五是港产融合,水兴惠民。融合发展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水浒文化旅游节、运河文化论坛等为契机,充分展示“运河之都”城市名片。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建成“公铁水”多式联运的3大港区,梁山港区列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为连接煤源产地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枢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杭大运河周边小码头整治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杭大运河周边小码头整治后。

治理成效

如今的京杭大运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水资源调配持续优化。年再生水利用量达1.05亿方,沿线河流常年维持生态水位。运河水深保持4米左右,2000吨级船舶“通江达海”。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2021年至2023年,运河干线国控李集、邓楼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其中,国控邓楼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氟化物较2015年分别改善67.2%、93.7%、90.2%。水生态系统恢复向好。沿岸自然岸线率达到91.5%,水生植被覆盖度稳步提升,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等水生植物达103种,高体鳑鲏、红鳍原鲌等鱼类达78种,“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等10余种稀有动物在运河繁衍。水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23年3大港区集疏港量4800余万吨,比2022年提升约12%,降低物流成本约20亿元,港区年人均收入超1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杭大运河邓楼泵站建设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杭大运河邓楼泵站建设后。

经验启示

济宁市坚持“三水统筹”,打造“岸水共治+水系连通+截蓄导用+生态修复”的治水新模式,推动“港产融合”,奋力绘就秀美风韵的美丽中国画卷,探索形成北方通航与调水河道保护治理路径,为北方平原缺水城市做好“水文章”,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经验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河之都大桥美景。

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