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瘗鹤铭》为大字摩崖,原刻写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的崖壁上。北宋末年被雷击崩落而坠江中,碎为五块,平时没入水中,至水枯时方能见到。据《焦山志》载, 《瘗鹤铭》铭文原来有一百六十多字。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冬,曾任江宁、苏州知府的陈鹏年募工,历时三月,起《瘗鹤铭》残石于江中,清理剔垢得铭文八十六字,其中九字损缺。”原碑残石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被移置寺壁间,建亭加以保护。《瘗鹤铭》残石共有五块九十三字,其中有十一字不全,分左上石(侧立于水,存八字,字迹已模糊)、左下石(为宋人补刻,在仆石之背)、中上石(此石仰面于水)、中下石(此石卧仆于水,字面向下)、右上石(如枕斜连于仆石之上,间隔一石)。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多次上山侵扰,寺里的僧侣将石碑掩藏起来,才使其免遭一劫。1960年,合五石为一,砌入壁间。现于宝墨轩仍有《重立瘗鹤铭碑记》,碑记文中说到:“盖兹铭在焦山著称,殆千有余年,没于江者又七百年。”叙述了石碑“多灾多难”的经历。现《瘗鹤铭》陈列于焦山碑林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残石出水置于亭中后, 《瘗鹤铭》拓本即有水前本、水后本之分,各版本字数不尽相同,内容也略有差异,孰是孰非难下决论。水前本因椎拓不易,传世已凤毛麟角而珍稀异常,片纸只字,视若拱璧。故出水后拓本即便字数增多、摹拓精于水前本,然其版本艺术价值仍不能与水前本同日而语。对《瘗鹤铭》全文的考订前有唐人佛经本和宋人邵亢、张堂本传世,尤其是清淮阴张弨作《瘗鹤铭辨》,补录原文达一百六十七字,被视为《瘗鹤铭》较权威的考证。现可查阅的传世水前拓本《瘗鹤铭》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何绍基旧藏水前拓《瘗鹤铭》廿九字本、秦古柳藏俞复旧藏水前拓《瘗鹤铭》九十一字本、上海图书馆藏水前拓《瘗鹤铭》四十二字本、镇江博物馆藏水前拓《瘗鹤铭》九十三字本、清刘墉旧藏水前拓《瘗鹤铭》九十八字本。

此册即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何绍基旧藏水前拓《瘗鹤铭》廿九字本,以飨同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宋代著名书法家黄长睿考证,《瘗鹤铭》镌刻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内容虽不出奇,但书法却非同一般:落笔超逸,点画灵动;宽绰舒隽,恬淡冲融;古拙奇峭,飞逸伟雄;超凡脱俗,道骨仙风。前承魏晋,后启隋唐。既有北朝书法的奇肆纵放,又有南朝书法的圆转潇洒;既有隶书的厚重古朴,又有楷书的规矩端庄。源自篆隶,归于行楷,是楷隶相间的经典之作。古今但凡习字之人无不以此为师,各朝书家多有仿墨传世。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