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渔业发达,年产值4000余吨,带来的经济价值超过5000万元。别看表面风光,但它其中土著鱼可是差点被几条小鱼苗给搞灭绝了。这个土著鱼种可来头不小,目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中华鲟、大熊猫一个档次的。

这一强大的入侵鱼种到底是什么?难道凭中国人的能力不能将它“吃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条小鱼苗引发的“惨案”

新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除了终年积雪的雪山、牛羊成群的草原,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但其实这里还有如碧玉般的湖泊,如赛里木湖、喀纳斯湖这些我们耳熟的湖泊都是新疆的。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同样位于新疆,但名气没那么大的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

它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方,拥有1646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说是西北鱼仓也不为过,简单的说博斯腾湖凭一己之力,把新疆这个缺水的省份,硬是干成了个渔业大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新疆这么缺水,还能有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呢?这就要归功于天山山脉。博斯腾湖的水源主要来自天山山脉的降水和融雪,以及周边区域的河流注入。天山优质的水源也为博斯腾湖渔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质的湖泊水域也就提供了良好的渔业资源,也有很多土著鱼种。扁吻鱼就是其中的一种,也是我国独有的,当地人叫它大头鱼。在早些年它可是炙手可热的经济鱼种,扁吻鱼是中国特有的鱼类,和中华鲟一样也是传承了几万年的活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吃过的人描述,它曾经是南疆一带民间的传统滋补品,其肉嫩如豆腐,其汤鲜如牛奶,鱼头比例也大,丰腴可口,富有脂肪。现在却成了国家一级保护鱼类,难道是全怪捕捞?

其实不然,我国渔民捕鱼会针对性的使用网兜,较少使用细网,因为细网会无选择性地捕捞各种大小和种类的鱼类,包括未成熟的幼鱼。这会导致过度捕捞,影响到鱼类的繁殖和种群稳定性。那扁吻鱼是怎么少到变成一级保护鱼类的呢?

扁吻鱼的性成熟较晚,一般需6-7年,而且繁殖力低,每年只产卵一次。因此扁吻鱼的种群数量少,分布狭窄,从1958年到1987年,扁吻鱼的产量从260吨降到0吨,甚至连一条都难以发现,捕捞确实有所影响但不是那个罪魁祸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扁吻鱼原来的生存环境较为单一,鲜有竞争对手。而博斯腾湖的渔业大力发展始发于1958年,当地先后大量的引入了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类、以及池沼公鱼、银鲫、丁哕、东方欧鳊、大闸蟹、河蚌、日本沼虾等水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鱼种的引进其实对扁吻鱼没有多大影响,它们大都以浮游生物、水生植物为食物。而且在偌大的博斯腾湖也都有栖身之地。但是好巧不巧,在某次引入的鱼苗中,混入了几条河鲈的鱼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鲈原名Europeanperch,翻译过来就是欧洲鲈鱼,在我国只有新疆的布尔津地区拥有,它是一种原产于欧洲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体色鲜艳,体侧有黑色横纹,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繁殖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没有肉食性鱼类的博斯腾湖,河鲈一去就是“狼入羊群”,结果可想而知,它们在博斯腾湖中迅速繁殖,捕食了大量的土著鱼类,近乎导致了扁吻鱼和塔里木裂腹鱼的绝种。河鲈的引入对博斯腾湖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是一次典型的生物入侵事件。

1998年之后,博斯腾湖便再也没有捕获到扁吻鱼了,大家一度以为这一物种已经灭绝。直到2017年,博湖县水产局才公布了捕获到一条5岁左右的扁吻鱼,才知道扁吻鱼还没有灭绝,但其地位也及其濒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是懂变通的

可以说当年品尝过的扁吻鱼的人,咱们现实中也找不见几个。而几只小小的河鲈苗子,硬是给自己吃成了博斯腾湖第一大种群。这个新“霸主”给博斯腾湖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多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鲈是个食肉家伙,吃的范围广,包括其他鱼类、鱼卵、软体动物、昆虫等。它们在湖里捕食和竞争土著鱼类,导致了土著鱼类数量和种类的下降,甚至一些鱼类被河鲈替代或者消失了。

它还特能生,两年内就能性成熟,每年能产下数十万颗卵。它们的卵能够黏附在各种底质上,这使得它们的数量在湖里快速增长,占据了大部分水域,形成了“霸主化”的鱼类群落。

没办法,该补充鱼苗还是得补充,每年都有新的鱼苗放入博斯腾湖培育。扁吻鱼、塔里木裂腹鱼都在投放之列,但对于这两个土著还没有什么好的起色。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博斯腾湖的鱼类品种已达到32种,年产量约4000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池沼公鱼、草鱼、鲫鱼等10个鱼类品种通过了国家环保部门的“有机鱼”认证,远销日本等国家。引入的池沼公鱼成了博斯腾湖的特色水产品,占据了日本池沼公鱼市场的七成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70年代初,当地人就开始注意到,捕捞的鱼中河鲈的数量逐渐上升。到了80年代,河鲈已经成为博斯腾湖最重要的渔业目标。目前,河鲈产量高达当地总渔业产量的78%。也就是4000吨里,大概有3100吨都是河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就吸引了像笔者这样闲着没事会去两杆的“钓鱼佬”。虽然说河鲈是博斯腾湖里土著鱼的敌人,但不得不说河鲈还挺受大家的。说河鲈河鲈的听起来平平无奇,但说起它的外号很多人就大腿一拍原来是它啊,我们一般喊它五道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五道黑呢,比较喜欢群居,通常在水中形成小规模的鱼群,随着季节和水温的变化而洄游。又是肉食性鱼类,性凶猛贪吃,给口就是黑漂(就是咬钩时候的一种情况),中钩后冲击力很强,能给钓手带来相当的乐趣和挑战。钓到五道黑也算变相为当地土著鱼“报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鲈不仅是钓鱼人喜爱,也深得吃货的喜爱,因为河鲈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宋代大诗人范仲淹一首《江上行者》就道出了吃货们的心声。“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蒸鲈鱼就是最常见的做法,最大程度的保证了鲈鱼的鲜美。但是在新疆就不一样了,而是把鲈鱼的香都发挥到了极致,在烧烤摊都能吃到美味的干炸鲈鱼。更是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给大家介绍。

渔业发展的意义

好了,玩笑归玩笑了,虽然这五道黑现在确实是给博斯腾湖带来了渔业创收,但是仍旧是一场典型的生物入侵事件。只能说明咱们中国人会吃,而河鲈在其他国家可是依旧让人头疼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五道黑的推出给博斯腾湖带来了渔业创收,我们不能一味怪罪于当年的鱼种引入决策。那个时代对于生物入侵的认知有限,人们更多地看重了渔业资源的开发,而没有充分考虑生态平衡。

于是,博斯腾湖从1989年开始实施禁渔期制度,已经连续34年,是全国最早实施禁渔期制度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每年将3月1日至6月20日设为禁渔期,共112天,这一时期正是博斯腾湖鱼类的集中产卵、孵化和成长时期,也是鱼类最为脆弱的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禁渔期期间,博斯腾湖实行全湖全面禁渔,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捞活动,包括钓鱼等。禁渔期为鱼类的繁殖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鱼类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得到了恢复和优化,提高了鱼类的生物量和品质,增加了渔业的生产潜力。

除了实施禁渔期制度外,当地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来保护博斯腾湖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如: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每年在禁渔期结束后,当地会在博斯腾湖投放大量的鱼苗,主要是本地的裂腹鱼、鲤鱼、鲫鱼等,以补充和增加鱼类的资源量,提高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也为渔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推广生态渔业模式。当地倡导渔民实行“人放天养”的生态渔业模式,即在博斯腾湖的水域内设置一定规模的围网或网箱,放养鱼类,不施饵料,不使用药物,让鱼类自然生长,以保证鱼类的品质和安全,同时也减少了对水域的污染和破坏。

博斯腾湖的渔业开发,不仅为当地渔民增收,也为新疆乃至全国的水产市场提供了优质的供给,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博斯腾湖的渔业开发,也注重了生态保护,实行了人放天养的生态渔业模式,定期进行鱼苗投放,保持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改善了湖泊的生态环境,为博斯腾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在这场生物入侵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渔业的发展和变革。博斯腾湖的渔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尽管五道黑的到来带来了问题,但湖泊的渔业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注重生态保护,采取人放天养的模式,进行定期鱼苗投放,以保持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现在我们享受着美味,但也应该深思:在渔业开发中,我们应该怎样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期待能够找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保护博斯腾湖这片美丽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