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年代,湖北红安出现了很多为中国革命事业出生入死的将军,红安县被称之为将军县。从1955年到1964年,一共有1614人被授予了开国将帅,其中有200多人来自于湖北红安,光是上将就有六位:王建安、陈锡联、周纯全、郭天民、韩先楚、谢富治。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授衔仪式
说起王建安和陈锡联两位开国上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两个人都是来自于湖北红安,在长征时期,王建安还救了陈锡联一命,从此两个人结下了生死之交。
20世纪70年代,陈锡联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一职位,王建安去找他的时候,秘书却对着他说道:“不见”,两个人因为这件事情差点绝交。
饱受磨难,立志报国
王建安出生于湖北红安,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经常遭受地主的剥削。为了维持生计,王建安在童年的时候就被迫给地主家打工。出生寒门的他尝遍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革命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他觉得只有参加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国才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
北伐战争
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王建安加入到了吴佩孚的军队之中,他看到的是军阀内部十分腐败,老百姓们民不聊生,没有看到任何民族的希望,这对于想要“救万民于水火”的王建安是无法接受的,他很快就离开了吴佩孚的军营。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次年,王建安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党之后,共产党的革命理想和斗志进一步燃起了王建安的斗志,同敌人进行战斗的时候,王建安十分英勇,得到了战士们的一致称赞。
在闲暇之余,王建安在不断的学习,从简单的读书写字到学习了充分的革命思想和军事指挥理论。
王建安在黄麻起义中表现优异,得到了上层领导的赏识,被提升为红30军第88师政治委员,这时候的王建安仅25岁。
黄麻起义油画
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正式成立,王建安和陈锡联被安排到了红四军进行工作,两个人相识了。
没有王建安,我这条命就扔在草地上了
面对红军队伍的日益壮大,蒋介石坐立不安,调集重兵对红军队伍进行了多次“围剿”,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1934年,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红军长征之初,面对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陈锡联与敌人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击中,伤势严重。很多人建议他停下来养伤,进行短暂的休养。陈锡联担心自己会拖慢大部队进军的速度,给战士们带来麻烦,他坚持要和大部队一起前行。他在其他人的搀扶下,走得很困难。
红军队伍在草地上行走的时候,红四军政委王建安正在战士们中间进行宣传,号召战士们顽强的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正在此时,他看到前面有几个战士,在扶着一个受了重伤的人。
革命时期的王建安
有的战士们说道,现在我们自己都走不动了,还有什么多余的力气管别人呢。王建安听到这种言论后,大声说道:“什么自己和别人,红军战士们都是一家人。”
王建安没有任何的犹豫,大步走到了那个人跟前,发现是自己的红安老乡陈锡联,他当时担任着红四军十一师的政委。
王建安简单的问道了关于陈锡联的情况,原来他是因为在长征的过程中被敌人放了冷枪,背部遭遇了重伤,只能让别人搀扶着往前走,想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为了加快队伍的进军速度, 王建安让人把陈锡联扶上了骡子。由于陈锡联的伤势太重,即使骑在骡子上也得有人在旁边扶着,行军速度反而更慢了。后面的追兵眼看就赶上来了,大家心里十分着急,王建安的手下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觉得关键时刻应该想的是大家伙怎么走出草地。
红军在进行长征
王建安听到之后,严厉的批评了他们:“红军都是一家人,见死不救,何以称之为大丈夫,”战士们听到王建安的批评之后,都没有再多说什么。
王建安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决定拿出绳子把陈锡联捆在骡子的后背上,派一位同志牵着这个骡子,这样的话就不会耽误行军速度了。
在行军路上,王建安和战士们一直守候在陈锡联的旁边,悉心照顾着他,陈锡联的伤势得到了好转。不管前面的路程多么艰辛,王建安始终坚持他自己的原则:红军战士都是一家人,不抛弃,不放弃。王建安正是因为心中坚持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够带着陈锡联走出草地,安全地达到目的地。
后来,陈锡联对此对着周边的人说道:“如果不是因为王建安的话,我这条命早已经扔在草地上了。”两个人也结成了生死之交。
陈锡联将军
当了官还摆起臭架子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王建安秉承了毛主席的“两个务必”的信念,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叶剑英对王建安十分的钦佩,他对着王建安说道:“自从建国以来,你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
在工作中他不辞辛劳,由于工作要求,需要王建安经常外出,经过长期的劳累加之自身的高血压等疾病,医生一再的建议他,一定要保持合理的休息。但是他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从未听过医生的建议。
中央对他有着很高的评定:
王建安同志是一位很有才的军事指挥员,是一位党的观念很强的优秀党员,是一位艰苦奋斗、勤勤恳恳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一位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优秀领导干部。
毛主席和陈锡联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经过综合评定,陈锡联和王建安先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到了六七十年代,陈锡联的职位越来越高,但是不管如何,他的心理始终将王建安视为自己的救命恩人。
1975年陈锡联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一职,主要负责国防工业和体育工作。
身为副总理的陈锡联,工作比以前更加忙碌了,同时还身兼数职,忙碌起来的时候甚至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会见其他人。
为了有很多的时间处理工作中的事情,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陈锡联叮嘱自己的秘书胡炜,只要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能挡下来的话都帮他挡下来吧。
1976年的一天,王建安刚从山东调研工作回来,来到北京汇报工作,他在招待所见到了陈再道将军,两个人聊了好久,革命时期的往事一幕幕的涌上了心头。
王建安与陈再道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
他们在聊天的过程中谈到了陈锡联,两个人都与陈锡联相处得比较好,便约定一起去看望陈锡联,同时汇报相关的工作。
王建安和陈再道来到了陈锡联的办公室跟前,结果被秘书胡炜给拦了下来,胡炜对着王建安说道:“陈副总理工作比较忙,实在抽不出时间来见您,要不您先写一份材料,我交给陈副总理。”
王建安听到这句话,十分的生气,甚至还爆了粗口,他对着秘书大喊道:
“我大老远地赶来北京,又不是过来找他玩的。他忙,我也不闲。当了官之后还摆起臭架子来了,这次不想见我的话,那以后也不用见我了。”
王建安说了半天,可是心里的火一直都没有下去,他的心里越想越气,他又补充了几句:
“从此以后,我和他老死不相往来,就算是我死了都不用他来参加我的追悼会,他死了我也不会去参加他的追悼会。后天我就离开北京,你让他陈锡联自己看着办吧。”
王建安觉得自己太委屈了,大老远从山东来到北京汇报工作,竟然被自己的战友拒之门外,说完之后王建安拉着陈再道将军气呼呼的走了。
开国上将王建安
胡炜感觉有点不对劲,他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马上禀报给了陈锡联。
陈锡联知道以后,严厉的斥责胡炜,责问道他这件事情为什么不提前向他禀报,结果弄成现在的这个局面,胡炜向陈锡联不断的道歉,希望尽力去弥补这次过失。
陈锡联了解王建安的性格,他知道现在王建安心里的气肯定还没消下去,他先让胡炜联系了一下王建安的秘书,打听了一下王建安的情况,同时邀请王建安与陈锡联第二天见面交流工作。
秘书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王建安,王建安对于今天发生的事情并没有释怀,不愿意前去与陈锡联交流工作。后来胡炜多次恳请王建安,王建安才同意。
第二天在陈锡联的办公室里,两个老战友见面了。刚进去的时候,王建安看到陈锡联在不断的批阅各种文件,还要不停地接见别人,中间连口水都没有时间喝。看着陈锡联这么忙碌,王建安开始后悔了,他觉得自己错怪陈锡联了。
王建安将军在部队视察
陈锡联没有任何副总理的架子,亲自给王建安端茶倒水,认真地听取了王建安和陈再道所提出的建议。
王建安汇报完工作之后,陈锡联对昨天的事情表达了歉意,表明昨天是自己工作安排不到位才造成的失误。
王建安听到这里,心里更加羞愧了,他对着陈锡联说道:“应该是我们向你道歉,我们没有想到你这么忙,你每天有一大堆的工作要做,我们还不能理解你。”
陈锡联表示昨天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说着说着他们三个人开始聊起了革命时期的往事。过了一会,陈锡联还设宴款待了王建安和陈再道,王建安看到这些心里更加的感动了。
革命时期的王建安
就在回去的路上,王建安高兴地对着陈再道说道:
“陈锡联一点都没有变,他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之后,对朋友没有一点架子。他还是之前的那个他,他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见我,看来这次是我误解了他了。”
王建安觉得陈锡联作为国务院副总理还得专门抽时间来款待自己,说明他是非常看重两个人之间的友谊的。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更好了,结成了一生的挚友。
开国上将去世后无人吊唁
王建安的一生战功赫赫,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参与了朝鲜战争等,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他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十分痛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
王建安作为开国上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即使在建国之后,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好转,他总是穿着一件粗布衣服。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开始逐步富裕起来,但是王建安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舍不得给自己的家里添置一件奢侈的家具。
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同志曾经到访过王建安的家中,他看到王建安家中的陈设之后,不竟感慨的说道:“没有想到王建安同志的生活竟然如此的简朴。”
原来王建安同志住在一个老式的单元楼房里面,桌椅都很破旧,甚至就连他自己睡的床都是用两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家里的设施环境甚至不如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王建安全家福
工作人员为了他的身体着想,向他建议换一张新床,王建安直接拒绝了,还斥责道工作人员:
“只要能躺下睡觉的床就是好床,整天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干什么。有那么多的时间不如把它放到工作上,想方设法为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够睡上舒适的新床不是更好吗?”
有一次王建安在家中和妻子牛玉清看电视,他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外国领导人去世之后在举行葬礼,规模十分豪华,造成了较大规模的浪费,王建安看到之后,心里十分抵触。
他对着自己的妻子说道:
“人不过只是一副臭皮囊而已,功名利禄这些都是外在的,他们办个葬礼就如此铺张浪费,这简直就是在浪费国家资源,我死了之后,咱们一定要嘱咐周边的亲人们,不要办什么葬礼,更不要开什么追悼会,也不要把我送到八宝山上。只需要把我的骨灰撒在田地里,用来肥田就可以了。”
王建安与妻子牛玉清
王建安生命垂危之际,他让妻子回绝了前来探望的宾客。孩子们听说自己父亲病危的消息之后,主动要求见上父亲最后的一面,可是他却一一拒绝了孩子们的好意,他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重要,不能平白无故的浪费别人宝贵的时间。
妻子牛玉清多次提议让孩子回家,王建安只是说道:“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何必要喊他们回来呢,难道他们回来看一看我,我的病就能好了嘛。”
1980年7月25日,为新中国奋斗了一生的王建安将军离开了人世,他最终留下的遗嘱是:我死后丧事从简,不得大操大办,把我的尸骨火化之后撒在家乡的土地里。
逝世之后,他的夫人牛玉清遵循了他的遗愿,开国上将的葬礼上仅仅只有几个人参加,而且都是王建安将军的亲人,葬礼格外的冷清。葬礼结束后,他的骨灰埋在了家乡的土地里,曾经的放牛少年终于回到了家乡。
王建安与陈锡联将军
王建安同志格外低调,他去世的消息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过了一个多月之后,王建安的几个部下和一些战友们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才得知王建安已经逝世的消息。
陈锡联得知,心中震惊了一下,他不相信这个事实,他连忙给王建安将军的妻子牛玉清打电话,说到了王建安的情况,同时询问到为什么不通知他参加王建安的追悼会,不让他去见自己的“救命恩人”最后的一面。
牛玉清将王建安临终前的遗愿都一一告诉了陈锡联,丈夫王建安要求一切从简,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知情。
陈锡联听到这里,心里非常愧疚。他非常悔恨自己没有来得及报答王建安的救命之情,甚至连自己老战友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救命恩人。
每次一提到这件事情,陈锡联的心中十分悔恨,泪水湿润了眼眶,他对着周边的人说道:
“建安这个人呢,真是节俭了一辈子,要强了一辈子,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
湖北红安举行王建安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
王建安和陈锡联都是共和国的优秀将领,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了国家和人民出生入死,为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之后,尽管身居要职,但是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我们要向这些革命先辈不断的学习,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着一股艰苦奋斗的作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