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北京进入深秋时节,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在家中接待了一位来自兰州,年龄三十来岁的中年妇女。当看到这名中年妇女的一刹那,伍修权不由得湿了眼眶,说道:“
我找了你几十年,终于又见面了
。”
第二天,伍修权带着女子,到北京一处四合院拜访刚刚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同志。走进院子后,女子看到身穿白色短袖的爷爷,原来就是邓小平,她怔在当场,久久说不出话来。
邓小平
伍修权看出了女子的紧张,带着她来到邓小平身前,介绍说:“
小平同志,我今天给你带来一个小客人,你看她像谁?
邓小平听完这话,立刻对这名女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仔细端详着女子,只觉得两人似曾相识,但一时想不起她究竟是谁。
她是丛德滋的女儿,名叫丛丹
!”伍修权不卖关子了,直接公布了答案。
丛德滋...丛丹...你和你父亲长得太像了!
”邓小平顿时明白过来,紧紧握着丛丹的手,感慨地说道。
00001号烈属证
听到邓小平提到父亲的名字,又想到自己这些年遭受的委屈,丛丹再也控制不住,泪洒当场,像孩子一样扑到邓小平的怀里,抽泣起来。
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感同身受,上前抚摸着丛丹的头,劝说道:“孩子,别哭了。”
邓小平挥了挥手,制止了卓琳,说道:“别劝了,让她哭个够。”
那一天,邓小平夫妇、伍修权、丛丹几人聊到很晚,对于丛丹问到的关于父亲丛德滋的经历,邓小平一一解答。送丛丹出门时,邓小平再次叮嘱道:“
孩子,以后有事你直接和我说。
那么丛丹是谁?她为什么会千里跋涉,到北京先后拜访伍修权和邓小平?这几十年间,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困难?
丛丹姐弟
手捧烈士纪念证,上京求证
丛丹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对父亲的了解,一开始来自于一张毛主席亲自签发的烈士纪念证。
1951年春天,10岁的丛丹正在家中玩耍,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她走出门一看,兰州市政府工作人员正在将“革命烈属”的门匾挂上丛丹家的大门,又将一块玻璃镜框送到丛丹父亲高克明的手上。
丛丹年纪还小,认不全玻璃镜框上面的字,只听家人说,
这是毛主席亲自签发的“第00001号革命烈士家属纪念证”,表彰丛德滋同志在革命时期做出的杰出贡献,向其家属发放抚恤金,并发此证以资纪念。
这是丛丹第一次听到丛德滋这个名字,她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当天晚上,父亲高克明把她叫到房间,表情严肃,告诉她:
“其实,你不叫高锦明,你原名叫丛丹,墙上的烈士丛德滋,才是你的亲生父亲!
晚年丛丹翻阅父亲的资料
高克明说的这番话,让丛丹不知所措,当晚,她找到母亲王竹青求证,在王竹青的回忆中,她才了解到父亲的真实身份。从那天起,她和弟弟的名字恢复为丛丹和丛甘。
在那之后,丛丹开始享受烈士子女的待遇,在学习生活上颇受照顾。后来,丛丹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并结婚生子,过着安定平和的生活。
然而当特殊时期到来时,丛丹突然被告知,丛德滋成了“苏修”,她也因此受到牵连,失去了工作,只能带着儿子艰难求生。那几年时间,丛丹经常盯着墙上的“烈属证”陷入沉思,
她实在不明白,自己的父亲明明是革命烈士,为何会被定性为“苏修特务”?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她开始四处奔走,努力拼凑出父亲丛德滋的人生之路。
1977年,经过十多年的调查和访问,丛丹终于搞清楚父亲的人生经历和牺牲过程,
这一年,她带着00001号烈属证,只身赴京,拜访伍修权、邓小平,向两位中央领导人进行最后求证。
当邓小平说出“你和你父亲长得很像”时,丛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
丛德滋
手握“笔杆子”,革命英雄
丛丹的父亲丛德滋,出生于1910年,辽宁凤城县人。
1926年,北伐军势如破竹,一路向北挺进。丛德滋被革命浪潮所影响,内心燃起熊熊的爱国火焰。当李大钊先生被张作霖送上绞刑架时,丛德滋悲愤不已,就此立下投身革命的鸿鹄之志。
1928年,丛德滋考入东北大学,校长正是主政东北的少帅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迁至北平,丛德滋和一众学生,身背家国沦丧的奇耻大辱,立志打回东北,赶跑日本侵略者。
然而接下来丛德滋遭遇的一系列事情,彻底让他对国民政府的统治死了心。
1933年,丛德滋从东北大学毕业,进入东北军北平军分会政训会工作。彼时全民要求统一战线,抗日救国的呼声日盛,丛德滋一心想跟随部队打回东北。然而蒋介石却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调东北军到鄂豫皖,进攻苏区。
丛德滋满腔热血,却不得不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在失望之余,他开始拿起笔杆子,接连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蒋介石不顾民意、只顾内战的做法。丛德滋在爱国人士中名声大振,但也因此惹来牢狱之灾,被国民党关进监狱。
所幸张学良欣赏这个敢于直言的部下,从中斡旋,才将丛德滋营救出狱。
西安事变
出狱后的丛德滋没有收敛,继续宣传共同抗日的进步主张。1936年,他在张学良的授意下,创办进步刊物《西北响导》,他亲自执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发表23篇进步文章,宣传抗日,在陕西周边引起极大震动。
真正让丛德滋扬名天下的,是他以笔为枪,第一个报道出“西安事变”,让全国民众从中了解事件的真相。
1936年12月13日,西安事变第二天,丛德滋奉命接管《西安日报》,,以最快的速度将西安事变的消息报道出来,宣传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丛德滋由此正式和共产党进行接触,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发表进步文章。然而好景不长,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后,东北军被分解,丛德滋被迫离开西安,继续抗日。
丛德滋
结识邓小平,隐蔽战线上的红色特工
1937年,丛德滋辗转来到上海,住在东北大学老同学王文杰家,并和王文杰的侄女王竹青谈起了恋爱。不久后,“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丛德滋抱着必死之心,积极投入到上海保卫战中,将一腔怒火发泄在日本鬼子身上。然而由于双方实力悬殊,上海最终落入敌手。
上海沦陷后,丛德滋接受王竹青的建议,回到王竹青的老家山西汾阳躲避战火,在此期间两人举行了婚礼。
当时,八路军总部正设在汾阳,丛德滋因此和八路军取得联系,结识了邓小平。此时的丛德滋内心苦闷,迫切希望能为革命做出贡献。邓小平经过和党组织商量后,决定利用丛德滋的特殊身份,让他打入敌人内部,进行地下情报工作,在隐蔽战线上做贡献。
谢觉哉
丛德滋报国心切,接受了邓小平的建议,奔赴兰州,接受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党代表谢觉哉、处长伍修权的直接领导。
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丛德滋在兰州创办《民众通讯社》,对共产党的革命主张进行广泛宣传,第一篇报道就写的是平型关大捷。
1938年10月,丛德滋在谢觉哉、伍修权的介绍下光荣入党,不过由于他的身份特殊,档案资料不能在党内出现,因此被吸收为中共“特别党员”。
同年年底,曾扩情来到兰州,担任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在组织的安排下,丛德滋打入敌人内部,担任曾扩情的秘书。在此之后的3年多时间里,丛德滋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向我党提供多份有价值的情报,完成了多个党组织交付的艰巨任务。在此期间,丛德滋也和他的直接上级伍修权结下深厚友谊,女儿丛丹出生时,伍修权还秘密到医院看望王竹青母女。然而随之而来的一场风暴,让这位红色特工牺牲在31岁的大好年华。
曾扩情
被俘惨死,36年后女儿见到邓小平
1941年初,皖南事变余波未平,国民党反共高潮迭起,兰州的地下工作风声鹤唳。在一次会面中,伍修权告知丛德滋,自己接到任务,即将返回延安,劝说他:“现在情况不好,风声很久,我们要做好准备撤离。”
丛德滋早已意识到危险,但他深知,如果自己离开,兰州的地下工作将陷入停滞,于是毅然决然地说:“
搞革命工作不能退缩,我能多坚持一天就是一天
。”
1941年1月20日,农历小年这一天,丛德滋接到上司曾扩情的电话,“邀请”他到家中赴宴。曾扩情从未请过自己吃饭,丛德滋立马意识到事情不对,他完全可以带着妻儿撤离,但靠考虑到这次赴宴,有可能从曾扩情口中得到更多的情报,于是他决定只身前往。出门前,他向妻子王竹青鞠了一躬,说道:
“为了摸清曾扩情的动向,我决定冒险去一趟,如果今晚8点我没有回来,就是被捕了......你要及时和组织取得联系,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兰州!
”王竹青只好含泪答应。
这一去,丛德滋果然没有回来。王竹青只好带着三岁的女儿丛丹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丛甘,离开兰州,到陕西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一年之后,王竹青收到兰州的一封来信,信是大沙沟监狱发来的,告知丛德滋在狱中死亡,让家属到黄河桥北的一处山洞内收尸。
王竹青恍然明白过来,那次赴宴,丈夫不幸被捕,在狱中壮烈牺牲了!
邓小平
1942年,伍修权辗转找到王竹青,将丛德滋遗属的情况汇报给中央。不久,邓小平亲自登门,代表中央对丛德滋遗属表示慰问。那年丛丹只有4岁,第一次见到邓爷爷,但由于年龄太小,后来便记不得了。后来,王竹青改嫁,嫁给丛德滋生前战友高克明,又搬回兰州。
1950年,中央开始落实烈士遗属待遇,丛德滋的入党介绍人,担任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第一时间想到丛德滋,于是在烈属证上写上“第00001号”。当他把烈属证拿给毛主席看时,毛主席颇为感慨,说道:“
我在西安事变时期就听说过丛德滋
。”然而在烈属证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1977年,丛丹经过十多年走访,终于大致还原出父亲的人生历程,为了给父亲恢复名誉,她带着那张早已泛黄的“00001号烈属证”,只身来到北京,求见邓小平。时隔36年,邓小平依然对丛德滋记忆犹新,见到丛丹如自己的亲人一般亲切,感慨道:“你和你的父亲太像了。”又接着说:“
以后有什么事情直接找我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