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在即墨区大信镇的路上,路旁一排排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在太阳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棚顶‘种’太阳,棚里种蓝莓”成为这个太阳能小镇的新气象,该项目年均发电量约1.1亿度,可节约标准煤约4.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96万吨。

在青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已成为谋划发展的深层动力,一场以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调整等为基础的绿色低碳转型正在不断上演,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也正在改变青岛这个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发展的底色。

在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青岛被赋予“强龙头”使命担当,积极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近年来围绕“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上拓路径”,全力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保、双促进”,成功积累了一大批先进经验和做法,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色制造引领绿色发展

提到化工产业,似乎很难跟绿色发展联系起来,但是走进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却打破了外界对传统化工产业的“偏见”。碧水蓝天交相呼应,罐体错落有致,管廊纵横延展。绿草如茵的厂区,看不到化学品原材料,也闻不到化学品的气味,偌大的生产现场几乎看不到一个工人。

近年来,海湾化学将企业搬迁与转型升级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不传统的发展新路子。在全省率先淘汰了使用30多年的电石法PVC生产工艺,选择了国际最先进的乙烯氧氯化法生产工艺路线,让其彻底告别了128吨/年的汞触媒消耗。此外,还将原材料及废弃物“吃干榨尽”,富余能量全部转换再利用,有效解决了废水、废渣的排放问题,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中,废热并入管网利用,以及应用循环水气化低温乙烯工艺,每年可节约用热量20多万吨,水资源回收再利用每年可节约资金逾720万元。在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海湾化学夺得全国“绿色工厂”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海湾化学花园式厂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是关键。在青岛,绿色工厂的“样板间”远不止这一家。青岛特钢以超洁净钢的代表产品帘线钢为例,打破国外垄断,成功研发了“高端高碳钢一火成材”工艺,并自主创新构建了帘线钢冶炼轧制过程可视化数字平台。与国外目前普遍采用的“两火成材”工艺相比,吨钢可节约能源55千克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千克,真正实现了高效率、高端化、低碳绿色、经济化生产。

青岛市连续3年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7位,制造业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战场。传统产业立足“双碳”找到新出路,新兴产业立足优势乘势而上。近年来,青岛把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同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有机结合,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快实现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探寻出一条新路来。目前青岛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4家、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企业(园区)45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7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灵山岛上,茵茵小道两侧,一系列绿色能源应用场景——光伏系统、全电厨房、低碳民宿等让人目不暇接;在忙碌的山东港口青岛港码头上,一辆辆氢能集卡装载着集装箱,穿梭往返于堆场和码头,成为建设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些场景是青岛推进全社会能源结构转型的缩影。近年来,为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链,青岛在风、光、氢、储等多个新能源赛道积极布局,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全市装机总量比重突破6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0%。通过不断增强产业链、创新链,青岛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元互补”的能源体系。

能源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能源格局,“减煤炭、增新能”已经成为绿色发展课题中不可绕过的一环。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广绿色供热,东岸城区实施“无煤化”供热,目前基本完成“煤改气”,每年可节约煤炭约125万吨,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同时积极探索清洁供热新路径,投资27亿元建设华能热力出线项目和大唐热力出线项目作为西海岸新区两条供热主轴线,同时建设青钢余热、静脉产业园余热等工业余热和清洁能源利用项目,构建起“一网多源,多源互备”供热运行体系,预计年可节约标煤7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0万吨。

不仅仅是能源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追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成为企业共识,看不见的碳排放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有形标尺。

一些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园区、近零碳社区开始发挥示范效应:市南区充分利用工业余热、潮汐能、太阳能等能源,把既有社区改造成“零碳社区”;灵山岛作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生态产品总值达到5.9亿元。

生态优美、环境安全,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内涵之一。2018年以来,青岛连续推动实施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坚持源头防治,推动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与用地“四个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市区PM2.5平均浓度维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1%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四年保持全省前三;青岛市能耗强度指标2022年、2023年较2020年分别下降5.3%、10.3%,单位能耗产出水平全省第一;2022年青岛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降低5.1%,煤炭消费比重从40%下降到2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8.76%……一组组数据印证了青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从发展的角度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一直以来,青岛主动把生态环保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径,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的同时,去年青岛经济总量跃上1.5万亿元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