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出现一股研究粟裕将军的热潮。随着这股热潮愈演愈热,粟裕将军的名声也越来越高,甚至提高到和我军杰出的名将林帅相提并论的地步。

“林粟”对比的话题屡见不鲜,两人的确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总在战前讲解战术

两人的年纪相仿,都是1907年出生。在1931年,两人还曾短暂共事过,当时的林总是红4军军长,粟裕则是红4军参谋长。

我们先来看看对林帅的评价。

在30年代,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著名的《西行漫记》中,是如此向世界介绍林帅这个年轻的中国将领,“中国所有军事将领中——无论红军或白军——最出色的战术天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我《新华日报》是如此宣传年仅31岁林帅的,“八路军中最优秀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国府的报纸是如此向民众介绍不到40岁的林帅,称其为“翘楚,翩翩儒雅,胸有韬略,自不可与他将领等闲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来自我方、蒋方、外方的评价,都在林帅40岁前,在林帅还没有取得解放战争的功勋前的评价。

除了媒体的宣传外,早在1935年,主席和张闻天联名给彭大将军打电报,其中提到“各同志均认为林彪同志是我们最好的、最优秀的高级干部之一。在过去以及最近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对中国革命,对于党是有着很大的功绩的,是有着中国及国际的荣誉的”。

平心而论,这个评价实在是有点拔高了,1935年的林帅,哪来的国际荣誉?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对年轻的林帅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野司令员林彪

从上述评价可以看到,即使林帅不参加解放战争,其名声已经极高了,甚至不夸张地说,在林帅30岁之前,就已被普遍视为我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如果再加上林帅在解放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和巨大贡献,名望更高是当然的。正如费玉清等人编写的《剑桥中国民国史》中评价的那样,“巩固”了而不是“塑造”了林彪将军“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之一的声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林总不同的是,粟裕将军的名声当时相对较小。虽然1931年也曾短暂地协助林帅指挥过红4军,但真正让粟裕将军大放光彩的还是解放战争。另一个事实是,当时人们往往赞美的是粟裕将军的顶头上司陈毅,粟裕将军作为陈毅的副手,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这也导致了粟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相比陈毅都是名声不显。

比如1949年,由广文社出版的《六将星》,分别介绍了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刘伯承、贺龙6大将军,粟裕将军并不在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将军真正名声鹊起,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粟裕将军研究热潮的兴起,很多人知道了粟裕将军的很多传说。

很多以前从没有人说过的,但现在已经耳熟能详的很多事迹,我们可以列出来做个对比。

首先是主席对粟裕将军的评价。与1935年主席对林帅的评价不同的是,1935年对林帅的评价有的是用电报写的,而主席对粟裕将军的评价,则是近些年通过一些作家的小说透露出来的。

据有的小说透露,主席和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将军会面时,曾亲口告诉,“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是我们湖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将军

如果我们去看目前透露的主席和蒙哥马利的谈话内容,至少从目前的资料看,并没有上述的内容。

当然,不排除目前公布的资料不全,主席说过的这些话,也可能没有在公开资料上披露。但还是疑点重重,主席和蒙哥马利见面的时间分别是1960年的5月和1961年9月。众所周知的是,粟裕将军在1958年的事件中刚刚受到了打击,主席为何会在此时突然盛赞粟裕将军呢?

此外,第三野战军参谋处处长王德将军在其《华东战场参谋笔记》一书中,提过淮海战役指挥的事。

当时尤金到中国,和主席提到斯大林想了解淮海战役的事。主席让尤金去南京找刘、陈两位元帅了解情况。王德将军作为陪同,参加了刘、陈和尤金的这次会谈。王德将军回忆说,会谈时尤金提到了主席对淮海战役的答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主席在粟裕将军未受打击时,说淮海战役是刘、邓、陈指挥的,然后在粟裕将军受到打击后,反而说淮海战役是粟裕将军指挥的呢?这明显不符合情理啊。

所以,主席对粟裕将军的这个评价,作为趣闻谈一谈是可以的,但作为历史来谈显得不够慎重。

其次,是林帅对粟裕将军的评价。目前非常知名的一个评价,是林帅夸奖粟裕将军尽打“神仙仗”。和主席对粟裕将军那个最能打仗的评价一样,这个评价也是多年后由小说家发掘出来的,还未见于权威史料。

事实上,林帅其实是描述过“神仙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帅对于“神仙仗”的描述,其实是非常清晰的,给小说家发掘出来变成林帅夸奖粟裕将军的话,而且还能流传的那么成功,也是比较有趣的一件事。

最后,再提一个非常有名的评价。小说家发掘认为,著名的国军悍将胡琏曾感叹,“土木不及一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初,粟裕在淮海战役前线

其实,由小说家们发掘出来的各种名人名言,原本是不太容易证伪的。但不知道为什么,研究粟裕将军的小说家似乎喜欢盯着有原文对照的言论,这一点是何原因我也搞不懂。

比如之前林帅本人留下对“神仙仗”的描述一样,胡琏将军也是有白纸黑字的文字版本留下的。

当然,小说家们解释说,胡琏是后来才知道是粟裕将军才是华野的正牌指挥官,了解清楚了情况后,才发出“土木不及一粟”的感慨。

问题在于,这个解释本身就是很荒谬的。

姑且不说胡琏对刘、陈两帅是不是服气,他是怎么知道华野是粟裕指挥这个事的?

不可能是官方史书,因为直至今天,我们的史书依然是粟裕将军协助陈毅元帅指挥华野,而不是粟裕将军直接指挥华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陈粟合影

也不可能是各将帅的言论。因为直至今天,无论叶飞将军、陈士钊将军还是许世友将军等等,包括粟裕将军本人,不管是当时的报告还是多年后的回忆,都由衷赞美陈帅的正确指挥。

所以,上世纪70年代就去世的胡琏,到底是通过哪个渠道才知道并确信,华野是粟裕将军指挥这个由90年代小说家们开始研究并逐步传播出来的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