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江淮,沃野流金,一片丰景。乡村气象新,农民日子美,村庄发展的湍湍激流,奔腾为乡村振兴的大潮。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省一次次在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勇当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排头兵。于去年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文章里,江淮儿女书写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篇章。
曾经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小岗村,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一路快跑;曾在穷山沟里守穷的大湾村,远远甩掉“穷帽子”,蝶变为网红打卡地;曾经为水所困的蒙洼蓄洪区,正在靠水致富,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
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从淮北到江南,从大别山到长江边,一个个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一处处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幅幅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不能辜负的,是每个拔节生长的日子,为乡愁找到安放之处,为画卷增添新而美的色彩,齐心协力,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李揽月)
在小岗电商平台名特优品专柜,陆续有客商前来问询采购。(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杨 竹 范柏文 摄
小岗村的收获季到了
■ 本报记者 罗 宝
金秋十月,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稻菽飘香、产业兴旺,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村民的脸上。
10月15日,天刚蒙蒙亮,小岗村种粮大户周地帅就驾驶收割机下田,开启忙碌的一天。“目前我家600多亩水稻收割过半,马上就要准备种小麦、油菜了。”周地帅告诉记者,如今种田从育秧到播种、植保、田管、收割、烘干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下一步打算建一个粮食加工厂,自产自销、订单收购,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小岗村立足农业底色、土地根本,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2.132万亩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1.3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在此基础上,小岗村高标准农田改造已实现全覆盖,同时实施“引淮润岗”等水利工程,一举解决了困扰小岗千百年的用水难题。目前,小岗村土地流转率超过七成,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多个,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接近100%。在北大荒、安徽农垦等农业企业的示范引领下,小岗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升级。
在小岗产业园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水稻经过浸泡、蒸煮、干燥、冷却缓苏等程序后,再脱壳碾制,成为升糖指数低、膳食纤维含量高的“蒸谷米”。“经过我们加工后的稻米产品,相较普通稻米提升了附加值,企业26名员工全是本地村民,去年实现销售额1.5亿元。”蒸谷米公司副总经理原继东对记者说,为提升科技含量,村企与江南大学院士团队合作共建了小岗健康食品研究院,做强小岗绿色健康食品品牌。
除了蒸谷米,小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小面包、米饼等小零食,正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凯盛浩丰(小岗)智慧农业产业园无土栽培的樱桃番茄也通过盒马、京东等销售平台,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金果果”。
在友谊大道旁的“金昌食府”小院里,“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正在给游客讲改革故事、小岗精神。厨房里,他的儿子、儿媳忙着做菜招待客人。严金昌告诉记者,随着小岗村旅游业越来越兴旺,饭店这几年不断扩建,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从最初的4张桌子到如今最多可容纳23桌,年毛利润达30万元。
“小岗村将继续高举改革的旗帜,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种好改革示范田,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小岗样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对记者说,2023年,小岗村实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420万元,村民人均获得分红700元。
金寨县大湾村。(资料图片) 本报通讯员 汪 诚 摄
大湾村山上种茶家中迎客
■ 本报记者 袁 野
秋季,是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马鬃岭一年里最美的季节。在秋阳映照下,岭上的红叶似火,岭下的大湾村热闹非凡。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成为该县旅游最热门的打卡地。
春山·湾留居是大湾村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高端民宿,利用当地有百年历史的王家老宅改造而成,充满了中式韵味;由荒废多年的大湾人民公社木器厂改造而成的农家乐餐厅,也是游客们品尝金寨特色菜的好地方。
“国庆假期,我们的民宿天天客满,客人基本都来自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眼瞅着天凉了,正是观赏马鬃岭红叶的好时节,咱们这里又要热闹好一阵呢。”春山·湾留居民宿负责人程本俊告诉记者。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近年来,这一直是大湾村的发展理念。从早期用自家住宅小院改造的简单民宿,到如今携程度假农庄、春山·湾留居为代表的高端民宿;从早期仅有马鬃岭可以游玩,到如今春季采茶体验、夏季漂流避暑,大湾村实现了质的飞跃,梦想照进了现实。
今年,该村围绕红岭公路沿线、村庄重要节点实施美化工程,开展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和户用卫生厕所提升改造。同时,沿S447主干线新安装太阳能路灯450余盏。利用沿线空闲土地种植四季花草,就地取材开展庭院提升和菜园整治,实现处处有花、户户有小院。
“想想以前的大湾村,再看现在的景象,就像做梦一样。”大湾村村民闵玲说。当年嫁到大湾村来的时候,破烂凋敝的山村让她望而却步。如今,随着大湾村越变越美,闵玲也选择从上海回到大湾,经营起了自家的民宿。
“我家有15间客房,在咱们大湾也算是‘老民宿’了。这两年随着大湾村旅游的发展,我也在进行民宿升级。”闵玲告诉记者。
如今的大湾村有民宿、农家乐50余家,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7000万元。
“2016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0万元,人均收入才7000余元。如今,大湾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突破240万元,人均收入接近2万元。”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说。
航拍的王家坝安置区全貌。近年来,为解决蓄洪区群众居住拥挤、人居空间小的问题,阜南县大力推动庄台居民迁建,如今蓄洪区群众陆续迁入新居。(资料图片) 本报通讯员 庞 诚 摄
金秋蒙洼收获生态硕果
■ 本报记者 安耀武
秋天的蒙洼,硕果累累,随处可见忙碌的景象。
走进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道路整洁,绿树成荫。近年来,利民村利用村内2.3公里淮河大堤、滩涂湿地、庄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拓展开发淮岸原乡、康养休闲、智慧农业和农事研学游等,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随着游客的增多,村里于2023年8月开办了西田坡游客服务中心。在游客接待中心特产展示区,记者看到阜南柳编、西田坡芡实、郜台板鸭等土特产琳琅满目,精巧新奇的文创产品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可以拼出西田坡美丽景观的魔方,带西田坡景观和标志性建筑钟楼照片的冰箱贴、钥匙扣、水晶摆台、笔记本、口杯......
“人为水让路,更靠水找出路。”阜南县王家坝镇党委书记李省说,蒙洼干部群众结合蓄洪区内地势低洼,湿地、滩涂地较多的特点,“宜水则水、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蹚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康庄大道。
在王家坝镇李郢村芡实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任超一边介绍芡实种植情况,一边掰开一个拳头大的芡实果,裹着粘液的芡实像石榴籽一样。
“今年行情好,第一茬鲜果价格比往年高,当天就卖完了。”任超告诉记者,8月中旬第一批芡实采收时,直径1.5厘米以上的优等果每公斤可以卖36元。按照一亩地采收12茬鲜果算,平均可以收150公斤,均价20元/公斤,毛收入有3000元。
“到了10月底,工人收完最后一茬芡实,田里的水排干就可以种小麦。沤烂的叶片和根茎可以代替一部分肥料。”任超说。
2020年以来,阜南县充分利用蒙洼蓄洪区的资源禀赋,变水害为水利,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打造水生产业带,基本实现了“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美好生态愿景。
水生蔬菜声名鹊起。目前,蒙洼地区以芡实、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面积达到4.5万亩。“阜南莲藕”“阜南芡实”成功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水产养殖声威大震。2023年,蒙洼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75万亩,较2020年增长47%;以鸭、鹅为主的水禽发展到148.32万只,存栏量约占全县水禽的40%;2023年牛羊养殖10.85万头,比2020年增长16.7%以上。
水林经济声名远播。杞柳种植面积约6.5万亩,以其为原料发展的柳木文化产业,带动了万余人就业。
红亮箱包的“亿元梦”
■ 本报记者 安耀武
天气渐凉,位于阜南县王家坝镇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缝制帆布旅游包,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
“企业进驻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已经2个月了,这里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生产环境优越,工人们干劲十足。目前,企业订单不断,今年年产值预计达到4000万元,我们希望2025年通过加强合作、扩大产能、改进工艺,突破亿元大关。”公司总经理王恒亮告诉记者。
9年前,王恒亮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当时,扶贫车间空间狭小,只能容纳十几个人。如今,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已发展壮大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箱包生产企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明星企业,带动附近156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这几年,我和企业员工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如何把箱包厂进一步做大做强,早日实现产值破亿元,带动更多乡亲就近就地就业。”王恒亮说。
“现在,企业工人平均每月有3300元的收入,较2020年增长三成多。对于有孩子的女工来说,箱包厂每接纳一个这样的女工,王家坝就会减少一两个留守儿童。”阜南县王家坝镇党委书记李省告诉记者,近年来,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职工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设立工人先锋岗、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巾帼文明岗。2024年4月,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缝纫一组获评“安徽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