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刘一明是清代著名的道士,其著作《通关文》是一部探讨道教修炼方法的重要文献。在这部著作中,刘一明详细描述了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障碍和难关,其中之一便是“嫉妒关”。

“嫉妒关”是指修行者在追求精神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因他人成就而产生的嫉妒情绪。这种负面情感不仅会干扰个人内心的平静,还会成为修炼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刘一明认为,要过此关,修行者首先需要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并努力克服这种心态。

在《通关文》中,刘一明教导修行者应该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而非因自己的不足而产生嫉妒之情。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来消除嫉妒之心,提倡以宽容和平和的态度对待他人。只有这样,修行者才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从而更顺利地走向更高层次的修炼境界。

通过“嫉妒关”的论述,刘一明强调了在修行过程中培养积极心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超越个人的情感局限,追求更高尚的精神目标。这对于个人的品德修养以及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二,嫉妒关原文

易曰:君子以朋友讲习。

大涅盘曰:自未得度先度他。

金刚经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彼福德。

孟子曰: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

此皆言与人为善,而不可有嫉妒私心也。夫修真者,修性命也。性命二字,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处圣不增,处凡不减,不论富贵贫贱贤愚高低,谁无个性命。既人人有性命,则知大道为公共之物,人人可以明大道,人人可以作仙佛。是在信心志士自修自证耳。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然修证之法,须要求明师指引,借良友资益。明师所以提整纲领,良友所以扩充识见。明师须要诚求,良友亦当尊敬。盖以良友之益,有半师之功。借彼之有知,以益我之无知;借彼之所能,以济我之不能。利益甚多,岂可轻慢。

故祖师教人寻师访友也。比如同师学道,俱是同心同事,朝夕聚处,须当彼此相敬相爱。有善同劝,有过同规,患难扶持,疾病照应。彼不知者,借我讲说之;我不知者,求彼开明之。彼此相济,其功加倍。

况同堂学道,是性命之友,道义之交,理宜亲爱和气。彼有所得,如我之得,彼有所失,如我之失。方是同学道之士。诗云: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者是也。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世间糊涂学人,自无志气,朋友劝勉,反加不爱。自有过犯,朋友规戒,即起无明。不但不听,且怀嗔恨。自己不肯钻研道理,久无所知,见他人殷勤用功,能解能悟,师尊见喜,暗生嫉妒。

故意搬弄是非,败人好事。不悔自己无能,反忌他人有能。绝不思学道学的何事。无学道者,所以迁善改过也。以不善而学之,欲迁於善;以有过而学之,欲改无过。今见人善而不知迁之於善,自本无过而嫉人,自致其过。居心拐杖,日学日下,学於下愚不移之地矣。

更有一等不知高低之匪类,见人言道,当面齿笑;见人修行,暗中毁谤。既不信道,何必入道?即入道门,又不喜道。冠祖师之冠,服祖师之服,违祖师之言,背祖师之行。罪孽不知,因果不究,何为道人。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昔地藏菩萨,愿人人成佛,后方自成佛。吕祖愿度尽世间人,方自飞升。七真同师重阳帝君,帝君登真后,邱刘谭王郝孙六人皆师事马祖,皆得马祖提携,完全大事。大抵学人,先要存大公无私,与人为善之慈心,利人利己,方有进益。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嫉妒关口打通,大同无我,只把自己攻苦磨炼,尊人之长,示己之短,低头作事,诚心前进,走过一步是一步,行的一功是一功,存圣贤之心,行圣贤之行,终久了的圣贤事业。否则,嫉妒满腔,愈学愈坏,好人且不能作,何敢望圣贤,妄想明道,难矣。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三,原文大意

《易经》说:“君子通过与朋友互相讨论学习来提升自己。”

《大涅盘经》提到:“自己尚未得度时,先帮助他人得度。”

《金刚经》里讲:“如果有善良的男女,能够接受并保持这部经中的教义,哪怕是四句偈,为他人讲解,这样的福德就超过了其他福德。”

《孟子》中也说道:“善于与他人分享,放弃自己的观点跟随他人的正确意见,乐意吸取他人的优点。”

这些都是在说我们要与人为善,不可有嫉妒和自私的心。修炼真性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修炼自己的生命。生命这两个字,人人都具备,无论圣人还是凡人,生命都是完整的,不会因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聪明与否而有所增减。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既然每个人都有生命,那么就应当知道大道是属于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明白大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仙佛。关键在于有信心的人自己去修炼、去证明。然而,修炼的方法需要明师的指导,也需要良友的帮助。明师可以为我们指出修行的方向,良友可以帮助我们扩展见识。

明师需要我们诚心诚意地寻求,良友也应当受到尊敬。这是因为良友的好处相当于半个老师的作用。借用他们的知识来弥补我们的无知,借助他们的能力来补足我们的不足。这样的好处很多,所以我们不能轻视或怠慢他们。

因此,祖师教导我们要寻找老师,结交朋友。就像一起跟老师学习,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早晚相处,应当彼此尊敬和爱护。有了好的地方一起鼓励,有了错误一起纠正,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扶持,在生病的时候互相照顾。就像合伙做生意,齐心协力划船。

对于不明白的地方,我可以通过讲解让他明白;我不明白的地方,我可以向他请教。彼此互补,效果会加倍。更何况在同一地方学道,是生命的朋友,道义的伙伴,理应相亲相爱。他有所得,就如同我自己得到了一样;他有所失,就如同我自己失去了什么一样。这才是同道之人。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正如《诗经》所说:“别人有技艺,就好像自己也有;别人优秀和智慧,从心底里喜欢,就像是自己说的一样。”世上有不少糊涂的学者,自己没有志气,朋友劝他努力,反而不高兴。自己有过错,朋友规劝,却生气。不仅不听,还怀恨在心。自己不愿意研究道理,时间久了就不知道了,看到别人努力学习,能够理解领悟,老师喜欢,就暗生嫉妒。

故意制造是非,破坏别人的好事。不反思自己能力不足,反而嫉妒别人的才能。根本不思考学道是为了什么。学道的目的,是为了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现在看见别人有优点,不知道向他学习,本来自己没有过错却嫉妒他人,反而让自己有了过错。这样的想法,每天都在退步,最终只会陷入愚昧而不知改变。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还有一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人,看到别人谈论道,当面嘲笑;看到别人修行,背后诽谤。既然不相信道,为何还要加入?即便加入了,又不喜欢道。戴着祖师的帽子,穿着祖师的衣服,却不遵守祖师的话,违背祖师的行为。不考虑罪孽,不追究因果,怎么算得上是修道之人。

过去地藏菩萨发愿让所有人都成佛,然后自己才成佛。吕祖希望普度众生,然后自己才飞升。七真同拜重阳帝君为师,帝君登天后,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六人都拜师马祖,都得到了马祖的提携,成就了大事。

总的来说,学者们首先要有无私的心态,怀着善意去帮助他人,利人利己,这样才能有所进步。我劝那些真心学道的人,赶快克服嫉妒的心理,做到大公无私,只管自己刻苦磨练,尊重他人的长处,显示自己的短处,谦虚做事,诚心向前,一步步走,一件件做,怀着圣贤的心,做圣贤的事,最终会成就圣贤的事业。否则,心中充满了嫉妒,越学越坏,连好人都做不成,更不用说圣贤,妄想明白大道,更是难上加难。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四,本节考点

1.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这句话启示我们对待他人的成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成就一样感到高兴,而不是嫉妒。

2. 文中提到“今见人善而不知迁之於善,自本无过而嫉人,自致其过”,这反映了如果不能从他人的优点中学习,反而会因为嫉妒而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错误。

3. “冠祖师之冠,服祖师之服,违祖师之言,背祖师之行”,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一些人虽然在外表上模仿修行者,但却不遵循其教义的行为,值得反思。

4. “愈学愈坏,好人且不能作,何敢望圣贤”,这句话告诫我们,如果带着负面情绪去学习,不仅学不好,连做一个好人都做不到。

5. “与人为善之慈心,利人利己”,这表明了帮助他人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修炼,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五,重点句子讲解

“彼有所得,如我之得,彼有所失,如我之失。”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有所收获,就像自己有所收获;别人有所失去,就像自己有所失去。这强调了一种同理心和平等心,即我们应该把别人的得失当作自己的得失来看待,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人为善,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