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我曾2次同公司领导前往望江县太慈镇马山村,居不知太慈镇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郭河村,又称“学霸村”,自己实属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漫步乡间小路,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淳朴的民风,听一听鸟儿的话语,闻一闻泥土的芬芳,让人沉醉。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了一地的金子,沉甸甸的谷穗像害羞的姑娘腼腆地低着头。棉花高兴地列了嘴,高粱笑弯了腰,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小灯笼压弯了枝头。橘子成熟了,它的形状像一个小小的香囊,黄中泛绿、黄中泛红,像是在太阳底下烤得熟透了似的,让人馋涎欲滴。甘蔗也熟了,一阵秋风轻轻吹过,翩翩起舞,发出沙沙的声响,展示着婀娜的身姿,连空气中都散发着甜蜜的味道。不远处有几位农民在收割庄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走在郭河村,抬眼可见一排排二层民居小洋楼错落有致,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的平坦水泥路直通农户庭院。放眼望去,屋依河,河绕屋,树在河边长,河在林中流,屋河相映,林河相亲,农家小院温馨别致,浓厚乡韵令人流连。村民们或在科普长廊学习知识,或在村民活动中心悠闲踱步,或聚在一起下棋聊天,孩童奔跑嬉戏,呈现出一幅和谐温馨的乡村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河村三面临水位于安徽省望江县太慈镇东北角,滨武昌湖和青草湖而居,全村总人囗5247人,1243户,39个自然村庄。从表面上看起来,这座村子普普通通,主要种植粮、油、棉,与一般的村没什么两样。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村庄,却因盛产学霸而闻名中国。在这个村庄中,文风特别好,村民都爱读书,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里共走出50余名博士,150余名硕士,1000多名大学生,甚至一家满门博士都不是什么稀奇事,可称得上:“户户有本,五户有硕,十户有博,专家教授几大桌。”

据郭河村党总支书记王应华介绍,郭河村多年来一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耕读传承的理念,注重孩子的培养,重视教育在全村已形成了一个勤勉的好学风。村民对子女的成长更关心,每家的父母都跟子女有个不成文的约定,父母不打牌,邻里之间不比谁家富裕,就比谁家孩子会读书,讲究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前家里即使吃不饱都要让孩子读书,养鸡下蛋卖钱为孩子购买学习用品。现在大部分都是丈夫出去打工挣钱,妻子在家陪读,生活艰苦也要让孩子读书。大家心里清楚,要走出偏僻的乡村,就得多读书。

今年耄耋之年的张合年有3个孩子,大儿子是一名硕士,二儿子是一名博士,孙子辈3个孩子中,除了三儿子的孩子仍在上初中,大儿子家的孩子英国留学后已经回国工作,二儿子家的孩子就读于深圳大学。

张屋张增胜,现在同济大学担任博导。读书期间,因兄妹较多,父母务农,家庭非常贫穷。为走出农门,他一有空就帮父母做农活。有父母的支持,加上自己的努力,张增胜一直读到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还有张学良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财经研究所所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他家境一般,但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志向,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凭借着不懈的努力,走出了村子,让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这样勤劳俭朴、奋发苦读的事例在郭河村数不胜数,王书记语重心长地说着。

根据当地村民叙述,为了鼓励更多的家乡学子向他们学习,在武昌湖畔建了一座“博士亭”,一来可以通过“博士亭”记录一下这些博士们青年时期的学习经历,二来也可以向全社会展示出村里培养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够把这些博士们作为榜样激励后辈不懈努力。在“博士亭”里,有两句话显得格外醒目。一句是“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另一句是“勤耕重教,耕读传承”。这两句话,表达了这里村民朴素的愿望。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读书来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改变命运,同时也饱含了村民们对于下一代所寄予的厚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山有路,勤奋为径;学海无涯,刻苦作舟。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深刻的教育理念,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时代精神的缩影。一代又一代的郭河村人继承和发扬着耕读的文化传统,奋发图强,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学子们的勤奋坚持,家人的理解支持,村里的尚学氛围,是郭河村培育人才的主要原因。为了用好这笔“财富”,在建设和美乡村时,郭河村充分将自然景观,资源禀赋等因素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出郭河村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近年来,郭河村深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从教育环保,从村居村貌到乡村振兴,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村容村貌展新颜,文明新风满人间,借“学霸村”的IP,立足乡村实际,点亮乡村未来,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专访:钱海霞 田 荣

审核:杨勤华

责编:周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