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这个名词,如今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毕竟现在的农村人看病已经是非常便捷了。

可是在那个交通不便,医疗资源不普及的年代,却是农村老百姓的“救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赤脚医生的诞生,也是毛主席在1965年看到全国大部分农村,严重缺乏医疗资源之后制定的政策。

只是因为时代的发展,赤脚医生生存的土壤骤然消失,如今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如果按照毛主席的设想继续发展,赤脚医生会在农村扮演什么角色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我们新中国刚刚建立,一穷二白之下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头做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不那么显眼”的农村卫生医疗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空白,在全国许多规模比较小的农村里,几乎都没有设置固定的医疗场所,甚至连医生都没有。

很多得了小病的农村病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把小病拖成了大病,得了大病就只能回到家里等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全国将近9成的高级医疗人员都在城市工作,而当时的城市人口仅仅只占全国人口的15%。

也就是说差不多整个卫生部就是在为这15%人而服务,当卫生部把这份数据报告给毛主席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当场怒斥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而是“老爷”的卫生部,随即毛主席就下达了要在全国所有的农村,设置农村卫生员的命令。

毛主席的设想就是让广大的贫苦老百姓,能够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让农民能够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项措施的实施其实是比较有难度的,虽然当时的城市医疗人员很多,但如果让他们长期在农村工作也不现实。

于是在上海市的一家人民公社里,一个“赤脚医生”的培训班就这样诞生,能够进入培训班的人几乎都是初高中毕业的农村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经过几个月的简短培训,就有可以给普通人治疗普通小病的能力,风寒感冒,跌打扭伤都是可以胜任的。

他们进入农村之后,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当时比较急迫的农村医疗得到了缓解,因此这种类似的培训得以全面地普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大批拥有基础医疗水平的半农半医人员,就这样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些赤脚医生在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50万。

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赤脚医生”的概念,并且这些农村医疗人员也不是赤着脚行走在农村给人治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是因为他们在给人治病的同时,又兼顾了农村的粮食生产,经常需要脱鞋下地干活,才被称为赤脚医生。

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医生也是如此,即使他们的医术达到一定水平,没有好的医疗工具和药品,也很难治好病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脑灵活又擅长因地制宜的中国农村人,并没有因为医疗物资的缺乏就束手无策,而是采用“中西结合”的先进理念。

针灸,中药,这些在民国时代被认为是“骗人”的中国传统医术,再次登上了舞台,并且还取得了很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其中有一位中医大师李可,他和普通的赤脚医生不同,是一个专业中医,靠着高超的医术行走在农村之中。

不仅可以解决各种疑难杂症,还可以通过中医对患者进行急救,效果非常的显著,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碰到中药无法解决的急性炎症,那么赤脚医生就会“祭出”最强手段,抗生素。

虽然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一些问题出现,还让许多正常人变成了聋哑人,但是确确实实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种普及于大众的医疗方式,花费也非常的低,基本上都是村里大队给点工分就可以养活,极具性价比。

并且这些赤脚医生为了节省成本,都会采用最有效,最直接的医疗手段,这就让患者负担更少,受罪更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解散,供养赤脚医生的土壤就突然消失,为了安置这些赤脚医生,国家也是想了不少办法。

通过考试删减了那些医术不达标的赤脚医生,然后给合格的人颁发行医证书,并且改命为乡村医生,在广大的农村里建立乡村诊所等医疗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现在农村的许多诊所里,都会有很多曾经赤脚医生的影子,有许多人会把自己的医术传承给下一代,接力在农村为人民服务。

在甘肃天水市的闫沟村,就有李可谓和李小燕这对父子,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为村民服务,遇到家庭困难的也会分文不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他们的第三代也开始慢慢成长,也准备以后培养为一名乡村医生。

赤脚医生消失了,但是却又没有消失,他们只是换作另一种方式在农村之中继续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赤脚医生:村医特殊的时代身份
新华社: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甘肃一对父子接力行医见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