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从小就喜欢吃涪陵榨菜,长大后凡与重庆涪陵相关的事,我都格外上心。

16岁那年读史料,知道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涪陵在2000多年前即为巴国都城,因乌江古称涪水,且巴国先王多葬于此,故得其名。这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巴渝名城。

3年前有一次机会,我参访了那里的全国首个百亿方产能页岩气田、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碑林”白鹤梁,却因故未能去到慕名已久的816地下核工程景区。

今年丹桂飘香的时节,应涪陵好友邀请,我专程前往拜谒。在中央决定于川渝地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背景下,这“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前世今生,其视觉冲击和直抵人心的力量,确实非同凡响。

洞内的教育展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洞内的教育展厅

  一、816工程,作为我国当年的重大战略核工程,是惊世骇俗的人间传奇,是当代版的愚公移山神话。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应对紧张复杂的国际局势和防备大规模战争爆发,中央将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作出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其后,担负提供核原料、支持核武器和核能研发使命的816工程应运而生。

从1964年9月起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标准,开国上将赵尔陆率领11个组“踏破铁鞋”,在甘肃、陕西等9个省区的47个地区选址100余处,形成17套方案,最后选中群山环绕极为隐蔽、所靠山体为坚固花岗岩,且毗邻乌江水源充足的“黄金宝地”涪陵白涛镇。

1966年,毛泽东主席拍板决策、中央军委和周恩来总理批准修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动工。作为全国“三线建设”1100多个工程项目中的重中之重,该工程关乎国家安全和民族命脉,是绝密军事工程,代号816。与此同时,白涛作为一个地名从中国地图上消失。

同年秋天,从全国各地选调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纷至沓来,数万人云集乌江之滨,临江靠山扎下大营,共同谱写艰苦卓绝的国防建设壮丽华章。

816工程军工洞由解放军8342部队承建主体工程,该部队番号排在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之后。这是一支由中央军委直属、为“两弹一星”“做窝”的特种工程兵部队,其番号、编制、驻地、通信及所执行的任务都是绝密,存续期间没有留下一份影像资料,所有人员都是“无名英雄”,其思想品质、技术能力、管理水平、战斗意志都是军中一流。

声势浩大却波澜不惊,干惊天动地之事却无惊天动地之名,这支英雄部队和5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十数载如一日地接续奋斗,铸就了这块中国当代国防建设的丰碑。

从1966年开建到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停建的近18年间,不包括军费和人工开支,国家投资共计7.46亿元人民币,按照可比口径计算,能够建一个三峡大坝。2002年,工程向世界解密。2010年4月,101工号核反应堆主体部分作为旅游产品首次对外开放。工程隐藏在金子山胸腹中,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总建筑面积达10.4万平方米,拥有大型洞室18个和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洞体轴向线长叠加达20余公里,洞内最大洞室高79.6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深入乌江江底30余米,洞体可抵御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的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抗8级地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16工程的安装由核工业建筑第22、23、24公司承担,代表的同样是当时的中国质量、中国水平和中国精神。

主楼第9层中央控制室,曾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是协调整个核燃料制造过程的中心枢纽,其设施设备的重要触点部分均用纯金制作,插孔部分用纯银制作,半个世纪过去了仍然光亮如初。

第7层的仪表室墙面漆依旧光滑,没有一丝一毫的脱落。解说员告诉我们,这里的墙面漆中含有钛,形成的钝化膜抗酸蚀性能很强,且与人体接触时无致敏、致癌、致畸变现象发生,是生物相容性最好的材料之一。

尚未建成投运的地下核反应堆保留了原有施工建设状态。核反应堆支架、空间堆芯、监控仪表、中央控制器机组等设备完好如初,代表了当时我国最先进的科技水准,是新中国发展史上重要的时代印记。

1978年,816工程的洞体设计和施工建设获得国家科学大会集体奖;2002年之后,816工程成为世界上已解密的体量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2017年,816工程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8年,816工程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乘车驶至101工号核反应堆出口处,我忍不住回过头去一望再望,心底涌起万千思绪。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于金子山的胸腹深处铸造国之重器,该是多么神秘、神奇的非凡工程啊,是什么支撑起这一非凡工程的神秘、神奇呢?那应该是在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下,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人民解放军将士融入的令人难以想象的智慧和勇气,赤胆忠心和民族血性!

  二、这里的辉煌事业过去是不能说的最高机密,而今应当成为我们不能丢的精神传承。那些在时间深处雪藏了几十年的历史记忆,我们必须永远铭记。

816工程当年对外的名称之一有“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通信地址是一直沿用至今的重庆市4513信箱,而它实际上是当时国务院二机部直管的、担负国家重大战略核工程建设的军工央企,主要负责人按照副省级干部配备。

整个工程包括地下洞体和地上辅助两大部分,主反应堆是我国第二套以“以石墨作慢化剂与反射层、普通水作载热剂、天然铀为燃料”的石墨水冷热中子反应堆,采用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独立开发的萃取法工艺流程:加工的铀-235和铅、铝、镍等元素在2001个工艺管中进行中子碰撞和能量交换,经工艺管掉落进入锅底,运送至成品加工区、核废料核废水处理区,经一年以上时间的冷却和消核处理,生成原子弹的核心材料钚-239。它体现了我国当时的萃取技术和工艺水平,若工程投入使用,便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核原料生产基地和第一座利用余热发电的核电厂。

反应堆锅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应堆锅底

创造816工程施工奇迹的部队,其真实身份是直属中央军委工程兵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54师。它的存在,直到2017年10月19日才由中央电视台首次向世界披露。

工程建设时期,生产区遍插“军事禁区、严禁入内”警示牌,不管是谁,来到这里的第一课就是保密教育,“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退伍时档案里都有一张“知密卡片”,要求终身保密。曾有湖南籍的兄弟俩参与施工建设,但因保密要求,数年以来互相之间毫不知情,直到有一天在白涛街头意外相遇,兄弟俩激动不已,相拥而泣。

当年的工程夜以继日、只争朝夕,高峰期每天有60至70个连队在洞体内施工,同时展开的作业点多达百余个。金子山下、白涛河边,红旗招展、笛声不断,川流不息的运渣车辆,东来西往的小火车专列,还有发电机房、水泵房、空压机房、炸药加工房、倒渣场、拌合场等各个作业点位组成的施工场景,都是多么热火朝天和激动人心啊!

为着“搞一点原子弹、氢弹”,他们胸怀“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豪情壮志,毅然决然投身于国家战略工程建设中,做隐姓埋名人。

数万名英勇的解放军官兵和不讲条件、不提要求、不计名利的数千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这样默默地燃烧奉献自己的青春人生,这一切都值得吗?

答案是肯定的。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交换、比较、反复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个世界终究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而是那些信仰坚定、勇毅追梦,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出无私奉献者的世界。

  三、离816工程约3公里处,一个叫“一碗水”的地方,有座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园。

816工程烈士陵园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16工程烈士陵园纪念碑

我们进入陵园瞻仰烈士纪念碑,碑体背面镌刻着71位烈士的名字,其中53位在洞体掘进及军工建设中牺牲,18位因病逝世,平均年龄仅21岁。细看墓碑,禁不住眼眶湿润,感动万分:有的墓碑上只有姓名,没有入伍地、原籍地;有的甚至没有姓名,仅写着“烈士之墓”。

朋友介绍说,当时在大山胸腹内不分昼夜的施工可谓艰苦卓绝,“五面石头夹一块肉”,是对当时施工环境“真实得残酷”的精炼描述。

“肉”是指战士的身体,“五面石头”是指战士们在掘进时,上、下、左、右和作业面都是坚硬的花岗岩石。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在粉尘、噪音和泥浆造成的重度污染中,冒着随时可能发生险石坠落和喀斯特地貌暗藏的突水、塌方等危险,战士们始终做到人歇机不歇、白天黑夜连轴转,主要依靠人工开展洞体掘进、打眼、放炮、出碴、铺道等工序作业,一个班下来,水靴常常被爆炸后遍布坑道地面的碎石扎破,战士们的双脚几乎每天都会被积水泡成白色,冒出许多水泡。在闷热的夏季里更是艰困,夜里的温度常在40度以上,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扇,一觉醒来,每个人身下的凉席都有一个汗水印出的人影。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战士们如钢铁一般,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了施工任务。有人计算过,仅战士们挖出的花岗岩石碴,若堆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余公里。

816工程当年的建设老兵到一碗水烈士陵园祭扫建设时牺牲的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16工程当年的建设老兵到一碗水烈士陵园祭扫建设时牺牲的战友

这个通道连廊交错纵横如迷宫般的世界最大人工洞体,凝聚着成千上万官兵的忠诚、血汗和牺牲,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

54师101团安徽籍大学生排长朱祥德,塌方事故后大腿以下高位截肢,新婚刚3个月的妻子辞去公职照顾他20多年。

101团3营教导员张福臣牺牲后,其妻每年都要带上孩子们千里迢迢来到烈士陵园祭奠。

战士刘世德1968年长眠于此,甘肃农村老家的弟弟刘兴哥只知哥哥牺牲于重庆,却不知掩埋在何处,在有生之年去哥哥的坟头祭奠是他莫大的心愿,但漫长的寻找一直无果。直到2011年5月,他因病住院期间偶尔与同病房的病友闲聊,意外获知病友正是当年哥哥的战友,还参与料理了他的后事,年过花甲的刘兴哥痛哭失声,立马带着哥哥的儿子赶往白涛,在哥哥的墓前一跪泪千行。

为了致敬和照护好烈士们的英灵,当地居民周德全主动要求做陵园的守护人。他坚持守陵40年,2014年去世前留下遗言,要求日后把自己埋葬在烈士陵园的墙外,他要继续陪护这些默默牺牲、鲜为人知的英烈。后来,周家的后人遵从其遗愿,还挑起了陵园“继任守护人”的担子。

  四、麦子坪,位于金子山对面的半山坡上,是当年816工程建设者们的生活区,而今成了名闻遐迩的“军工小镇”。

日头偏西时,我们驱车驶往小镇。公路两侧的行道树是“816”人当年栽下的悬铃木,如今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有着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力量。透过色彩斑斓的树林,沿途可见一幢幢居民楼顺着山势高低起伏、整齐排列,层层向上、颇具特色。间或有一块平坝,便可见嬉戏的孩童、下棋的老人、跳舞的妇女和打球的小伙子大姑娘,处处洋溢着傍晚时分市井生活的自在和闲适。

816文化公园文化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16文化公园文化墙

临近816文化广场,我们下车散步。广场背靠老街,面向连绵不绝、铺向天际的群山。夕阳下,一位白发苍苍的拄杖老人正面向群山驻足沉思。我低声问同行的小周:“这位气宇不凡的老人是谁?”

小周看了看老人的背影,用充满尊敬的语气介绍说,老人姓潘,是工程技术专家,也是完整经历过816工程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四个阶段的功勋级老人。这样的老人很多,漫步街头,随便邂逅一位都可能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腾起的蘑菇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国家为“长期从事核工业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颁发荣誉证书,麦子坪有1000余人获此殊荣。

稍作停顿,小周继续介绍说,潘老出门散步总会在那个位置停留,他看向的方向是金子山。

看着那雕塑般的背影,我们深为感动,也许老人家正在向他和他那一代人心心念念的金子山行注目礼吧,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向他和他的伙伴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祝福。

这次来涪陵前,一位“白涛通”朋友对我说过麦子坪当年流行的两句话,第一句是“一清二北”,说的是“好人好马上‘三线’”,当时全国各地选调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自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第二句是“一穷二白”,说的是当年白涛及麦子坪的贫穷、偏僻和落后。正是人民子弟兵和以“一清二北”等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到来,改变了这里“一穷二白”的面貌,奠定了新时代白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青春无悔,人生无悔。“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816”人服务大局、“铸剑为犁”,扎根涪陵、勇开新局,经过停军转民40年来的3次创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816厂”现已华丽转身为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而今的建峰集团强劲带动重庆白涛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和集约化经营,吸引华峰等国内一流化工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了上下游产业联动、无机有机产业齐发展的格局,金子山下、乌江之畔,一座新兴的高标准化工城正在崛起。

远远望去,金子山上最显眼的就是那根高出山顶150米的排风烟囱,它是金子山的标志和焦点。望着这根直插云天却从未冒过烟的巨型烟囱,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没有完工投用的遗憾,应该是816核工程高超的留白,它引导我们登高望远,于遗憾中领悟更深层次的圆满。往事并非如烟,正是因为那根烟囱从未冒过烟,我们才有了几十年来的国泰民安和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

今天,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川渝地区该怎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起于“三线建设”、源于“两弹一星”的816,作为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和一座用青春、热血、生命铸就的一个时代的丰碑,应能给予我们有力的启示。

816文化公园“忠魂”雕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16文化公园“忠魂”雕塑

离开广场前,我们在“忠魂”雕塑前驻足,这是一座高8.16米的雕塑,三根庄严的支柱共同托起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抬首而望,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历史必将留存,业绩永载史册,民族血性代代相传,那永不熄灭的奉献之火和希望之光,必将照亮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张刚)

来源:七一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