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直新闻报道,特约评论员管姚:因为中欧在新能源车领域的贸易争端持续延烧,尤其欧盟在扰攘大半年后,刚刚在上周投票通过了所谓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终裁草案,明确了对产自中国的新能源车开征特别关税的多档税率,当然,欧盟方面也表达了继续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政治意愿。所以外界高度关注这次中欧领导人在万象见面,期望能从中捕捉信号把握趋势,研判全球这两大重要经济板块,会不会因为新能源车爆发全面贸易战。

其实再看米歇尔在老挝东盟峰会上与中国的会谈,虽然他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但也坦言困难重重。坦率地说,欧盟的这种调停者角色,反映出他们对现状的焦虑。欧盟内部面临的矛盾,和他们对中国制造的无奈,直接决定了谈判桌上的气氛不可能轻松。要真指望一两场会晤就能化解贸易摩擦,恐怕连米歇尔自己都不会信。即便如此双方还在密集沟通,说明大家都清楚,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可问题是如何打破僵局?这恐怕比找对方的短板还难。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经济政策早已和美国绑在了一起,在中美博弈中,欧盟的独立性越来越弱,几乎成了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东盟峰会上,欧盟摆出的“强硬姿态”背后,更多是为了给美国一个交代,而不是为了真正解决中欧之间的问题。这种一味讨好美国的做法,最终只会让欧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付出更大代价。欧盟在中欧贸易问题上不断对中国施压,其实风险最大的是欧盟自己。贸易战只会加剧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脆弱的背景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对于中国来说,这场中欧经贸博弈无疑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必须维护自身的经贸利益,不能轻易屈服于欧盟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谨慎应对美国的战略意图,避免陷入"脱钩断链"的困境。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制造业大国,中国拥有强大的产业实力和供应链优势,相比之下,欧盟的经济实力和抗压能力或许并不足以支撑长期的贸易战。

据报道,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早有端倪,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两方的对抗尤为突出。欧洲一直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措施来阻挡中国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最近,欧盟出台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达35.3%反补贴税的决定,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欧洲多个国家内部意见并不统一,德国与西班牙等国公开表达了反对立场,他们忧虑这会损害本国经济,特别是可能加剧失业问题和对汽车工业的冲击。作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它的态度更具代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中欧贸易摩擦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产业竞争与合作的复杂性。中国和欧盟,一个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全球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双方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潜在的竞争对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欧之间的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也时有发生。从光伏产业到电信设备,从钢铁行业到电动汽车,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产业。此次中欧贸易摩擦再次警示我们,中欧双方应始终坚持对话协商。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的警告与其说是对中国的威胁,不如说是其自身焦虑的投射。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欧盟既想维护自身利益,又担心失去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这种矛盾心态导致了其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和反复。中欧贸易摩擦的未来走向,取决于双方的选择。对抗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合作才是共赢之道。希望欧盟能够认清形势,以务实的态度与中国开展对话,共同维护中欧经贸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这不仅符合中欧双方的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法新社记者提问,欧洲理事会主席今天在东盟峰会上表示,中国必须调整其行为来解决与欧洲不断升级的贸易争端。中方对此有何评论?毛宁表示,关于中欧经贸争端,中方已经多次阐明了立场。我想说的是,欧方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加征关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破坏欧盟的营商环境,动摇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合作的信心和决心,削弱欧盟有关产业的竞争力,破坏全球产供链的稳定,是损人不利己的。

总的来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克时艰,共创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也将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绝不允许任何国家损害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合作共赢,大势所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欧双方能够找到化解分歧、增进互信的途径,共同谱写互利共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