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三月,南昌宁王府,正在翻阅经史子集的宁王朱权收到一条讣报:武康伯徐理去世。朱权略抬了抬头,眉宇间闪过一丝惆怅之色。徐理的这个名字,仿佛又把他带回了当年叱咤塞外的风云岁月。
徐理,河南西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人,洪武年间凭借一刀一枪的战场厮杀,积功至永清左卫指挥佥事。宁王就藩大宁之后,徐理调任营州中护卫指挥佥事,多次随着朱权出塞征战。
宁王朱权剧照
靖难战争期间,徐理跟随燕王朱棣一路“战白沟,破雄县,徇山东,取沧州,攻藁城,定两淮”,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九月封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武康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世承袭。
那么宁王护卫的领兵大将,怎么会到了燕王的手下?朱权的封国又怎么会从喜峰口外的大宁变成了江西南昌呢?宁王这位奉天靖难的投资人兼合伙人,事后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呢?
奉天靖难投资人
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五月初一日,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生母杨氏。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14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之国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对于大宁以及宁王的重要性,《明史》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宁城县大明塔
这里有一个错误,当时的朵颜三卫和大明朝廷不但是敌对关系,还经常处于燕王和宁王的联合围剿之下。同时整个朵颜三卫战斗力低下,碰上明军经常一触即溃,根本没有《明史》吹嘘得这么厉害。
宁王护卫最初的名字叫作营州中护卫,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又从北平都司调大宁左、右二卫为宁王营州左、右二护卫。换句话说,朱权的护卫称为营州三护卫,而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朵颜三卫。至于宁王护卫里面有为明朝打工的蒙古人,这太正常了,明初几乎所有戍边亲王的护卫里都有蒙古军士。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迫于朝廷的削藩压力,燕王朱棣在北平“奉天靖难”,意思就是我不是造反,只是要清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燕王护卫确实是精锐中的精锐,多次击败朝廷方面派出的大军。但是朱棣也有自己的烦心事,兵力不足。
宁王朱权剧照
靖难之前,朝廷已经把青州的齐王朱榑、大同的代王朱桂全部废黜。靖难之后,辽东的辽王朱植、宣府的谷王朱橞纷纷放弃封国返回京师南京。朱老四环顾四周,唯有宁王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 “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为了防止燕宁合流,建文帝也已经抢先一步下旨让宁王返回京师。不过宁王过于纠结,他要么果断相助四哥,要么像辽王、谷王一样奉旨回京。然而他却既不听调,又不起兵,结果被朝廷削去三护卫,软禁在了大宁。
当年十月,朱棣留下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自己亲率精锐直扑大宁。这是朱棣对于未来命运的一次豪赌,因为一旦大宁攻不下来,北平又守不住,自己全家必然是一个都跑不了。这次大宁之行,《明史》和《太宗实录》记录各异,本文不作辨别。最终结果是朱权率领王府宫眷、宁王护卫以及大宁守军,一起跟随四哥返回北平,正式成为靖难战争的投资人兼合伙人。
朱高炽、朱高煦兄弟剧照
对于宁王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太宗实录》几乎一字不提,《明史》也只有简单的记录: “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当然不是。
朱棣和朱权兄弟俩在返回北平途中,于会州(位于今河北省平泉市)稍作停留,对手下各部打乱原有建制,分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统一指挥。其中宁王护卫军分散至右军和前军,分别由营州中护卫指挥徐理、营州右护卫指挥陈文指挥。换句话说,在朱棣打天下的过程中,宁王护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于宁王本人,除了给朱棣起草檄文就没别的功绩了吗?显然不可能。在三年的靖难战争中,朱棣和次子朱高煦在外征战,长子朱高炽、第三子朱高燧以及王妃徐氏留守北平,这是史书灌输给我们的观点。然而我们换个思路想一想,要不是有宁王这尊久经战阵的大佛坐镇北平,朱棣敢千里南下直扑京师吗?
投资回报率为零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此前逃回京师的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将靖难大军放了进来。走投无路的朱允炆在皇宫奉天殿自焚,得意洋洋的四叔朱棣则于六月十七日登基称帝。
朱棣剧照
当初招揽宁王的时候,朱棣说过这样一句话: “事成,当中分天下”。这句话,不管是燕王还是宁王,谁都不会当真。靖难的时候让宁王在北平,是为了自己安心。现在成功称帝,再让宁王待在北平,没准就是个火药桶。所以朱棣登基伊始就派人去北平送信,让宁王即刻南下。不曾想此时各地支持建文帝的势力还很强大,朱棣的信使居然被人半路截胡。
庚戌,赐书宁王权曰: “吾到京,即遣人将书来迎。不意为阉竖胡伯颜邀之兖州,虐害不胜,至击去其齿,焚所赍书,竟不得达。已将阉竖寘之极刑,尚虑盗贼未息,路途犹梗。是以来迎之使,迩日方发。今闻已起程,如行未远,可暂还,待秋凉与宫眷同来。如已远,则途中凡百谨慎,早至相见,以慰兄怀。”—《明太宗实录卷十下》
宁王自然也知道四哥心里在想什么,所以他也开出了自己的条件:大宁我就不待了,把封国给我改成杭州吧,让我也享受享受。在当年两人的投资协议中,有这么一条:事成之后允许宁王随便挑一个地方作为自己新的封国。
杭州西湖美景
但是朱老四的话,向来是靠不住的,毕竟他连亲儿子都忽悠。比如那句著名的“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就让汉王朱高煦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当年吹牛的时候捐一千万不在话下,但现在真有一头牛了,可不能随便分。而且封在杭州的都是吴王,那可是老爹朱元璋称帝前的封号,你朱权想干什么?于是朱棣在回信中不但强硬拒绝,还顺带把弟弟批评了一番。
戊午,宁王权遣人奏请封国,欲得杭州。赐书报之曰: “杭州,昔皇考尝以封第五子为吴王。后考古制,天子畿内不以封诸侯,遂改河南。建文不遵祖训,封其弟允熥为吴王,众论非之。往者尝许弟自择封国,吾未尝忘。今博咨于众,咸谓建宁、荆州、重庆、东昌皆善地。弟可于四郡内择一郡,遣人报来,庶好经营王府。”—《明太宗实录·卷十一》
为了以防万一,朱棣不顾南京附近局势尚未稳定,让次子朱高煦率大军返回北平。这明显是要给宁王施加压力,让他速速南下。十月初二日,被逼无奈的朱权抵达南京,在营州三护卫都归了四哥之后,他已经没有什么话语权了。经过和新天子的一番商议,新的宁王封国改为了江西南昌府。
朱棣一面让弟弟在南京舒舒服服地住着,一面着手瓦解宁王护卫的实力。这位老道的政治家先是用朱权的名义召集营州三护卫南下,等人马齐整之后,又用“雨雪严寒,北方尤甚”的理由让他们原地待命。
南昌宁王府遗址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宁王朱权正式之国南昌。朱棣将南昌左卫改为直属宁王府管辖的南昌护卫,而原来的营州左护卫改为隆庆左卫,右护卫改为隆庆右卫,中护卫改为宽河卫。不动声色间,宁王府的精锐部队就被朝廷收归所有。甚至于新的南昌护卫,还要受到靖难元勋襄城伯李浚的节制。
甲戌,命襄城伯李浚充总兵官,锦衣卫指挥陈敬为副总兵。往江西操练军民,镇守城池,节制江西都司并护卫官军。—《明太宗实录卷十九》
尽管此时的朱权已经成了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但是朱棣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弟弟的监视,宁王府内充斥了大量的朝廷密探。当年十一月,朱棣告诉朱权,有人告发你“诽谤魇镇”,赶紧把挑唆你的人交出来。诽谤很好理解,就是对朝廷不满。而所谓的魇镇,就是传说中的巫蛊之术,这在古代可是重罪。
朱棣剧照
朱权确实很不满,该交的我都交了,四哥你还不满意?连我身边的人都要赶尽杀绝吗?于是朝廷几次派人勒逼,宁王都硬顶着不肯妥协。但是朱棣的态度很坚决,你身边的人一个不能留, “决欲去之”。
丙子,先是,有首宁王权诽谤魇镇事者。上曰: “此不出王,盖小人为之以陷王,譬如爱木必去其毒。”凡再遣人捕之,权皆掩蔽不发。至是赐权书曰: “兄弟同气至亲,数年躬履艰难,亦为保全骨肉,岂有他意哉?近者之事既悉,置不问。但欲去二、三小人以示警,尔而固为遮蔽。《易》曰: ‘开国成家,小人勿用。’盖用小人必害家国,所以决欲去之者,为贤弟计也。书至更不必蔽,亦不得有所蓄疑。”—《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五》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更定亲王岁禄的时候,朱元璋以大宁“远在边地,民少赋薄”的原因,给朱权的岁禄只定了五百石。靖难之后,打开金川门的谷王除了迁国长沙外,朱棣还给他增加了三千石的岁禄。但是对于昔日的合伙人朱权,永乐皇帝却毫无表示,莫不是怕宁王有了钱会造反?可怜宁王把全部身家压上投资,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结语: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二月,朱权嫡长子朱盘烒被册为宁世子。当时朱棣为了显示自己的“亲亲之谊”,允许诸王定时来南京朝觐。然而朱权早已看穿了四哥对自己的猜忌之心,每次只是让世子代行。
至于朱权本人,只是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正月去过一次南京。而这一次,是四哥特意召他入京。表面上是商量如何处置打算造反的谷王朱橞,实际上是对他本人的一次警告。心灰意冷的宁王在王府中建了“精庐一区”,每天就在里面抚琴读书,不问世事。如此的韬光养晦,才换来了《明史》中这样一句记载: “终成祖世得无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