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听过各种成功学鸡汤、在“素质教育”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来说,“好好读书”的劝告多少有些老生常谈、因循守旧的意味在,毕竟现代社会早就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依然不乏呼吁少年人努力向学的声音,比如说,央视名嘴、曾出书《痛并快乐着》的白岩松。他表示,孩子们除了上学,真的是没有其他的路能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岩松其人

白岩松的名言之一——“一生中,痛苦占比为5%,幸福占比为5%,其他的90%是平淡,但正是这5%的幸福,让大家忍受痛苦并接纳平淡。”

不少人喜欢他的主持风格,认为言之有物切中现实,当然也有王朔这样唱反调的,认为他的真诚实质是一种自以为是,来自刻入骨子的伪装做作。

尤其是在红十字会风波之后,对于白岩松的看法更是呈现出泾渭分明的两极分化,其人是否真的高高在上?可以见仁见智,但这段“劝学”的言论,却至少是言之成理逻辑自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拿什么和别人拼”?

在这段言论中,白岩松一开始就说到了“阶层板结”的问题。这个词替换一下文字就是“阶级固化”,堪称当今社会最自带焦虑感的关键字之一。

每个人身边应该都不乏这样那样的例子:这世上就是有的人,从形成受精卵开始就注定了未来的人生会比大多数人更加一帆风顺。在成功常见的要素之中,智慧和经验只能靠后天积累,但财富和人脉却可以依赖家族传承。

而且,这样先天条件的差异,每一秒钟都在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到他们成人、独立、投入社会这座大型熔炉,绝大多数人会发现这样的差距已经拉大到了近乎天堑的程度。这样的画面,就是“阶级固化”最现实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乎所有的培训班都会一句万金油台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这句话总能精准狙中当代父母心头最发虚的位置?十发九中,屡试不爽?

来看某位富二代在网上的言论——“910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XX?”。这可真不是故意引战、也不是恶意卖萌,古有白痴皇帝司马衷的“何不食肉糜”,今天就有“全民皆出国”的想象。在马太效应日益明显的今日,教育在很多人心里已经和“拼爹”画上了等号。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教育就是拼爹,那么除非你投胎技术卓绝,出生在人上人的家庭;如果你和大部分人一样家庭条件平平,就不得不面临“还没起跑先输一截”的现状。

这就是白岩松发出这段言论的前提,更何况,先天条件优越并不代表别人就不努力,多的是条件优越自己也努力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唯一,但相对最公平

这样的困局如何可破?白岩松认为,要在开始板结的阶层上打开缺口,高考仍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选择。不管家庭条件有多大的悬殊、受教育的环境又有多么不同,高考划出了一条线,能越过这条线的人就能获得一定意义上向上向前的机遇。

这就有点像“鲤鱼跃龙门”的传说,不管你生来是红鲤鱼还是绿鲤鱼,命运给你的机会并无区别:你只管跳,运用身体的能力、运用对水流的掌控能力去跳,只要跳过了,便可化身为龙。

而如果没有这个龙门,那么龙子龙孙永远只会出自老龙的生育,鲤鱼也就生生世世子子孙孙永远都是鲤鱼。

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可否认,高考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暴露出这样那样的毛病甚至弊端,人生一百种种不同,但高考却划定一种唯一的、可以得出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并用它作为考核的准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毋庸置疑,这种考核方向对于创造力和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都不是什么好事。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题海战术应运而生,实质上只训练了机械答题的能力,真正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能通过这种办法得到切实的提高。

用三天的考试来决定一生的重大转折,这个决定也的确过于草率,更不用说各省各地教育资源不平衡带来的一连串问题了。纵然有种种缺点,但至今为止,高考仍然是相对最公平的获取机遇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爱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面对生活的挑战,高考当然不是唯一的那条路,但说它是相对最平缓的那条路,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

正是“考试”这套看上去一点都不“快乐教育”的机制,才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大多数人公平竞争的环境:尽量减小家庭环境的影响,让“拼爹”的情况越少越好,同样的试卷面前只用成绩说事。

只要你分数足够高,你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就越大,也就有可能接触更高层次的人,从而获得改变生活的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考试更难的事,还有很多

老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话原本没有错,但有些时候却又变成了“我不想读书、不想考试、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借口。前些年流行的“快乐教育”某种程度上更是助长了这种想法。

网络上曾经流行过一个梗——语文学文言文、古诗词有用吗?买菜又用不上!数学学一元二次方程、三角函数甚至微积分有用吗?买菜又用不上!物理学受力分析有用吗?买菜又用不上!

不排除这样说着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真的这样认为;但又有多少人,是因为自己的爱好、长处不在某些学科上,又在漫长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滋长出了厌憎反感的情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岩松把考试视为筛选机制的一种,既然是筛选,就必然有人合格、有人落选。考试当然不代表一切,但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从学习到考试这个历程,实际上相当考验人的综合能力,比如耐力、意志、逻辑思维、抗压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等,这些都是远高于“买菜”需求、却在行为处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却因其隐蔽,而常常被人忽略。

白岩松认为——让你用十多年的时间专心学习,如果在这么一件事上你表现很差,又何来的自信认为自己做其他的事情一定能行呢?毕竟,这世界上比考试更难的事,那可还有很多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在大多数人的看法中,都认可“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终极状态:每个人的天赋不同、爱好不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这些都决定了人们必然会走向差异明显的发展道路。

那么,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所有人的所有优点都得到发掘和培养,所有人的优势都有足够的发挥空间。问题的焦点就在于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这大概也能对应上开头的那段话——最好的只有5%,九成的现实都是不好不坏的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