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的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元帅授衔仪式,当时出场的有七位元帅,林彪,刘伯承,叶剑英三人未能出席,在这些人中,陈毅作为排名第六的元帅,他当时的职务是国务院副总理,由此,他也是唯一一位不在军队中任职的元帅。
1955年2月,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决议,新中国的元帅分为大元帅和元帅两种,后来根据评级的标准,军委认定,毛主席为大元帅,刘少奇,邓小平,朱德等人为元帅。
8月,毛主席找到了时任总干部部长的罗荣桓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由于毛主席的拒绝,他因而并没有被授予军衔,当时在地方上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人,也没有参加授衔,陈毅当时也在地方工作,为什么会被授予元帅军衔呢?其中有周总理力荐的原因,也有陈毅本身的战功,他足以被评为元帅。
1921年,20岁的陈毅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便有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周恩来与陈毅之间结下深厚友谊,回国以后,周恩来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等职。
南昌起义时,陈毅的职务是团指导员,起义失败后,有许多干部都离开了革命队伍,陈毅留了下来,和朱德一起带剩下的部队打游击战,并且成功举行了湘南起义,1928年,朱德,陈毅两人率领起义军来到井冈山与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这一次的“朱毛会师”代表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陈毅由此成为了井冈山的三号人物。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当时陈毅因受伤在瑞金休养,部队要转移,陈毅行路困难,因而中央商议后决定,要陈毅留下来,以游击战的形式与敌人斗争。
陈毅接受了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当中央红军长征时,陈毅率领着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抗战爆发后,这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陈毅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捕,项英等人牺牲,不久,毛主席要刘少奇重建新四军,陈毅由于资格最老,成为了新四军的军长,此后,他为抗战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担任华野司令员,后来他被调到中原局,但是陈毅无愧是华野的领军人物,全国各大野战军都有着自己的首长,华野则是“陈粟”指的就是陈毅和粟裕。
上海解放后,陈毅担任首任上海市市长,1954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当时他虽然是还挂着军委委员的名,但是他实际上已经到地方工作了。
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提议在地方上工作的人,不再参加授衔,按照他的这个提议,陈毅应当不再授予军衔,刘少奇则大力推荐粟裕成为元帅,对此,周总理提出了异议,他坚持一定要授予陈毅元帅军衔。
陈毅作为元帅,他代表着新四军,以及三野,所以授予他元帅军衔,是完全符合标准的,而唯一不足的是,他当时在地方工作,不应授军衔,周总理则认为:“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周总理力荐陈毅成为元帅,由此,刘少奇的提议便没有通过,粟裕则成为了第一大将,当时按照道理说,如果陈毅没有成为元帅,粟裕是很有可能被授予元帅的,因为粟裕的战功不小,唯独是资历差点。
陈毅被授予元帅时有争议,原因就是当时他在地方工作,不过我们纵观陈毅的革命履历,他为解放军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因而实际上授予他元帅军衔,也是名副其实的,从此,新中国多了一位“诗人元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