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是危险的也是充满刺激的。小时候总有长辈也就是我的父亲跟我讲述虎头要塞的故事。也记不清是他的同事还是他听来的传说,大体意思是一位小伙子进入了虎头要塞迷路后的故事。也不知在里面转了多久,究竟是一个月还是一个星期,最后安全脱困。以当时不太聪明的脑子来说,怎么进去就怎么出来呗,怎么能走丢。跟本想象不到虎头要塞的复杂程度,如同没有见过金字塔跟本想象不到他究竟有多么巨大一样。以至于后来去尝试探秘,最终被大人从地板下面抠出来的经历。所以,每次聊探秘一定先说安全。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多时间想去探访一个地方,未必能遇到你想象中的样子。因为类似这些地方,基本都是空荡荡。能运走的全被运走,没运走的也被偷光。几乎是你去了,这里只有一个空场地没有人去惦记。

(转载内容并非胡侃经历)文中关于这个长达10公里的神秘隧道,里面有一条铁路和尽头有一个掩体的话题讨论也是从长辈口中听来。在原文作者的小圈子中,这群工业旅游爱好者们,也是从作者爷爷的回忆开始的。作者爷爷几次在社区的私信中写道,强烈建议作者一定要去参观这个地方。【有位靠谱的爷爷极其重要】根据爷爷的话(从他个人资料中的几张照片推断出这点),在他家乡有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那里不仅有一条铁路,还设有带有厚重密封门的掩体。

当然,他所描述的并没有任何关于像地铁那样的铸铁管片、电动密封门或铁路上的幽灵列车的幻想。不过,这些信息还是引发了我们的笑声,仅此而已。作者与他的伙伴对爷爷的话笑了很久,特别是对那个位于城市出口附近的民居区域的所谓入口坐标。那入口处周围除了私人住宅,什么也没有。作者把爷爷的建议当作是又一个痴迷于苏联地下机场和废弃地下坦克靶场的疯子故事,然后就把它忘了。忘到作者要去那个城市看一个有趣的地方时才想起顺便去核实一下那些坐标。毕竟,那个点还保存在地图上。

从莫斯科到我们要去的地方,坐电气列车需要3小时,再打30分钟的出租车,最后步行20分钟。我们不得不在晚上出发,因为并非所有成员都能在白天启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辅火车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上9点我们从莫斯科出发,午夜12点到达。我们在当地车站稍作休息,吃了点东西,然后叫了出租车继续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达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直接在火车站叫了出租车,到了交通枢纽后下车,然后步行前往目的地,这段路我们走得相当快。

顺便说一下,所谓“爷爷的坐标”只是我们前往的有趣地点附近的一个不重要的目的地。这可以说是一次冒险,我们并没有希望看到什么壮观的东西,更多的是想确认那里是否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要到达,看看,然后在地图上删除这个点,标记为已访问的、平平无奇的地方。我们带齐了所有类似探险的必要装备:几支手电筒、电池、对讲机以及一套L-1化学防护服的下装。我们总是带着化学防护服的下半身部分,因为不敢完全相信所探索的废弃地下空间里完全没有积水。这些防护裤曾多次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我们因此不用折返而可以继续探索那些被淹没的地下空间。

前往目标地点的路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到达了爷爷提到的地点。这是一个民居区,下面是一个峡谷。下到峡谷并不容易,一部分人甚至不愿意下去,说这地方简直是个垃圾场。事实上,这确实是个垃圾场。住在附近的居民把峡谷变成了一个非法的垃圾堆。那里什么都有,从各种小物件到家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达了坐标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究竟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呢?爷爷告诉我们一定要去参观的隧道在哪里?在这片区域,唯一有趣的东西是一辆玩具加长轿车。作者踩着堆积的垃圾四处走动,决定要回去了,就在这时,队伍中的一位成员兴奋地喊起来,说他找到了一个通往地下的入口,入口后面是一个长长的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玩具加长轿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有一个问题:隧道被严重淹没,从入口处看不到尽头。空间足够让人毫无障碍地进入并开始前进,但只能一个人进去,因为我们只有一套化学防护服。我们纠结了很久,是否应该花时间进去看看,因为这个地方看起来并不特别。更像是一个未完工的集水管道,里面堆满了垃圾,不知道水下还隐藏着什么。

最终,队伍中的一人决定进去探探情况。他迅速换上了防护服,手里拿着安装在三脚架上的相机,开始了他的地下之旅。我们留在地面上,拼命驱赶蚊子。一个小时后,我们听到了逐渐靠近的脚步声。朋友正踩着浑浊的水往回走。他爬出来后说,我们绝对应该进去看看,那里确实有一个像掩体一样的地方,还有一条铁路。他没有详细说明里面的情况,但建议我们在里面要小心,注意脚下,保持平衡,因为水下是黏滑的泥土。

朋友脱下了湿漉漉的防护裤,递给了我。接着,我小心翼翼地下去,手里拿着装在三脚架上的摄像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地下通道

这就是从另一侧看向隧道入口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另一侧进入地下通道

小心翼翼地走着,把所有的垃圾都推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长的隧道。开始旅程

走了几米后,前方已没有垃圾,而水位不到一米深。脚下黏稠的泥土像是在滚烫的煎锅上融化的黄油一样。路确实很不稳,随时有可能连同相机一起跌入水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长的隧道。水深不到一米

隧道看起来无尽头。连续走了十分钟,前方依然看不到尽头。呼吸轻松,没有遇到任何有毒气体的区域。因为显然由于某些原因,这个工程没有完工,就这样处于未完成状态,之后被地下水淹没。也没有向隧道排放污物,否则我绝对不会进来,因为这对生命构成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隧道

很难说我走了多少米,但水位随着每一步逐渐下降,最终降到了膝盖以下。这让我能以更快的步伐前进。

手电筒的明亮光束照射到了一座奇怪的结构上。我走近一看,发现这就是老人故事中所说的“防空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称为防空洞的地方

这个入口确实很像防空洞的入口。然而,防护门却不同于我以前在民防设施和防空洞中见到的类型。我和我的同伴们从未见过这种型号的防护门。经过多年的腐蚀,这些防护门微微开启,但仍然可以通过楔形锁闭机构关闭。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它的用途和特点是什么?

正如预料的那样,我并没有进入什么超级隧道,而是走进了一个普通的未完成的下水道排水渠。该项目在90年代停工,从那时起它就被废弃了,也没有继续施工的计划。由于各种复杂的施工条件和现状,重建这个排水渠已经不可能了。正如人们常说的,建一个新的会更简单、更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锈的密封门

在密封门后面并不是通往防空洞的入口,而是所谓的“密闭舱”。密闭舱的尺寸可以大也可以小。在建设这个排水渠的过程中,密闭舱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保护施工设备和工人免受突发事故的影响,因为类似的工作中这样的事故发生得相当频繁。

这个排水渠是在不利条件下建设的,由于大量地下水的聚集,导致掘进作业受到影响,同时也存在大规模土壤坍塌进入隧道的危险。正是为了防止地下水淹没已经建好的隧道部分,创造了一种有趣的工程结构来维持空气压力。密闭舱的结构包括几根支撑架,外形类似于防空洞中的气闸舱,还有一套管道系统,用于空气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密闭舱

在隧道里一共发现了五扇密封门和三个气闸。气闸的工作原理与民防设施中的气闸相同。由于受到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的区域,无法直接进入防护设施。必须经过配备有防护密封和密封门的气闸舱。人进入污秽的地方后,进入气闸。在打开通往庇护所的门之前,必须先关闭通往污染表面的门。密闭舱也是如此。无法从高压区域直接进入正常大气压区域。这是生命危险,因此密闭舱中的舱室用于逐步降低压力,从高压到正常气压。在密封门上,除了关闭机制,还有小窗户用于观察气闸。完成排水渠建设后,这一结构将被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锈的密封门

现在所有的门都打开着,但在施工期间,它们是关闭的,只有在特定时间才会打开以便人员和货物进出。门的正面看起来很有趣,让我想起了地铁隧道中的气闸,但只是迷你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密封门的正面

水位明显降低,我离所谓的“隧道内的防空洞”越来越远。离得越远,渗入隧道的地下水声就越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隧道的延续。水位到膝盖

在某一时刻,水竟然完全消失了。这与隧道内的高度差有关。我下到了一个低洼处,整个路径平缓上升。可以明显看到水流向我来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隧道的延续。水几乎没有

这就是叙述者提到的铁轨,实际上是窄轨。在施工期间,运输小车是通过这条轨道移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轨。窄轨

地下水通过隧道的缝隙细细流出。我绕过水流,继续前进。真想知道这条长达10公里的隧道尽头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隧道的延续。又有水了

可惜的是,隧道并没有10公里那么长,大约只有300米。在最里面,停着生锈的施工设备,脚下是厚厚的粘土。土壤下露出了一台沉没在粘土中的掘进机的传送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隧道的死胡同。施工设备的残骸

而在它后面——一片空旷。可以说是死胡同,或者说是建设永远停滞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住的掘进机

单程走了半小时。该是返回的时候了。回程我走得更快,因为把相机和三脚架收进了背包。带着这些设备在手里,担心掉进水里让我松了口气。

我们虽然喜欢接触被遗弃的传说,但在访问这个地方时始终遵循严格的规则。我们通过对讲机保持联系,每十分钟报告一次情况。如果是在被遗弃的防空洞里,对讲机是没用的。

回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河边迎来了黎明。吃了点东西,继续出发,前往我们这次旅行的目的地。

河边的黎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