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
原标题:刀郎演唱会因何“杀疯了”?
兰德华
华语乐坛,刀郎绝对是个极其独特的存在。
整整20年前,横空出世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硬控大江南北大街小巷,是名副其实的“霸街”,提起来,谁不能情不自禁地哼唱一句“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2023年,沉寂多年的刀郎凭借一曲《罗刹海市》,再次“横空”,13天播放120亿次。最近,刀郎再发力,成都、南京演唱会,可谓“开口脆”,现场氛围值拉满不说,成都演唱会更是创下在线观看人数超5300万的纪录。
不论你喜不喜欢他,你都不能无视他。
知名乐评人丁太升点评刀郎音乐,称其旋律“土味十足”、歌词“媚俗不堪”。更有多年前曾和刀郎组过乐队的歌手批评乐迷“势利”:(当年)我是歌手,他是键盘手。曾为《西游记》作曲的著名作曲家许镜清评价:刀郎是中国作曲界的天才之一,他的旋律美属于他独有的美,他的词有很高的文学水平。
众说纷纭中,并不妨碍刀郎歌曲受众广泛,从50后到00后,几乎涵盖各个年龄段和不同人群。比如,量子信息学家、中科院院士郭光灿说,最喜欢听刀郎的《孤独的牧羊人》。
解释刀郎的火,有“一千万个理由”,但无论哪种,都必须承认,刀郎音乐,接地气,沾“锅气”。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草根乐人,相比那些在“殿堂”高高在上的音乐精英群体,他的出身与故事,也为作品传播与被大众接受,增色不少。
从当年的白色鸭舌帽,到如今的黑框眼镜、大光头,青年刀郎,成了标准的中年“油腻大叔”,但无论哪个造型,都极具辨识度。20多年,一直未变的,是刀郎音乐紧跟时代,却又永远保持着“站在人民群众中”的姿态。他的作品与他出世、人间清醒的性格或者人设,形成了某种“二律背反”。
刀郎的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有一种文化传承的努力。自不必多说,《罗刹海市》灵感来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通过流行音乐与古典文学的一次对话。不管你如何从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法角度抨击刀郎,但无法否认,他成功地用通俗的音乐,将传统文化以现代的方式呈现给了当下听众。
凭借此曲,刀郎成功归来,更带动了《聊斋志异》的热销。
音乐,流行音乐,作为文艺作品,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产品,而审美情趣是有差异和所谓群体“区隔”的,进而涉及价值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刀郎的音乐坚定地站在了“大多数”这边。
刀郎和他的音乐,之所以成为现象,不仅是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社会文化需求和大众审美判断的反映。
20多年来,刀郎几乎每一个“动作”,都能精准击中大众的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无论是爆火的单曲还是最近“杀疯了”的演唱会,最令谁坐立不安,如鲠在喉?我想答案不只是某几个具体的人,更是一群人,就是那些不愿“放下身段”,不愿站在人民群众当中,害怕鞋底“沾土”的那些自诩“高人一等”的所谓专业音乐人士。
音乐,本就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创作脱离了大众,就失去了根基。一些音乐人,一边不服不忿骂刀郎土,一边自己的作品又“打不过”。如果说曲高和寡就罢了,但唱不出“高曲”,又瞧不上“俗曲”,这可还行?
刀郎的火,一再说明,无论哪个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是条绕不开的“硬杠杠”。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