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里的博物馆不少,大多小而精、专而深,然而“门难进”等问题将社会公众隔在了校门之外(引题)

拆“墙”:让深藏象牙塔的“宝物”亮相(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祝盼 毛浓曦

阅读提示

据统计,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有7000家左右,其中高校博物馆超过400家,70%以上为小型馆,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博物馆未在国家文物局系统备案,而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或展览馆。江苏南京的51所高校中,“藏”着67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西安则有40余个各具特色的高校博物馆,个别高校甚至有3个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是“校园里的宝藏”,更是全社会,甚至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应在服务校园师生的基础上,突出大众化、专业化、社会化改造方向。

今年国庆前,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告知社会公众,国庆期间展馆“不打烊”。为与国庆氛围相契合,特意举办了接地气的“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主题拍照打卡活动。活动中,博物馆与游客的距离瞬间被拉近,国庆期间游人如织,参观结束后,众多游客纷纷手持印有“我爱你,我的祖国”等标语的展板拍照留念,国庆7天假期,西迁博物馆接待游客研学团队、师生校友、学生家长等7000余人。

10月16日晚,西安的“飞机迷”李泽宇再次翻开他与我国第一架农业兼多用途飞机“延安一号”的合影,直呼“后劲太大”。

今年暑假,李泽宇和众多军事科技爱好者一样,在专门预约后,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博物馆),观看展出的歼击机、轰炸机、教练机、直升机以及“延安一号”轻型飞机等多种机型,过足“军事瘾”。

大学里深藏“宝物”

暑期博物馆的预约参观,也让西北工业大学成为西安众多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每天都有上千人来观展,与展品合影,打卡留念。

“西北工业大学的博物馆展出的众多机型之前都只见过图片,此次公开‘亮’相,既让我增长了军事知识,又能切身感受到与峥嵘岁月隔空对话,博物馆把我们‘请进来’,我们再通过图片、视频让它‘走出去’。”李泽宇感叹道。

田宇是陕西著名的旅游博主,而他还有一大爱好——逛博物馆。在田宇的博物馆日记里,有一大半是高校博物馆,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空军军医大学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以及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等40余个高校博物馆。

“深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众多,大多都是小而精、专而深,它们主要依托自身高校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底蕴而建造,一校一馆一特色,是‘大学里的大学’,非常值得去沉浸式体验,与‘宝物’隔空对话。”田宇分享逛高校博物馆的心得。

前不久,田宇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有中国首座以传统瓦作实物与技艺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里面有藏有历代瓦作构件、石刻、古建筑实体、瓦作工具等,仅历代瓦作实物1000余件(套),而且还在不断丰富,一直对瓦当等物件十分感兴趣的他如获至宝。

然而,田宇也苦恼:“部分高校博物馆不对外展出,想进去参观还得专门‘托熟人’,还有的只在寒暑假或周末才能参观,但往往很难预约上。也有些过于专业,没有讲解员进去了也很难看得懂……总之是‘门难进’‘缺服务’。”田宇说。

社会公众“请进来” “宝物”“走出去”

近日,博物馆奇妙夜——西北大学博物馆文创体验营第54期活动报名开始,活动包括绘制“远古生物”营服、三叶虫化石修复体验、远古生物演化探究、制作水晶恐龙蛋、与远古霸主共眠等,报名信息发出后很快引发热烈关注,不少家长为孩子报名参加,让孩子们在高校博物馆里,同远古生物一块开启一场进阶演化之旅。

据介绍,西北大学博物馆依托考古、地质等优势学科,拥有文物、标本、化石等各类藏品20000余件,博物馆设有地球馆、生物馆、历史馆、丝绸之路考古馆、贾平凹文学馆等,其中地球馆将秦岭造山带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生物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等内容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复原,成为研学、文创体验活动最受师生、家长和孩子喜爱的展馆。

“西北大学博物馆作为一所集人文与自然、艺术与科学、历史与现代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不仅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还一直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让博物馆真正发挥品味人类优秀精神文化遗产的宝库,观赏重大科技进步的万花筒的作用。”西北大学博物馆馆长舒德干说。

“一方面,高校博物馆要以主动走出去和悦纳观众的姿态,敞开大门对外办馆,另一方面,要迈开步子自觉走出去,以不同的形式将馆藏的‘宝物’带到社会公众面前,让高校里的‘宝物’会说话、活起来,这样一个博物馆才真正有了无穷魅力。”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赵爽英说,她长期关注、研究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记者也了解到,近年来,部分高校博物馆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进行数字云展览、观众云逛馆等;部分高校博物馆则变展室为教室,将展项制作成特定课程,服务于中小学生、社会公众;还有的高校博物馆通过预测人流量来合理调整开放时间、预约人数,同时增加了集章拍照打卡等互动环节,让逛馆体验感不断升级。

“墙”内外形成良好互动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高校作为教育和研究的重地,这也和高校博物馆的独特地位、作用相契合。

然而,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高校博物馆目前仍存在开放度低、知名度和知晓度低、展览内容陈旧、运营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也成为阻碍高校博物馆更好发挥社会作用的原因。

“部分高校博物院‘养在深闺人未知’,除了本身资金、人员、设施不足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认知和心态,担心校园安全、文物保护、影响教学等等,这需要一个长期转变观念的过程。只有慢慢破除了高校与社会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的阻隔,内外才能形成良好互动。”赵爽英说。

《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中提到,要增强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提升社会服务效益,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以契合高校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导向,也能充分发挥其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让既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上海大学博物馆研究馆员郭骥也认为,应优化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其中中小学生是服务的“首要对象”,普通群众是“潜在对象”,海内外校友是“新型对象”,外国人士是“极具特色的对象”。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