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闻鹊喜·吴山观涛
词作者:周密
天水碧,
染就一江秋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
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
一杼霞绡红湿。
白鸟明边帆影直,
隔江闻夜笛。
赏析
周密(公元1232年—约1298年或1308年),字公谨,号草窗、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祖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周晋逝世后,因门荫而入仕,曾任两浙运司掾属、丰储仓检查、义乌知县等职,宋亡后隐居不仕。其词以宋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游赏风月之作,后期则多抒发黍离之悲、身世之感。其词清丽典雅,结构严谨,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并称“二窗”。词集有《蘋洲渔笛谱》《草窗词》,并编有《绝妙好词》。
《闻鹊喜》,调名见于《蘋洲渔笛谱》,即《谒金门》,周密因冯延巳同调词末句有“举头闻鹊喜”而改名。《谒金门》为唐代教坊曲,后改制为词调,其声情幽咽缠绵。双调四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四仄韵。
这是一首咏钱塘潮的词。这个题材佳作甚多,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皆为脍炙人口的句子。周密此词也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因此跻身吟咏钱塘潮的名篇。
整首词围绕钱塘江潮来和去的过程来组织结构。上片写钱塘潮将来和正来的情景。起二句“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化用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写潮水未来时,钱塘秋水与海天相接,一望青碧,平静而空阔。后二句“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写潮水正在到来时的场景。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气势惊人,好似大鳌背驮而行的雪山,又像是乍从睡梦中惊起的海底巨龙,还像是呼啸疾驰的海风将海水吹得直立起来一样。词人使用博喻修辞,连用三个比喻,展现潮水刹那奔来、排山倒海的宏大气势,形象地描绘出极其震撼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另一番景象。“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词人的视线向上举起,观看高处和远处的景物。云雾缭绕间见青山几座,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刚从机杼上织成,绚丽无比,因潮水喷涌而带有几分湿意;黄昏时分船儿航行,鸥鹭纷飞,鸟影和帆影相互映衬,美得相得益彰。“明边”,用杜甫《雨四首》其一“白鸟去边明”的诗意,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这三句色彩对比强烈,词人如同高明的画家,以青、红、白三种颜色绘制景物,构成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可谓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这首词描绘了“观涛”的全过程,有声有色,变化多端,由极静到极动,又从极动恢复到极静,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容纳了剧烈动荡的变化过程,却不显得局促和勉强,而有尺幅千里的效果,词人笔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撰稿:江合友
诵读赏析:陈彦旭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