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这儿过去有个习惯,每家的墙上都打个小凹坑,里面塑个泥人,既不是大肚弥勒,也不是南海观音;是一个老头子,又不是老寿星,是啥人呢?据说是华佗,这个坑也叫“华祖龛”。

我小的时候各家还都有呢?咋传下来的,可有个故事。

据说古时候汜水岸边有家渔户,姓张,全家三口人,老俩口带着个混小子,靠打渔过活,虽然日月过得穷,可全家人身子骨硬梆。特别是这个混小子,长得五大三粗,一身蟒腱子肉,是个一锤夯不倒的铁汉子,他风里来,雨里去,把舵、划桨、撒网、扑鱼,样样活都马利。老俩口看着孩子,心里总是甜滋滋地,真像得了一颗珍珠。谁知天不如人愿,孩子却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终

日胸闷,肚子疼,脸色发红,慢慢地连饭也吃不下了,后来竟卧床不起。老俩口可被吓坏啦,东家请先生,西家找土方,就是治不好。老婆子急得抓耳挠腮,到处磕头许愿;老头子只是皱着眉头,吧嗒着烟袋叹息“天哪,看来俺张家要绝根,无指望喽!”

一天,忽然从汜水上头来了个游方医生,身上背着青囊,手里摇着虎刺,鹤发童颜,银须飘洒,他给孩子摸摸脉,随手抓了点药,叫熬一大碗喝了,不到一顿饭工夫,病人的肚子里咕噜噜作响,吐出了不少虫子和腥物,也就不喊疼了。老两口真比三伏天吃凉西瓜心里还痛快,老头子想给先生点谢礼,忙着去借债。那先生生气地说:“我要是图钱,何用到您这乡旮旯里来呢!”说完起身就走,连顿饭也没吃,连个名姓也没留。

孩子的病一好,老张家的日子就好过了,由于没谢先生,心里总结着小疙瘩。咋办呢?他们摇着小船、边打鱼、边寻找,谁知跑遍了汜水,也没见到那先生的影子。

一次,到汜水岸边的一个小镇子正赶上三月三逢庙会,老汉留老伴看船,带儿子上岸,想到镇上再打听一下那先生的下落。由于庙会人拥挤,天闷热,老汉找个树下的茶棚,喝杯茶儿,儿子却溜达去了。老汉问卖茶的人说:“你知道那个不留名的医生吗?”卖茶人笑说:“你老糊涂了,不知名的人怎么好找啊!”老汉自己也随着傻笑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儿子急匆匆地跑来了,喊道:“爹,给我治病的那个不留名的医生被我找到哩!”

“在哪里?”

“在那边。”

老汉一听这话,那股高兴劲儿还用说:他拉着孩子就往人堆里挤,帽子被挤丢了,鞋子被踩掉了,都顾不得拾。可是挤来挤去,仍没见那先生的影子,他怪儿子说:“混小子,难道你的眼真混了,怎没见那先生呢?”

孩子往小摊上一指说:“那不是吗?”

老汉顺着孩子的手指一瞧,果然不错,摊子的木板上站着一个先生,身背青囊,手摇虎刺,鹤发童颜,银发飘洒,可那却是个泥塑的人儿!

老汉很懊丧,问捏泥人的说:

“他叫什么?”

“神医华佗”。

“你知道他住哪里吗,我要谢谢他救活了我的儿子。”

卖泥人的瞅了老汉一眼,悲痛地说:“他已被曹操杀了,不少人都想他,所以我才塑成泥人儿在乡里卖。”

“啊!……”

老汉抱起泥塑的华佗,痛哭了一场,还买了一尊放在家中墙上的凹坑里,怕被当时的官家搜了去。

不少人家想念华佗,也都照样办了,于是“华佗龛”就这样兴起来了。

讲述人:亳县小学教师明宗尧六十多岁

高子亮1974年冬录82年7月整理于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