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出生于一农户家庭,虽是“农户”但却不是“贫农”,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毛主席父亲的精打细算。其父亲的发家,源于他的从军经历。在20岁的时候,毛顺生和很多当时的中国农民一样,非常贫困。他与其夫人生的第一个儿子夭折了。1893年和1896年,毛顺生相继生下了毛泽东,毛泽民两个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故居

生下两个儿子的毛顺生非常高兴,但是在高兴之余毛顺生也倍感压力,人口多了,粮食不够了。所以他下定决心,决定去外地打拼,于是参加了湘军。在军队的生活枯燥,但能赚点军饷补贴家用,在军队所接触到的各色人物也帮助毛顺生增长了见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顺生

就这样,几年下来,毛顺生没混个一官半职,后来就退伍回家,抚养他的两个儿子。毛顺生在家乡觉得家乡什么都缺,于是他决心从商,刚开始是帮别人加工大米,到了后来开始涉足贩卖猪,牛等生意。

就这样,凭着精打细算和诚实守信,毛顺生的生意开始越做越大,他在“长庆和”米店入了股,又大量雇佣当地的长工,短工。一时间,毛顺生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大户”。

后来,为了更好地做生意,毛顺生开始张罗起自己的“毛义顺堂”股票,由于毛顺生讲信用,又在当地有名气,所以很多百姓在结算时别人家的股票不要,若是“义顺堂”的股票就行。用“义顺堂”,到别的地方不带一分钱就可以赶走10头猪,借就是了。若到收成不好的年份,用义顺堂买粮食买种子,也非常方便。

在小小的韶山冲,“义顺堂”方便了百姓的生活,又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之相匹配的,是毛家的经济实力。可以说此时的毛顺生,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户”。

家境的殷实给了毛泽东和毛泽民很好的生活条件,所以毛泽东的求学生涯与其父亲的资助分不开,但令毛顺生头疼的是似乎毛泽东对于继承他这份家业毫无兴趣,反而成天搞“运动”,这让毛顺生非常头疼。还好毛泽民安分守己,在家中帮父亲打理家业。毛泽民遗传了父亲精打细算的特质,他的经商能力比父亲更为出色,毛家虽然没有毛泽东的帮忙,但是也顺风顺水。

然而就在毛家在致富之路上越走越高时,天灾接踵而至。1916年房子遭遇火灾,1917年兵败被抢劫,1919年妻子病故。。。接踵而至的坏消息让毛顺生精疲力竭,长期的劳作也使得他身体状况愈发堪忧。1920年,毛顺生刚刚年过半百就过早去世。家里的生意全部落在了毛泽民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和弟弟,母亲的合照

1921年,毛泽东回乡看望亲人,与毛泽民坐在火炉边时他劝毛泽民舍家为国,要为国家出力。他说:“家里的房子可以给家人住,家里的田地也可以给别人种,我们欠别人的钱一次还清,别人欠我们的就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

按照哥哥的吩咐,毛泽民向持有“毛义顺堂”的人发出通知,限期来兑现股票。从此“毛义顺堂”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可以说,毛顺生的股票是中国农村最早运用资本主义规律发展经济的一次典型案例,股票虽影响有限,但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股票全部清退之后,家中还有一些产业毛泽民也在努力维持。当然所得收入的大部分支出,都用在了帮助毛泽东干革命的这件事上。比如毛泽东考察韶山的农民运动,还有秋收起义,毛泽东数次从毛泽民在韶山的产业中提取部分作为活动经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收起义

后来毛泽东将弟弟毛泽民从韶山冲带出,让他运用自己的经商本领帮助党的革命运动事业。1922年,毛泽民组建了第一个工人消费合作社,由于起初资金严重不足,毛泽民利用“发行股票”的办法,解决了资金问题。迈出了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的第一步,毛泽民正是这个伟大实践的践行者。

1932年,在中央苏区,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成立,而毛泽民正是第一任行长。毛泽民再次熟练地使用“发行股票”的技巧,从经济上保证了苏区银行及发行纸币的信誉,从而为解放事业立下了大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

就这样,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毛家从小家一步步从小家融入了中国这个大家中,毛泽东真正诠释了什么叫“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