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
朱棣才不操那门子心,因为他心里只有打仗。这辈子只爱好打仗,治国的事情,全都交给了大儿子朱高炽。
当年朱元璋把后事安排的妥妥的,结果呢?老朱所立的朱允炆,还不是被朱棣给拱了?所以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朱棣才不去操那门子心呢!
永乐二十二年,鞑靼入侵山西大同,65岁的朱棣亲自带着大军追击,一路杀到了答兰纳木儿河,结果把对手给追丢了。
无奈之下朱棣只好班师回朝,结果在路上就去世了。所以说朱棣压根没时间,也没怎么考虑过怎么安排传位的事情,甚至连一道圣旨都没有。
一、立太子,是朱棣唯一的安排。
要说朱棣完全没安排,倒也不是,不过只是安排的时间有点儿早。早在永乐二年,也就是朱棣45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
太子不就是皇位的接班人嘛!从此以后朱棣觉得高枕无忧了,他没事儿就骑着马带着人到关外扫荡,打得对方嗷嗷直叫。至于国内的事情,对不起,朱棣压根不想管,全都交给了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毕竟是个仁义的好孩子啊,他压根就没想过提前登基的事儿,兢兢业业做了20年的监国太子。
这期间朱棣曾经多次犹豫是不是要换了太子,毕竟他那个嫡次子朱高煦,是个妥妥的高富帅。长得好看也就算了,打仗还是一把好手,曾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搭救过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反观嫡长子朱高炽,好家伙,本就不怎么高,还重达300多斤。二十来岁的人,自己走路走不动,还得两个人搀着才行。
我想是个人都会想到换太子的事情,可为啥最后朱棣放弃了这一想法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好圣孙”三个字。朱高炽不咋地,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是个高富帅啊!将来皇位传给孙子朱瞻基不还是高富帅继位吗?
从此以后朱棣就没有再考虑过易储的问题,甚至再也没对传位的事情做出过任何安排。兴致勃勃地跑北方打仗去了。
二、朱高炽登基,可谓是惊心动魄。
你以为高富帅朱高煦就能这么罢休了?当年朱高煦立下大功的时候,朱棣曾经亲口对他说:好好努力,你大哥身体不好。
意思很简单嘛!你大哥万一死了,你就是接班人。这是一个做父亲的该说的话吗?从此以后,朱高煦就把自己当成了李世民,整天想着夺取太子之位。
他被封为汉王以后,死活不肯去封地,非要赖在京城等大哥咽气。还特地把天策卫要来给自己做汉王护卫。甚至偷偷招募了3千人马,擅自使用御用的器物,俨然就是要夺嫡造反啊!
这个时候朱棣才反应过来,立马把朱高煦给打发到了山东。你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想都不要想。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后。情况非常危急,因为大军在关外没有了主帅,京城那边又没有立新皇帝,眼看着明朝就要大乱了。
这个时候朱棣身边的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商议了一番,决定秘不发丧。每天依旧给朱棣上膳,大军有条不紊地往京城方向进发。
与此同时他们又秘密地派人回去告诉太子朱高炽实情,这就给了朱高炽足够的反应时间了。而当时朱高煦还被蒙在鼓里,朱高炽便登基称帝了。
好家伙,这可把朱高煦给气坏了,说干就干。朱高煦立马派了一堆心腹潜入京城,打算在京城发动叛乱,那么朱高炽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三、朱高炽的仁慈,髌骨能换取朱高煦的浪子回头。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称帝,已经昭告天下,可汉王朱高煦偏偏不买账,还打算要造反。昔日的兄弟如今即将反目成仇,实在是令人唏嘘。
朱高炽倒是仁慈得很,他立马把朱高煦喊来京城,给他各种赏赐,同时册封朱高煦的嫡子朱瞻坦为世子,其他儿子都封为郡王。
一番笼络以后,你以为朱高煦会心软吗?不好意思,朱高煦夺嫡的心思,从来没有改变过。在他心目中,似乎只有做皇帝这一条路可以走。
洪熙元年,只做了8个月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炽居然莫名其妙就去世了。这下朱高煦可高兴坏了,立马重启了夺嫡工作。
当时太子朱瞻基被朱高炽派遣到了南京视察工作,因为朱高炽打算把都城再迁徙回南京。结果朱瞻基还在南京考察呢,朱高炽就挂了。
这回朱高炽的手下们倒没有秘不发丧,这事儿居然被汉王朱高煦给发现了。朱瞻基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打算继位,可朱高煦也已经动手,打算在半路上设伏宰掉朱瞻基。
好在朱高煦徒有其表,压根就没有这么实力。朱瞻基顺利继位以后,也厚赏了朱高煦。朱高煦所提出的任何要求,朱瞻基都一一照办,算是对这个叔叔仁至义尽了。
结果呢?结果人家朱高煦不仅没觉得你仁慈,反而觉得你软弱。因此1年以后,朱高煦公然起兵造反。朱瞻基等的就是这个时候,一举平定朱高煦叛乱。
总结:朱棣看好的的确是孙子朱瞻基。
如果朱高炽没有生一个好儿子朱瞻基的话,他还真的做不成皇帝。因为他的身体太差了,如果朱棣多活8个月,不就没朱高炽什么事儿了?他不就成了第二个朱标?
朱瞻基的身体不错,而且聪明机智,跟他老爹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多次跟随朱棣出征,深得朱棣喜爱。
这就是朱棣放心把国家交给朱高炽的原因。朱高炽身体不好,但是治国水平很高,监国20多年,兢兢业业,这也是朱棣看在眼里的。
但是朱高炽如果没有一个不错的接班人,那这个皇位朱棣还是舍不得给朱高炽的。毕竟身体不好,对一个皇帝来说,绝对是硬伤。帝国看不到未来,你让朱棣怎么选?
参考资料:《明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