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英特尔和波音曾是美国制造业的骄傲,深受国民尊敬。然而,时过境迁,这两家曾经的行业巨头如今深陷困境。英特尔面临着业绩下滑、裁员减产的窘境,甚至成为收购目标;波音则因接连不断的空难事故、生产延误和劳资纠纷而饱受质疑,公司前景蒙上阴影。五年间,两家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不仅令股东损失惨重,更引发了对美国制造业衰落的担忧。
1999 年底,美国市值最高的 10 家公司中有 4 家是制造商。如今,制造商已不复存在。唯一冉冉升起的新星是特斯拉,排名第 11 位。
昔日称霸美国市值榜的制造业巨头如今已成历史。英特尔和波音等曾经的行业翘楚,因未能适应市场变化,企业文化偏离了工程卓越性,最终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以英特尔为例,其放弃为苹果首代iPhone制造芯片的决定,错失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也错过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
波音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选择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为737系列飞机添加更高效的发动机,而非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然而,这一决策却导致了两起严重的坠机事故。疫情期间,供应链外包和技术人才流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波音公司的质量问题和生产延误。
既然问题根源在于自身,许多人对此采取了听天由命的态度。投资者们纷纷表示:“英特尔市值不过千亿美元,而微软、苹果和英伟达的总市值高达10万亿美元,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没有台湾先进半导体制造,尤其是台积电的代工,这些科技巨头的软件和设备将形同虚设。
台积电正在美国建厂,并获得了《芯片法案》提供的巨额补贴。但要完全摆脱对台湾的依赖,美国科技公司仍需数年的时间。英特尔作为唯一能与台积电抗衡的美国公司,却深陷困境。
虽然SpaceX在太空运输领域已崭露头角,但在地面上的大型商用客机市场,波音仍是不可替代的巨头。一旦波音倒下,这一市场将主要被空客和中国商飞瓜分。后者正通过C919等机型积极挑战波音和空客的统治地位。
分析人士指出,波音不仅是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商,也是全球工程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其倒闭将对美国制造业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导致大量就业岗位流失,并削弱美国在全球航空制造业中的竞争力。此外,波音在研发方面的巨额投入也支撑了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科技领先地位。
然而,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美国政府不得不保留部分飞机和半导体制造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企业的自由发展。
同样,欧洲各国政府为了扶持空客,也提供了大量补贴。中国更是以“大基金”等方式,向半导体和商用飞机等关键领域投入巨资,展现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力争上游的决心。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统计,仅2020年,中国对中国商飞的援助就高达720亿美元。
制造业战略应以打造世界一流产品为核心,而非仅限于创造就业。华盛顿应通过吸引全球顶尖制造商入驻,倒逼本土企业提升竞争力,并培育出服务于整个产业的劳动力和供应链。以《芯片法案》为例,通过鼓励台积电、三星等巨头在美国投资建厂,间接促进了英特尔等本土芯片巨头的发展。
两位总统候选人出于对工会的尊重,反对新日铁收购美国钢铁。然而,新日铁的雄厚财力和技术优势,无疑将为美国钢铁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成为更具竞争力的企业。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汽车以其卓越的品质和高效的生产方式对美国汽车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对日本汽车实施出口限制,并鼓励日本车企在美国本土建立工厂。
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美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促使美国汽车制造商开始反思自身的生产模式。在日本汽车企业的示范下,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公司逐渐引入了精益生产和持续改进等先进的管理理念,推动了美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
作为当时日本汽车业的领军企业,丰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0年,丰田将位于美国的一家工厂出售给了特斯拉,不仅为这家新兴电动汽车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经验,还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马斯克曾公开表示,丰田在汽车工程、制造和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特斯拉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案例表明,制造业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马斯克愿意在工厂车间过夜,优先考虑产品开发,这种专注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所有企业家学习。波音公司最近通过发行新股来缓解财务压力,也表明投资者对于一家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非常关注。
除了企业家和投资者,劳工在企业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波音公司工会与企业达成的新的劳资协议,显示出劳资双方在共同应对挑战方面的积极态度。然而,劳资双方都应该意识到,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是实现员工福利和社会稳定的前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