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昨天落下帷幕,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促进跨境支付便利"和"数字金融赋能养老金融发展"四大研究方向,共有来自全国各地逾百所高校的250支队伍同台竞技。
大赛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承办,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指导,旨在通过剖析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机构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背后逻辑,引导青年学子关注数字金融发展,为全国高校青年学子提供一流的金融科技创新展示平台与载体,培养新时代跨学科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最终,来自香港大学和同济大学的"‘赵钱孙李’——数字金融助力财富管理,守护养老未来"荣获一等奖。来自长沙理工大学的"智驭数据测风云,人保气象绘新章——以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为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数字‘薪福’,通向未来:招商银行代发业务数字化转型研究"、来自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轩辕智慧:度小满金融大模型的探索与实践"荣获二等奖。
记者注意到,获得一等奖的团队聚焦的是数字金融在养老金融领域发挥的作用。报告不仅仔细解剖"赵钱孙李"平台这一由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驱动的养老金融服务平台,分析其在配置养老金和提供规划支持服务方面的作用,也对银发金融市场的广阔机遇及技术融合带来的创新发展空间作了展望。
眼下,上海正加快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已在产业生态集聚、重大试点实施、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9月印发的《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人才高地。如何更好助力挖掘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和有潜力的金融科技项目,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此次大赛无疑展开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活动现场,高金副院长李峰发布并解读了最新报告《全周期金融科技人才认证培育体系标准白皮书2024》,本白皮书是《全周期金融科技人才认证培育体系标准1.0》基础上形成的金融科技人才市场分析专项报告。白皮书课题组梳理了国内外金融科技学位与非学位项目的特色与主要课程,并基于1052份招聘方问卷和1046份求职方问卷的调研结果,从各方聚焦点开展多维度分析国内金融科技人才供需情况的主要特点。
从金融科技行业细分看,"专精特新"技能缺口尤大。这些前沿技术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大模型。而大模型尤其是金融垂类大模型,从开发岗到算法岗,30%受访企业均提出这样的人才"技能"需求。这些领域相对更为专业且复杂,人才培养难度和周期也更长。
李峰透露,高金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构建更为完善的全周期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设计高金金融硕士金融科技项目、MBA金融科技项目、CGFT认证和企业定制培训共四个领域的金融科技培养项目,设计包括入门概论、金融基础、数量基础、法规伦理、战略思维、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实践应用和前沿专题共九个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致力于为全社会输出多层次多维度的金融科技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首任理事长屠光绍则表达了四点期待:一是希望大赛效用持续扩大,总结和复盘数字金融案例大赛,为下一步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样本和经验;二是希望通过大赛总结教育体系特别是高校如何更好地适应金融高质量发展,在完善专业设置、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和师资队伍等人才培养方面下更多的力气;三是期待有关各方为数字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生态,除了政府和高校,还需要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的大力支持;四是期待数字金融人才不断涌现、成倍成长,作为数字金融发展的第一资源,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作者:唐玮婕
文:唐玮婕 图: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商慧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