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加以及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发病/诊断率呈上升趋势。

✦ +

编者按

随着免疫低下人群的日益增加和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发病/诊断率呈上升趋势。然而,以往IFD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实体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艾滋病等免疫低下人群,对于非血液、非艾滋病诊疗专科的患者,仍需要更多个性化的诊疗标准。近期,由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病学会危重症患者感染研究组(ESGCIP)、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真菌感染研究组(EFISG)、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ESICM)、欧洲医学真菌学联合会(ECMM)等组成的重症监护室成人患者侵袭性真菌疾病(FUNDICU)协作组,发布了针对重症医学科(ICU)成人患者的IFD共识定义[1]。《感染医线》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杨帆教授解读如下。

 时移物换丨聚焦2024 FUNDICU共识,全新视野关注ICU侵袭性真菌病(IFD)高危人群识别和临床诊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时移物换丨聚焦2024 FUNDICU共识,全新视野关注ICU侵袭性真菌病(IFD)高危人群识别和临床诊治

01

全球IFD疾病负担沉重,识别高危人群是早诊、早治的关键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今年发表于《柳叶刀-感染病》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每年有超过655万人受到IFD的威胁,导致超过375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约255万例)可直接归因于IFD[2]。这些宏观数据显示IFD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估计的侵袭性真菌病和慢性肺曲霉病年发病与年死亡人数

IFD的主要高危人群,除了以往定义的实体器官移植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艾滋病患者等免疫缺陷人群以外,临床中还有其他高危人群,包括ICU中由侵袭性操作导致的真菌感染,如导管相关的念珠菌血流感染等;还有呼吸科医生经常遇到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肺癌患者的继发感染;此外,近年来文献报道肺毛霉病、鼻眶脑毛霉病等既往较为罕见的真菌感染有所增加,主要发生于糖尿病、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继发曲霉、毛霉感染[3]。

IFD发病率上升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是免疫低下人群的数量增加,除了移植受者、艾滋病患者等免疫抑制人群以外,新冠或流感病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在客观上也造成一些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受损。

第二是医生对IFD的认知及其诊断技术的提升。较早以前,即使在三甲医院,其病原学鉴定报告除了念珠菌等少数常见菌种以外,大多直接报告“未能鉴定真菌”。随着医院微生物室“软件”和“硬件”的提升,病原学诊断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真菌鉴定变得更加精准。例如,过去毛霉在临床上很少被鉴定,如今可在肺泡灌洗液标本中鉴定出毛霉,并结合流行病学证据和临床表现,从而可以准确地诊断毛霉感染,这是IFD临床诊疗非常大的进步。

此外,近年来抗真菌治疗药物的选择有所增加,包括唑类、棘白菌素类以及两性霉素B,尤其是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上市。治疗手段的丰富,使得临床医生的治疗信心增加,从而更加积极地关注真菌感染的诊断。相反,过去缺乏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医生也就不会穷尽办法去发现和诊断真菌感染。

对于ICU患者而言,侵袭性念珠菌病(IC)最常见于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尤其是需要导管置入、长期静脉或肠内营养的患者,或者存在胃肠道功能异常的患者。由于肠道通透性增加、菌群失调等因素导致定植的念珠菌转为侵袭性感染。学术界也提出了口咽/直肠拭子、胃液/尿液/痰等不同标本的念珠菌定植指数(Colonization Index,CI),用于判断IC高危人群[4]。对于ICU患者的侵袭性曲霉病(IA),则需要注意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的继发感染,无论是新冠还是流感,甚至在2003年的SARS患者中,都有部分重症患者继发曲霉感染,此类患者的病情较重、预后较差,需引起临床重视。

02

ICU中IFD不断增多,新视野关注FUNDICU共识值得期待

此次FUNDICU针对IFD进行了更新,主要立足于促使未来的临床研究能够有更加科学的执行标准。新版FUNDICU共识的背景中指出,目前的临床实践仍是参照2019年颁布的诊断标准,而该标准主要基于血液病患者、移植受者这类传统定义的高危人群。对于非血液科、非移植科的IFD诊断,也需要有适合的标准来执行。FUNDICU发布了针对ICU非粒缺患者的IFD诊断新标准,将有助于临床研究能够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得到的结论也将更加可靠。相信随着该诊断定义在临床研究中发展成熟,未来也会成为临床诊断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UNDICU共识对IFD的诊断(上下滑动查看)

以临床常用的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试验)为例,其循证医学证据主要来自血液科、移植科患者,以及艾滋病患者,在没这些疾病背景的患者中,应用传统的IFD诊断标准是否可靠,答案不得而知。然而,在非血液科和非移植科的临床研究或实践中,仍需要应用GM试验来辅助诊断IFD,尽管确实存在循证医学证据的空白或者矛盾。这次FUNDICU针对ICU患者的IFD诊断标准更新,对许多诊断标准有更加具体化的阐述和细分,这也有利于未来进一步验证不同诊断方法的可靠性。

在FUNDICU的新IFD诊断标准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例如,IC的诊断特别强调了静脉导管植入和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这里的外科手术主要指腹部手术,因为这类手术对肠道菌群和肠道通透性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威胁。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临床证据,比如当怀疑念珠菌血流感染时,需邀请眼科医生检查眼底。另外,关于念珠菌的一些异常影像学证据,过去并不像曲霉那样有明确的定论,但现在也逐渐被提出来了。在IA诊断方面,FUNDICU共识的内容对于非血液科医生而言感触较深,因为近年来无论是新冠还是流感等病毒感染,还是有肺结构病变,如COPD和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以及糖尿病、肝硬化的患者,其IA的发生风险均有所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UNDICU共识IC临床诊断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UNDICU共识IA临床诊断路径

03

继往开来,中国抗真菌治疗领域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抗真菌药物主要由分为四大类,尽管已有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且个别已上市,但主流的抗真菌药物仍集中于以下四类:

1

多烯类

作为最古老的抗真菌药物之一,两性霉素B在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上表现卓越,时常被形容为抗真菌药物的“天花板”。然而,其耐受性和组织浓度曾是临床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各类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其他脂质制剂的出现显著改善了这些问题,特别是组织穿透性。从开始耐受性改善不够好到耐受性较好的真正意义的脂质体的上市,在组织穿透性方面得到了大大改善。因此,在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两性霉素B脂质体已成为首选方案。此外,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毛霉、镰刀菌等难治性真菌及真菌生物膜也有良好效果[5-6]。

2

嘧啶类

通常作为辅助药物,与两性霉素B等联合使用,在治疗念珠菌感染和隐球菌脑膜炎中表现优异。其在尿道中的高浓度也使其在念珠菌感染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

3

三唑类

氟康唑对白念珠菌和部分非白念珠菌有效,耐受性好,对隐球菌也有作用。但对曲霉、毛霉等无效,且面临非白念珠菌耐药上升的挑战。然而,通过增加剂量,氟康唑在治疗某些隐球菌感染中仍有价值。伊曲康唑是首个对曲霉有效的唑类药物,但组织浓度低、不良反应多、生物利用度低,临床应用逐渐减少,主要用于浅表真菌感染。伏立康唑对曲霉有强效,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但对毛霉无效,且药物相互作用多。近年来,艾沙康唑和泊沙康唑等新药上市,对毛霉有效且生物利用度较高、药物相互作用较少,临床应用逐渐增加。

4

棘白菌素类

主要包括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对念珠菌(包括非白念珠菌)作用显著,但近年来报道其耐药性有所上升。

综上所述,面对念珠菌、曲霉等真菌的耐药挑战,我们既期待新药的出现,也需依赖现有的抗真菌药物,尤其是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这类传统抗真菌药物在众多真菌菌种的经验性治疗、目标治疗、挽救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特别是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毛霉、镰刀菌等感染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帆 教授

  •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医院感染管理科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院感科主任,抗生素研究所临床应用室主任

  • 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委员兼秘书长

  •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分会候任主委

  • 上海市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市医师协会临床合理用药分会副会长

  • 上海市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专委会办公室主任

  • 培元、培英、培微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1

获取更多肝炎、艾滋病、抗真菌、肿瘤领域最新文献、指南与前沿资讯,与AI医学助手“晓智”互动
欢迎关注“吉智医”

文章参考文献:

[1]Bassetti M, Giacobbe DR, Agvald-Ohman C, et al.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in Adult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FUNDICU): 2024 consensus definitions from ESGCIP, EFISG, ESICM, ECMM, MSGERC, ISAC, and ISHAM. Intensive Care Med.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1, 2024. doi:10.1007/s00134-024-07341-7

[2]Ikuta KS, Meštrović T, Naghavi M. Glob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evere fungal disease. Lancet Infect Dis. 2024;24(5):e268. doi:10.1016/S1473-3099(24)00102-6

[3]Choksi T, Agrawal A, Date P, et al. Cumulative mortality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utcomes of mucormycosis after COVID-19 at a multispecialty tertiary care center in India. JAMA Ophthalmol. 2022;140(1):66–72. https://doi.org/10.1001/jamaophthalmol.2021.5201.

[4]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12(1):35-50.

[5]Zuo XS, Liu Y, Cai X, Zhan L, Hu K. Association of different Candida species with catheter-related candidemia, and the potential antifungal treatments against their adhesion properties and biofilm-forming capabilities. J Clin Lab Anal. 2021;35(4):e23738. doi:10.1002/jcla.23738

[6]Pappas PG, Lionakis MS, Arendrup MC, Ostrosky-Zeichner L, Kullberg BJ. Invasive candidiasis. Nat Rev Dis Primers. 2018;4:18026. Published 2018 May 11. doi:10.1038/nrdp.2018.26

视频参考文献:

[1]Ikuta KS, Meštrović T, Naghavi M. Glob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evere fungal disease. Lancet Infect Dis. 2024;24(5):e268. doi:10.1016/S1473-3099(24)00102-6

[2]Fernández-García R, de Pablo E, Ballesteros MP, Serrano DR. Unmet clinical needs in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fungal infections: The role of amphotericin B and drug targeting. Int J Pharm. 2017;525(1):139-148. doi:10.1016/j.ijpharm.2017.04.013

[3]Kuhn DM, George T, Chandra J, Mukherjee PK, Ghannoum MA.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of Candida biofilms: unique efficacy of amphotericin B lipid formulations and echinocandin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2;46(6):1773-1780. doi:10.1128/AAC.46.6.1773-1780.2002

[4]Adler-Moore J, Lewis RE, Brüggemann RJM, Rijnders BJA, Groll AH, Walsh TJ. Preclinical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of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Clin Infect Dis. 2019;68(Suppl 4):S244-S259. doi:10.1093/cid/ciz064

[5]Marcos-Zambrano LJ, Gómez-Perosanz M, Escribano P, Zaragoza O, Bouza E, Guinea J. Biofilm Production and Antibiofilm Activity of Echinocandins and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in Echinocandin-Resistant Yeast Specie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6;60(6):3579-3586. Published 2016 May 23. doi:10.1128/AAC.03065-15

[6]Brüggemann RJ, Verheggen R, Boerrigter E, et al. Management of drug-drug interactions of targeted therapies for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nd triazole antifungal drugs. Lancet Haematol. 2022;9(1):e58-e72. doi:10.1016/S2352-3026(21)00232-5

[7]Joisten et al. ECCMID Global 2023. #O0215.

[8]伊布替尼治疗 B 细胞恶性肿瘤中国专家共识 (2019 年版 ). 白血病·淋巴瘤 . 2019;28(8): 449–456.

[9]Azanza et al.Recommendations on the use of azole antifungals in hematology-oncology patients. Rev Esp Quimioter. 2023; 36(3): 236–258.

[10]Lempers VJ, Brüggemann RJ. Antifungal therapy: drug-drug interactions at your fingertips.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6;71(2):285-289. doi:10.1093/jac/dkv350

Niazi-Ali et al.Drug-drug interaction database for safe prescribing of systemic antifungal agents.Ther Adv Infectious Dis. 2021;8:1–9.

[11]Liu et al.Invasive candidiasi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hina: in vitro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in the China-SCAN study.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4;69:162–167.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