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天又在谈“IPO常态化”的事情,虽然不是官方表态,而是某次座谈会上代表的建议。

但是既然是官媒专题报道,那按照以往惯例,这肯定也代表一种风向。

去年下半年以来,IPO其实处于“半停滞”的状态,新发股票的数量跟前两年完全没法比。这让整个创投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都感到非常难受。

很多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券商的投行部门都在大幅地裁员降薪。以前很光鲜体面的职业,现在反而变得灰头土脸。

所以,如果接下来IPO又恢复常态,那大家肯定会觉得是“久旱逢甘霖”。

那么这个“恢复常态”,到底能“常态”到什么程度呢?

或者简单点说,以后一年还能新发多少只新股呢?

IPO“四年大放水”后开始的规模控制: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与美股相当

这个事情似乎很难判断,但是还是有迹可循。

核心一点是对全市场股票数量的控制问题。

A股发展了30多年,目前上市公司数量是5000多家;而美股发展200年了,上市公司数量也只有5000多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体量和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虽然都远不及美国,但是上市公司的数量却是相当的。这至少说明,我们目前的上市公司数量,其实并不算少。

这跟2020年以来,IPO的“大放水”很有关系。

2020-2023年,A股总共发行了将近1800只新股,让整个市场的股票数量大幅扩容。

这样一窝蜂地放开IPO,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质量难以完全保证;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透支了上市公司的数量规模。

所以从去年年中开始,监管层是显著收紧了IPO,今年的IPO数量预计只有100家左右。

“常态化”后可能的IPO数量:每年新发在100-200家

那么如果实现“常态化”,IPO数量是否会重新恢复到前些年每年四五百家的规模呢?

从目前上市公司的数量规模以及管理层的管控逻辑来讲,可能性不大。

当然,有人说可以“有退有进”:加快退市,来为IPO腾出空间。

理论上可以,但实际很难。

比如今年年初释放了很多严格退市的信息,但市场反应非常剧烈,所以退市的事情也只能谨小慎微。

综合下来看,未来在控制上市公司数量、严把质量关等逻辑下,每年常态化新增100-200家IPO的概率比较大。

这样既有常态化IPO的稳定预期,又可以控制上市公司的数量与质量,对监管层来讲可能是一个比较平衡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