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番薯图片

说起地瓜人们并不陌生,食用的方法多种多样,烧、烤、蒸、煮都行。 地瓜的名字很多,诸如:甘薯、红薯、山芋、红苕、番薯等等,其中番薯一名就泄露了一点身世。地瓜的原产地不在我们中国,原产于中南美洲,十五世纪末传入欧洲和东南亚。

那么是谁引种到中国的呢?

一说是广东虎门北栅人陈益在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引进;一说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陈振龙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引进。不论何种说法正确,可以肯定的是番薯是明朝万历年间引进的。

当时引进后,主要在南方个别地区种植。但全国,尤其是北方的大面积推广,则完全是乾隆爷的功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皇帝

康熙皇帝四十六年在谈到其巡幸过的北方各省情形时说:“内地之田”(按:此指北方地区),丰年亩收“一二石”。据此推算,专家估计,北方粮食产量换算为市亩市斤,约为亩产142-173斤,中值在157斤左右。

《清实录》记载,十七世纪是我国自然灾害的频发期,学术界称之为“明清宇宙期” ,除了气温低,旱灾最为严重。清朝乾隆年间的山东、河南人多地少,加上十年九灾,人民的吃饭成了大问题。到处“饿盈路,死亡枕籍”,农民纷纷外出逃荒、要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灾民图片

公元1785年,乾隆皇帝对军机大臣说:“河南近年屡经大旱,庄稼缺水,颗粒无收,灾民遍地,饿殍遍野,这是朕的罪过,也是你们军机大臣的罪过。我听说福建那边盛产一种名叫番薯的东西,这种东西既能充饥,又能耐旱,不知道能不能在河南推广一下。如果推广成功,或许能成为河南老百姓的救命粮,缓解那里的灾情。我已经下旨给福建巡抚,让他培植一批番薯秧苗,派人从水路紧急运到河南,交给河南巡抚下发民间……”(参见《乾隆实录》卷12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诏书

由此以后,番薯在京畿地区和河南、山东等地,大规模地推广开来,成为北方广大地区下层老百姓的主要食物之一。

甘薯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在较好的栽培条件下,能够大面 积获得折粮(5:1)亩产 500 公斤以上的高产。由于甘薯适应性强,抗旱、耐 瘠、抗风、抗雹,可以在水稻、小麦不能种植的山地耕种,从而把原来大片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可耕种的土地,使得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扩大了四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番薯田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据学术界的有关研究,人口较多时约在6000万人以内,只有明朝永乐年间在册的人口达到6700万口,有的研究者据此认为明代实际人口已超过1亿。经明末大规模战乱,人口锐减,清入关时全国人口总数最多不超过1亿。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国家呈现出天下太平景象,人口缓慢增长,到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在册人口总数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1亿大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五十五年(1790年)又相继突破2亿和3亿,国内人口进入一个爆炸式增长时期。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年,人口总数突破4亿大关。从不足1亿到4亿多,时间不足200年。到咸丰元年(1851年),人口达四4亿3千1百多万,这是清代人口的最高点(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51-252页)。

粮食作物的增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为“康乾盛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