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录近代曲艺文献300余种

涵盖弹词、鼓词、金钱板、牌子曲等艺术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黄涛 定价:46800元

ISBN:978-7-5439-9222-1

出版时间:2024-09

规格:精装,正度16开

学科分类:艺术、戏曲、俗文学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编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涛,《民间文化论坛》期刊主编,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导,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委会副主任,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胡明扬教授。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敬文教授。1987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20年,2008年作为民俗学学科带头人引进到温州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著作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伯温传说》、《中秋》、《中国历代祭礼》等十余种,主编《近代中国民俗资料汇编(全70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浙江卷》,发表论文140余篇。曾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独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获评“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文化安全视野下传统节日的变迁、传承与保护研究”(08DG40)等课题10余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容介绍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清末、民国时期是曲艺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抗战时期说唱艺术更是在宣传抗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汇集了这一时期的曲艺文献300余种,以唱本为主,包括弹词鼓词、牌子曲、金钱板、快板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对抗战时期的各种说唱宣传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總目録

第一册

北平俗曲 略李家瑞編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説書小史 陳汝衡著 中華書局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二〇七

鼓子曲存(第一集) 張長弓編 聽香室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三三三

第二册

鼓子曲言 張長弓編著 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一

湖南唱本提要 姚逸之編述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一八七

雜技 張可、史輪、醒知合著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三三九

第三册

新大戲考 新大戲考出版社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鉛印本一

第四册

蓓開唱詞 蓓開唱片公司編輯 蓓開唱片公司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彈詞小説評考 阿英著 中華書局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二三一

第五册

彈詞考證 趙景深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一

彈詞選 趙景深選註 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一〇三

彈詞片錦朱 西奄編 中華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二九三

法國女英雄彈詞 小説林社編譯 小説林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鉛印本三二五

瀟湘影彈詞 天虚我生著,顧影憐評點 中華圖書館民國五年(一九一六)鉛印本三七七

第六册

二十五史彈詞輯注(附印歷代皇帝真像)〔明〕楊升庵著,〔清〕孫畏侯輯註,楊達奇增訂 碧梧山莊民國七年(一九一八)石印本一

春一

秋九七

冬一五七

哀梨記彈詞 程瞻廬編纂,王藴章校訂 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年(一九一九)鉛印本二二一

明月珠彈詞 程瞻廬編纂,王藴章校訂 商務印書館民國九年(一九二〇)鉛印本三一五

同心梔彈詞 程文棪編纂,王藴章校訂 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鉛印本四〇七

第七册

玉鏡台彈詞 映清著 有威書室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鉛印本一

孝女蔡蕙彈詞 程瞻廬編纂,王藴章校訂 商務印書館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鉛印本二一三

時事彈詞風流罪人(第一册) 姜映清著,王鈍根校閲 大陸圖書公司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鉛印本二八一

時事彈詞風流罪人(第二册) 姜映清著,王鈍根校閲 大陸圖書公司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鉛印本四二九

第八册

時事彈詞風流罪人(第三册) 姜映清著,王鈍根校閲 大陸圖書公司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鉛印本一

時事彈詞風流罪人(第四册) 姜映清著,王鈍根校閲 大陸圖書公司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鉛印本一三九

屋卡珊和尼各萊特(法國古彈詞) 戴望舒譯 光華書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三〇五

血淚碑、羅霄女俠(彈詞合刊) 胡寄塵著 廣益書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四〇三

第九册

自由花彈詞 天虚我生著 家庭工業社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彈詞開篇(第一卷) 陳子禎編輯,黄海潮校對 國華電台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二〇九

彈詞開篇(第二卷) 陳子禎編輯,黄海潮校對 國華電台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三六三

第十册

説書名家彈詞開篇選粹(第一集) 吟廬主人編輯 東方飯店無綫電台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彈詞開篇雅韻集(第一期) 顧韻笙主編,汪青廉校對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八五

庚子國變彈詞 李伯元著,阿英編校 良友圖書公司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八九

第十一册

孤鴻影彈詞(上卷) 李東埜著 新民印書館民國二十四(一九三五)鉛印本一

孤鴻影彈詞(下卷) 李東埜著 新民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二二一

第十二册

滿江紅彈詞 緑芳紅蕤樓主編輯 新聲社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

第十三册

倪高風開篇集 倪高風著,戚飯牛校訂 蓮花出版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

第十四册

紅杏出牆彈詞 郁霆武著,錢雲瞻校閲 曼麗書局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

精忠傳彈詞(卷上) 周穎芳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三五

第十五册

精忠傳彈詞(卷下) 周穎芳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

映清女士彈詞開篇 姜映清著,陳佐彤校對 家庭出版社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三九一

第十六册

天聲集(第二集 )王夢漁編輯,華嘏、吴克荷校對 蘇州廣播電台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

走私(國難彈詞) 老童生著 生活書店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一三七

啼笑因緣彈詞續集(上册) 陸澹盦著,倪高風校訂 蓮花出版館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二〇七

第十七册

啼笑因緣彈詞續集(下册) 陸澹盦著,倪高風校訂 蓮花出版館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

廿一史彈詞註(第一册) 楊慎編著,張三異增定,張仲璜註 中華書局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二八一

第十八册

廿一史彈詞註(第二册) 楊慎編著,張三異增定,張仲璜註 中華書局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一

廿一史彈詞註(第三册) 楊慎編著,張三異增定,張仲璜註 中華書局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一九五

第十九册

廿一史彈詞註(第四册) 楊慎編著,張三異增定,張仲璜註 中華書局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一

蓬萊烈婦彈詞 陳範我著,陳子楨校訂,嚴雪亭彈唱 元昌廣告公司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二二五

安邦定國志彈詞第一集 緑芳紅蕤樓主著,朱耀祥、趙稼秋彈唱 新聲出版社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四三七

第二十册

倪高風對唱開篇 集倪高風著, 陸澹庵校訂 蓮花出版館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一

抗戰建國綱領淺 釋陳逸園著 生活書店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二九三

霞人集(彈詞開篇 創刊號)侯九霞編輯,朱瘦竹校訂 霞人研究社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三七九

霞人集(彈詞開篇 第二期) 侯九霞編輯,朱瘦竹校訂 霞人研究社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四〇七

霞人集(彈詞開篇 第三期) 侯九霞編輯 霞人研究社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鉛印本四五七

第二十一册

書迷集(各調各派 彈詞開篇) 邢瑞庭主編,知音聯志彈詞研究社校對 書迷社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鉛印本一

長生殿(彈詞) 洪昇撰 北京國劇學會昆曲研究會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石印本一四五

香雪留痕集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鉛印本一七五

第二十二册

大同開篇彙集 張秋颿編訂 大同業餘彈詞研究社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鉛印本一

彈詞新開篇 鄒雅明編選,陋屋山人校閲 大明書局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鉛印本三一七

第二十三册

來生福彈詞 橘中逸叟著 民國間鉛印本一

第二十四册

娛萱草彈詞 商務印書館民國間鉛印本一

鳳雙飛全傳(長篇唱詞説部 卷一) 程惠英著 廣益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二二七

第二十五册

鳳雙飛全傳(長篇唱詞説部 卷二) 程惠英著 廣益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一

鳳雙飛全傳(長篇唱詞説部 卷三) 程惠英著 廣益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三五一

第二十六册

鳳雙飛全傳(長篇唱詞説部 卷四) 程惠英著 廣益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一

鳳雙飛全傳(長篇唱詞説部 卷五) 程惠英著 廣益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三四九

第二十七册

鳳雙飛全傳(長篇唱詞説部 卷六) 程惠英著 廣益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一

陳瑞麟開篇集(光裕社彈詞名家) 民國間鉛印本四〇七

第二十八册

繡像筆生花(上册) 邱心如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間鉛印本一

第二十九册

繡像筆生花(下册) 邱心如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間鉛印本一

第三十册

真正古本刁劉氏 大中華書局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鉛印本一

紅金彈詞開篇集 民國間鉛印本三四九

第三十一册

播音潮(彈詞開篇集第三) 劉心塏編輯,趙天卿、秦維麟校對 無綫電廣告社民國間鉛印本一

播音潮(彈詞開篇集第四) 秦維麟編輯,邢瑞亭、秦本鈞校對 國華電臺民國間鉛印本一三三

大鼓研究 趙景深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二四九

大鼓書詞彙編(初集) 楊慶五輯述,姚民哀眉批,周劍雲校正 新民圖書館民國九年(一九二〇)鉛印本三三五

第三十二册

文明大鼓書詞(第二册) 武垣堯封編輯 中華印刷局民國九年(一九二〇)鉛印本一

文明大鼓書詞(第三册) 武垣堯封編輯,方茀庭、吴榮唐校正 中華印刷局民國九年(一九二〇)鉛印本六五

文明大鼓書詞(第四册) 武垣堯封編輯,一万暗揢校訂 中華印刷局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一二五

文明大鼓書詞(第五册) 武垣堯封編輯,一万暗揢校訂 中華印刷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一七三

文明大鼓書詞(第十二册) 武垣堯封編輯,一万暗揢校閲 中華印刷局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鉛印本二二三

文明大鼓書詞(第十四册) 武垣堯封編輯,一万暗揢校閲 中華印刷局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鉛印本二七一

文明大鼓書詞(第十六册) 武垣堯封編輯,一万暗揢校閲 中華印刷局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鉛印本三二一

文明大鼓書詞(第十七册) 武垣堯封編輯,一万暗揢校閲 中華印刷局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鉛印本三八五

戲海(京魯大鼓部) 戲劇研究社編輯,劉寶全參閲 戲劇研究社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鉛印本四五一

第三十三册

鼓詞彙編(二集) 泰山堂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鉛印本一

梨花大鼓書詞初編 董蓮枝編輯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鉛印本一三九

改正准詞鼓詞三編 齊家本選輯 中華印書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二六九

改正准詞鼓詞四編 齊家本選輯 中華印書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四〇三

第三十四册

改正准詞鼓詞續編 齊家本選輯 中華印書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鼓詞大觀 學古堂書畫莊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一三一

戰時大鼓詞 趙景深著 戰時出版社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二〇五

鼓詞選刊 匏安居士編選 經緯印刷公司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二五七

鼓詞選刊續集 匏安居士編選 經緯印刷公司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三六一

鼓詞小調集(第三集) 蘇北新華書店編輯 蘇北新華書店六分店民國間鉛印本四七一

大鼓片錦 朱西奄編 中華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五〇五

第三十五册

嘻笑怒罵鼓詞合刊 民國間鉛印本一

樂府新聲 國華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七三

戲學大全(附大鼓書 第一册) 劉豁公著,夏志皋校讎 生生美術公司民國九年(一九二〇)鉛印本二六七

戲學大全(附大鼓書 第二册) 劉豁公著,夏志皋校讎 生生美術公司民國九年(一九二〇)鉛印本四四七

第三十六册

王金子大鼓書 王瀛洲編纂,劉公魯校閱 進社民國七年(一九一八)鉛印本一

梁山伯祝英台全本(國語愛情小説) 東亞書局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鉛印本六九

涿縣表演文藝專號(二雙簧鼓詞) 河北省教育廳第三科編輯 河北省教育廳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一三七

聊齋白話韻文 蒲松齡著,馬立勛編輯 樸社出版部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一六一

狠心的後娘(大鼓書詞) 趙水澄編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文學部校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三一七

過五關(三國志鼓詞) 趙水澄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文學部校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三二七

國難(平書鼓詞) 楊增之編輯,郭少屏校閱 綏遠社會教育所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三六五

新廟會(鼓詞) 郝庚廉編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文學部校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四一九

田家樂(大鼓書詞) 吴星珮編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文學部校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四三五

誇陽曆大鼓書 北觀别墅著,包得潤校對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四七九

班超定西域(大鼓詞) 席徵庸編者,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文学部校订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五三七

打黄狼(大鼓詞) 田三義口述,席徵庸記録並删改,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文學部校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五六一

第三十七册

魯達拳打鎮關西(大鼓詞) 田三義口述,席徵庸記録並删改,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文學部校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窮富拜年(大鼓詞) 田三義口述,席徵庸記録並删改,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文學部校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三一

單刀會(大鼓詞 注音本) 田三義口述,席徵庸記録並删改,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文學部校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五三

三婿上壽(大鼓詞 注音本) 田三義口述,席徵庸記録並删改,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文學部校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八九

五女興唐 何愚公標點,鄒景良校對 大新書局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七一

苦丁香(大鼓詞 注音本) 田三義口述,席徵庸記録並删改,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 文學部校訂注音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區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三四九

黄土泥 老向著 人間書屋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四〇三

第三十八册

死守寳山城(鼓詞) 席徵庸編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審委員會審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一

偉大的中華(鼓詞) 席徵庸編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審委員會審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一九

鳳凰山(歷史綺情長篇説部 上册) 胡協寅校閲 廣益書局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三九

第三十九册

鳳凰山(歷史綺情長篇説部 下册) 胡協寅校閲 廣益書局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一

石破天驚 斯特編輯,孫德予校訂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四二三

抗戰大鼓詞 穆木天著 新知書店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五〇七

第四十册

殺倭寇捉漢奸(大鼓詞) 高志琨著 教育部民衆讀物編審委員會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一

五十七勇士 趙景深著 北新書局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二九

張阿妹逃難 朱澤普著 大衆文化叢書社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九一

周縣長守滕縣(大鼓) 尚達著,通俗讀物編刊社編輯 生活書店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一一三

羅成打登州(鼓詞) 高陽居士標點,東海散人校對 槐蔭山房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一三三

平安城(八角鼓詞) 聽雪軒主撰 第一社會教育區新民教育館劇曲研究會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二六五

大戰平型關(京音鼓詞) 張可著 大衆文化叢書社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二七七

血濺黄鶴樓 教育部民衆讀物編審委員會編著 正中書局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二九一

張翠娥喬裝殺敵(大鼓) 布丁著,通俗讀物編刊社編輯 生活書店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三〇九

戚繼光平倭記 方白著,通俗讀物編刊社編輯 生活書店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鉛印本三二九

血印和尚 周文著,通俗讀物編刊社編輯 生活書店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鉛印本三四九

呼延慶征南(長篇名著鼓詞小説) 范叔寒校 新文化書社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鉛印本三六九

第四十一册

雙鑣記(長篇名著鼓詞小説)范叔寒校 新文化書社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鉛印本一

瓦崗寨(長篇名著鼓詞小説)新文化書社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鉛印本一四五

從軍樂(國韻鼓詞)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鉛印本二〇九

卜掌村演義(鼓詞) 李季著 東北書店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二二一

翻身英雄皇甫其建(鼓詞) 王乃堂著 東北書店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二六一

老雇農楊樹山、平鷹墳(鼓詞) 大成等著 東北書店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二九一

劉巧團圓 韓起祥著 海洋書屋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三二七

第四十二册

三全鎮(説唱 隋唐歷史鼓詞)劉紹先校閲 民衆書店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一

秦英征西(説唱 唐朝歷史鼓詞) 白芸校閲 民衆書店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八七

小二黑結婚(鼓詞) 東北書店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一七一

農家十二月(鼓詞) 東北新華書店編 東北新華書店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鉛印本二三五

楊桂香鼓詞 陶鈍著 民主文化公司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鉛印本二五七

人民英雄董存瑞(大鼓) 石化玉等著,武漢人民藝術出版社編輯 上海雜志公司民國 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鉛印本三四九

歌頌勞動英雄(新鼓詞) 沈彭年等著,大衆文藝創作研究會編 工人出版社,一九五〇年鉛印本四〇七

十二月旅行 廣益書局民國間鉛印本四五九

第四十三册

反英鼓兒詞 民國間鉛印本一

故宫盜寶鼓詞 李瘋子編 民國間鉛印本四一

討國賊(新詞大鼓) 民國間鉛印本五五

二期抗戰鼓詞 老舍著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民國間鉛印本六三

漢奸悔過、周建章獨守三山峰 老向著 教育部民衆讀物編審委員會民國間鉛印本七三

販牛救國(鼓詞) 教育部民衆讀物編審委員會民國間鉛印本一〇三

打完老蔣再回家(大鼓) 劉林著 東北書店民國間鉛印本一二三

翻身鼓詞 沂山新華書店民國間石印本一五五

挖壞根(東北大鼓) 東北書店民國間鉛印本一八五

徐得玉兄弟參軍(東北大鼓) 東北書店民國間鉛印本二一三

打黄狼(民間傳説) 王亞平改寫,東北書店編 東北書店民國間鉛印本二三九

古代四賢鼓詞 劉今吾編 廣學會民國間鉛印本二五七

沉冤記 民國間鉛印本三三九

梁祝姻緣(繡像仿宋本) 民國間鉛印本四一九

文盲自嘆、王小趕驢 老舍著 教育部民衆讀物編審委員會民國間鉛印本四五九

第四十四册

武家坡、卓二娘蜈蚣嶺(京詞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一

楊八姐遊春、畫天津十字秧歌(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一一

徐母訓子、鞭打督郵(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二一

十二賢廿四孝、白猿偷桃桃園結義(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三一

費宫人刺虎(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四一

頭本全德報、觀榜别女入府(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五一

十字百家姓、目蓮僧救母(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六一

劉二姐拴娃娃、菜譜 (京詞大鼓) 同和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七一

烏龍院、勸嫖交友(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八一

關公盤道、送貂蟬出家(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九一

勸姑娘、勸夫郎勸學文(京詞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一〇一

雙生貴子(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一一一

打連成(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一二一

古城相會、打登州取榮陽(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一三一

南陽關、四本卓二娘(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一四一

送情郎(京詞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莊民國間鉛印本一五一

遊武廟、伐東吴(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一六一

枕頭案(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一七一

太平歌詞、打城隍勸人方(京詞大鼓) 同和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一八一

鬧江州、做夢發財(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一九一

鞭打蘆花(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二〇一

趙小姐守節(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二一一

勸夫改良、武松擒方腊(文明大鼓) 同和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二二一

箭射盔纓、舌戰群儒(京調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二三一

呼延慶打擂、繡汗巾(京詞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二四一

劉伶醉酒、淤泥河蘇秦嘆(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二五一

三堂會審、醉鬼回家(京詞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二六一

妓女悲傷、從良嘆(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二七一

秦雪梅吊孝、賢良女吊孝(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二八一

單刀赴會、武穆還朝(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二九一

長板坡、陰魂陣(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莊民國間鉛印本三〇一

全本大西厢(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三一一

關王廟、二本太子藏舟(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三二一

翠屏山、捌愛(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三三一

韓湘子上壽、頭本太子藏舟(京詞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三四一

兩老媽對開謗、二十四孝(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三五一

俞伯牙摔琴、贊賢鶯鶯嘆(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三六一

羅章跪樓、吕蒙正教學(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三七一

紅月娥做夢、山西五更三姐上壽(京詞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三八一

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鋪民國間鉛印本三九一

百年長恨(文明大鼓) 寳文堂同記書莊民國間鉛印本四〇一

说唱巧蓮珠(鼓詞) 民國間鉛印本四一一

响馬傳(説唱 隋唐歷史鼓詞)民國間鉛印本四五五

第四十五册

抗敵金錢板詞(第一輯 揭穿倭奴宣言的黑幕)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民國間鉛印本一

抗敵金錢板詞(第二輯)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民國間鉛印本一三

抗敵金錢板詞(第三、四輯)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民國間鉛印本三一

抗敵金錢板詞(第六輯 好男兒要當兵)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民國間鉛印本四九

劉寅生(抗戰金錢板) 秦光銀著 青年文化促進社民國間鉛印本五九

秋塞月(抗戰金錢板) 秦光銀著 青年文化促進社民國間鉛印本七五

除毒與禦侮(金錢板詞) 丁孟牧編撰 國民圖書出版社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鉛印本九五

不信運氣(快板演唱) 始流著 東北書店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一〇九

慕新亞反正 石鳴著,通俗讀物編刊社編輯 生活書店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一二三

書來寶 韓虎等著 老百姓編刊社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一三七

秋瑾就義(牌子曲) 鄭恨厂製詞,何質臣演唱 民國間鉛印本一四七

農家十二月(仿四貝上工調) 河北省立實驗鄉村民衆教育館編輯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鉛印本一五九

新小寡婦哭五更 通俗讀物編刊社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六七

趙五娘孝琵琶全傳(大字足本) 滇新文化書店編校 鑫文書局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石印本一七七

出門苦情全本(大字足本) 滇新文化書店編校 鑫文書局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石印本二〇三

化錢爐吹洋烟頑格全本(大字足本) 滇新文化書店編校 鑫文書局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石印本二一七

董永大孝記(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二三一

鳳凰記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二七九

清官圖謀夫報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編校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三〇五

紗燈記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編校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三三三

唐王遊地府(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四〇五

滴水珠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編校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四七一

第四十六册

柳笑春白扇記(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一

老開宗富貴圖(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校正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七七

金鈴記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一一五

馬潛龍鸚哥記(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一七九

賣花記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二六一

賣水記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二八一

蟒蛇記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編校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三〇五

孟姜女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三五一

搖錢樹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三八九

元龍太子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四二一

第四十七册

朱氏割肝救母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莊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一

王玉蓮西京記(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一三

三孝記全傳(大字足本) 鑫文書局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石印本四九

楊乃武與小白菜(清代第一風流奇案) 黄南丁著 益新書社民國間鉛印本九七

罵賊記(十字唱本) 通俗讀物編刊社編 教育部民衆讀物編審委員會民國間鉛印本二七五

宫大老爺勸善 民國間鉛印本二九七

十美圖 昌文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三〇七

第四十八册

説唱西遊記 沈鶴記書局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一

説唱燕王掃北 沈鶴記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一一三

説唱大破洪州 民國間鉛印本二一七

説唱大破沂州 民國間鉛印本二九九

説唱楊宗英下山(繡像仿宋本) 民國間鉛印本三八三

女俠十三妹(説唱 清朝事實小説) 劉紹先校閲 民衆書店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鉛印本四七五

第四十九册

紅風傳(説唱 清朝實事小説) 劉紹先校閲 民衆書店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一

説唱李官保書中書 民國間鉛印本四一

説唱呼延慶打擂雙鍽記(繡像仿宋本) 昌文書局民國間鉛印本六一

説唱十八國鬥寳(通俗歷史説部) 民國間鉛印本一八三

清代庚子慘史記略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二八七

哭玲集 吴頤廬、沈天儀編輯 曼麗書局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三一九

國難記 童振華著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三三九

火燒丁家莊 方白作詞,楊芢莆繪圖,通俗讀物編刊社編輯 生活書店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三九五

日本兵反戰殺長官 林舒著,通俗讀物編刊社編輯 生活書店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四一五

李長勝重上前綫 劉念渠著,通俗讀物編刊社編輯 生活書店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四三七

大鬧王家莊 吴政著,程宗宣校閲 江西省立民衆教育館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四五五

合同記(名著唱本小説) 范叔寒校閲 新文化書社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四八一

第五十册

王二爺當兵、投賊營報仇雪恥 志學、許文祥編 老百姓編刊社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一

飛將軍萬里東征 布丁著,通俗讀物編刊社編輯 生活書店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鉛印本七

小神童(唱本) 冼羣著 文化供應社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鉛印本二一

王華買父(説唱小説) 大美書局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鉛印本六七

説唱九度文公 民國間鉛印本一五五

李秀成(小調) 趙作雄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審委員會審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二〇三

戰壕小調、李得勝罵陣、王立山放步哨 何容、老向著 教育部民衆讀物編審委員會民國間鉛印本二四七

最新流行滑稽小調大觀 國風社編輯 國光書店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二六七

正俗曲譜(丑輯) 正俗曲社编著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石印本三七七

白雪遺音選 西諦編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四四三

相聲一集 張笑俠編 戲曲研究社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五五七

敵寇的新鬼計 綠緣著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民國間鉛印本六二七

相聲 武新春著 渤海軍區政治部宣教部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鉛印本六五五

第五十一册

天橋商場 秋生著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石印本一

天橋一覽 張次溪、趙羨漁編輯,齊家本校訂 中華印書局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〇一

民眾娛樂調查 张履谦著 开封教育实验区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二三九

第五十二册

江湖叢談(第一集) 雲游客著,劍痴生校閱 北平時言報社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一

江湖叢談(第二集) 雲游客著,周劍痴校閱 北平時言報社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六五

江湖叢談(第三集) 雲游客著,周劍痴校閱 北平時言報社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三三一

序言

一、

“曲艺”,现在是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大家都知道它指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通俗表演形式,包括相声、评书、快板、鼓词、弹词、二人转等。它比讲故事、唱民歌的表演形态要复杂一点,又比戏剧、小品的表演形态简单一些,而且包含种类很多,要对它下一个确切又周延的定义有很大难度。这里对曲艺做这样的界定:曲艺,又叫民间说唱,是以说故事、唱故事为主要表现形式并辅以简单道具或乐器的职业或半职业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上、媒体上更习惯于称之为“曲艺”,民俗学界更习惯称为“民间说唱”。大多数曲艺都是又说又唱、说唱配合的,所以人们说曲艺是一种“说唱艺术”。但说唱艺术包含的范围更广,讲故事、唱民歌也可以说是说唱艺术,所以还要加一些限定语。“辅以简单道具或乐器的”“职业或半职业的”就是可以将曲艺与讲故事、唱民歌区别开来的限定语。一般来说,人们讲故事、唱民歌发生在劳动或休闲的场合,可以一边劳动一边讲故事、唱民歌,也可以在休闲时或集会时讲唱,大多是兴之所至、随性而为,一般不带什么道具或乐器,讲唱者也不是职业或半职业的从业者,讲唱并不为获得报酬,只为娱乐和表达心意的需要。而带了道具或乐器,就是做了专门的准备,讲唱者也比一般人具有更高的表演技艺,要收取一定报酬以做生计,这样的讲唱一般就是曲艺了。说曲艺是“语言表演艺术”,可以在有了前述限定语的基础上将它与戏剧、电影等更复杂的表演艺术区分。曲艺主要靠口头语言辅以简单道具或乐器来表现生活,主要靠说唱伴以身体动作来描摹各种事件、各种场景,或一人仿演多个角色;而戏剧、电影则要在演员的语言、动作之外加上多种场景道具、多种表现手段,尽量真切、细致地再现场景、活动,经常需要众多演员同时出场表演,因而可以说曲艺区别于戏剧、电影的一个本质特征在于,它主要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

再说一下“曲艺”这个名称的来历。“曲艺”在古代并非今天的含义。它最早见于《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到乡学(郊学)做考评之事的人,必定选取贤能者、聚敛有才能的人。有的因为品德被录用,有的因为会办事被录用,有的因为善言辞被录用。对那些会小的技艺的人,也都加以勉励,等待下一次考评被录用。其中“曲艺”指弯曲、细小的技艺,比如医术、占卜之类。对“曲艺”的解释,郑玄注:“为小技能也。”孔颖达疏:“曲艺谓小小技术,若医卜之属也。”时人认为医术、占卜这些“曲艺”与优异的品德、事功、言论相比,是对治国安邦无甚大用的小技能,属于“弯曲小道”、旁门左道的技艺,非主流大道的圣贤之能,是与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种“正艺”“大艺”相对而言的。虽然这里的“小技能”之意与现在的曲艺含义不是一个意思,但是它所包含的受到轻视的意思,与后来很长历史时期内曲艺这种说唱艺术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艺形式有一定的意义联系。唐代诗人元稹的诗歌《代曲江老人百韵》中有“曲艺争工巧”一句,其中“曲艺”仍是小巧技艺的意思。清代李渔在《〈春及堂诗〉跋》一文中说:“予之得播虚名,由昔徂今,为王公大人所拂拭者,人谓自嘲风啸月之曲艺始。”其中“曲艺”指不为王公大人看中的“嘲风啸月”,即创作诗词、戏曲之技艺。清代缪艮(莲仙)在《文章游戏》第三编卷四引赵古农《锣鼓三传》并评议:“如三者固亦曲艺中之絶无仅有者乎……方宝池云:‘熟极生巧。曲艺且然,况圣人之道乎?’”该文讲的是盲艺人锣鼓三有演奏锣鼓的超凡技艺,夸赞他像古代师旷一样“盲于目而不盲于心”“三以斯技夸一时之巧”。此时虽然仍把曲艺与圣人之道相对而言,但其所指已由实用技能转而指文艺、表演方面的技能。清末君武在《弥勒约翰之学说》一文中说:“生于其时之人,虽最富思想力者,亦仅发为曲艺小技而止,不能蔚然成一大思想家。”(《新民丛报》第二十九号,横滨,一九〇三)其中“曲艺”与“小技”连用,与前述用法是一脉相承的。

民国时期,“曲艺”用来指书场、戏院、茶馆等娱乐场所的说书、大鼓、相声、杂技等各种民间技艺表演。一九一九年张云舫所写“改良大鼓”(即京韵大鼓)作品《海三姐逛东安书场》有唱词“小三姐儿听了各样的曲艺”,其中“曲艺”指大鼓等民间文艺表演。同时期许多报刊也使用“曲艺”指称各种民间技艺表演,常以“曲艺”名目发布各种说唱及杂技演出的消息、广告和报导,当时“曲艺”一词与“杂耍”或“什样杂耍”等语意相近。一九四六年成立了以曲艺与杂技等艺人组成的行会“北平曲艺公会”,这是第一个以“曲艺”命名的行业组织,其名称由原“北京鼓曲长春职业公会”更名而来。其中“曲艺”包含说唱、杂技、口技、戏法等民间文艺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艺因通俗易懂、深受民众喜爱而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改造,“旧曲艺”发展为“新曲艺”,“曲艺”的含义和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九四九年七月,召开了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曲艺”的命名。会议认为当时的曲艺概念过于芜杂,而且内容有“封建落后”因素,艺术格调低于文学、戏剧、电影等精英文艺,应当予以整合、改进,所以没有成立正式的专业协会。相关部门开始领导传统说唱艺术的改革,使其从包含较多“封建落后”因素和“低级”“污秽”内容的市井娱乐形式转变为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内容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既通俗又文雅的说唱艺术。这种改造既包含内容、格调的转变,也意味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一九五一年五月五日,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发布的周恩来总理批准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出:“中国曲艺形式,如大鼓、说书等,简单而又富于表现力,极便于迅速反映现实,应予以重视。”这里的“曲艺”已经指说唱艺术。一九五三年九月至十月,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国曲艺研究会”,正式将曲艺与杂技分离,这标志着曲艺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也标志着新社会“曲艺”概念的正式确立。从此曲艺专指民间说唱艺术,不再与“杂耍”“杂技”“游艺”等含混不清;曲艺艺人从江湖卖艺者转变为文艺工作者,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曲艺表演也由自发的市场行为转而被纳入国家文艺生产机制。祝鹏程将作为“玩意儿”的旧曲艺到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民族艺术”的新曲艺的转变概括为三个层面:“其一,从‘生意’到‘艺术’:民间说唱的现代化转型”;“其二,‘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曲艺赋值”;“其三,‘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曲艺作为现代国家认同与想象的媒介”。以上转变主要发生于成为公职人员的曲艺工作者和被纳入国家文艺生产机制的曲艺表演,这种新曲艺也是一九四九年后曲艺界的主流。未成为公职人员的曲艺工作者在民间场合以较为自由的状态演出时,仍较多地保留了更为传统的表演内容和特点。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以辽宁民间艺术团有限公司、德云社为代表的曲艺表演团体主要按照市场机制在民营剧场演出,较多恢复了曲艺的传统特色,并受到一般观众的喜欢。

二、

曲艺,或民间说唱,是一种包容甚广的概念,它是各种说唱曲种的总称,它以说说唱唱的形式,在众人集聚的场合说故事、唱故事、说笑话等,表现民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才能,并给人们带来欢乐与快慰。关于曲艺受民众欢迎的程度,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得很生动。他把中国俗文学分为五类,其中第四类是“说唱文学”:“第四类,说唱文学。这个名称是杜撰的,但实没有其他更适当的名称,可以表现这一类文学的特质。这一类的讲唱文学在中国的俗文学里占了极重要的成分,且也占了极大的势力。一般的民众,未必读小说,未必时时得见戏曲的演唱,但讲唱文学却是时时被当作精神上的主要的食粮的。许许多多的旧式的出赁的读物,其中,几全为讲唱文学的作品。这是真正的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一种民间的读物,是真正的被妇孺老少所深爱着的作品。”接着他列举了讲唱文学的五种体裁:变文、诸宫调、宝卷、弹词、鼓词。这是曲艺或民间说唱第一次在学术界被当作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型被明确郑重地提出来,并有了一个确定的名称。

它在表达方式上是一种以口头叙述体为主的艺术形式,艺人以口头语言为主要表达工具,说唱是口头叙述的具体形式和手段。说与唱作为同一种叙事艺术的两种表达形式,在相互关系上,说是根本,唱是说的变形和延续,是说的音乐化形式,所以民间说唱是一种叙事性的说话艺术。说唱不是说与唱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说话为根基的有机统一体。

民间说唱一般是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以文学手段为主。它作为一种文学样式,首先是一种口头文艺活动;其次,当它以记录说唱语言的抄本与印本的形式流传时,就表现为书面文学作品,但这种书面作品是以口头作品为基础和蓝本的。说唱艺术常有书面作品作为底本,在说唱的同时往往有书面作品的保存与传播,这是它与其他民间文学样式的不同点之一。

民间说唱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叙述为主,表演为辅。说唱是由传说、故事、叙事诗等语言叙事体的文学形式演化而来,保存了这些叙事文体的基本特点,说唱艺人以第三者的身份说唱故事,故叙述是说唱艺术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表演的基础。但说唱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文体,它在叙事的同时,要适当加入模拟性的表演成分,以使说唱活灵活现,尽量使受众获得更多的直观印象。而这种表演又不同于戏剧表演。说唱是以说书人的身份与观众直接交流,其表演是穿插在叙述中的,即“说法中的现身”,虽也要“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但毕竟“众生万相,皆备于我”,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全由一人一张嘴说学唱,而且艺人要时而进入故事模拟角色,时而退出故事还以说书人的身份。概而言之,说唱中的表演是“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戏剧表演则按故事情节的要求分工配置各个角色,一人一角,始终直接通过情节的演示再现生活,是“现身中的说法”。这种特点,一方面使说唱有独特的灵活性:它可突破时空限制,自由便捷地叙事状物,上下五千年,远近几万里,都“说到就到”;而且艺人在叙述故事时可随意地评点议论,也可站在观众的角度发问或评议,还可以根据现场变化临时加词,即“现挂”,便于实时和观众交流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它的模拟性表演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更有效地引发观众的想象,创造一种活灵活现的意境。说唱艺术也有其局限性:一是主要诉诸听觉,不能直观地展示艺术形象;二是单线叙述,不能全方位地展开情节。

第二,传播范围以城镇为主,也辐射到乡村。说唱艺术是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才成熟起来的,其内容和情趣受市民文化影响较大,宋代以后其受众也以市民为主体。同时,它也进入农村,为农民所喜闻乐见。

第三,有不同程度的专业性和职业化。说唱在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之后,由于它的演出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其演唱者虽然也有出于自娱目的的各阶层民众,但以靠此谋生的艺人为主,故比其他民间样式更为商业化和职业化。另外,在它发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许多署名的个人化的作品,也有一部分作家仿拟民间曲艺形式进行创作。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说唱艺术品种繁多,常见的有三百多个,且不断出现新的品种。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可将说唱艺术分为十大类:评书评话、相声、快书快板、大鼓、弹词、渔鼓道情、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等。这种分类仍较烦琐,我们根据表达形式是说还是唱,将说唱艺术分为三大类。

一,说故事类:其表达方式以散文叙事性的说为主,如北方的评书、相声,南方的评话等。这种类型的曲艺也常夹有一些韵文,并辅以演唱,有的还配有简单的乐器或道具,但都以说为主。

二,唱故事类:其表达方式以韵文叙事性的唱为主,有腔有调、有辙有韵,并有乐器伴奏,如大鼓、坠子、琴书、弹词、牌子曲、杂曲小调、二人转、莲花落等。该类包含曲种较多,还可进一步分为三类:一类是板腔式,以鼓板为伴奏乐器,演唱底本的句式为上下句,两句一组,七字句爲主,偶数句押韵,单数句可不押韵。如京韵大鼓、湖北大鼓、梨花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道情、渔鼓等。另一类是联曲式,使用固定曲牌,演唱底本的句式为长短句,各曲牌都有固定的句数、字数和韵辙要求,如山东琴书、四川清音、湖北小曲、恩施扬琴、常德丝弦、大调鼓子曲等。还有一类以成套唱词为主,但也有大段无乐器伴奏的说白,如苏州弹词。

三,韵诵类:其表达方式为韵文叙事性的念诵,它的脚本,有韵辙和节奏的要求,是一种半说半唱、似说似唱的诗体念诵表述方式。曲艺界习惯将此类说成“唱快板”。其品种以打着板数唱的各种快书快板为主,如北京数来宝、山东快书、天津快板、陕西快板,还有吟诵体、韵说体、朗诵体的等表演形式。

三、

曲艺是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在传统社会经历了漫长曲折、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发展演变过程。

作为有一定程度专业化和职业性的曲艺表演是从非职业表演者的讲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唱歌谣(民歌、史诗、长诗等)发展而来的。在远古时代,一些以说唱为能事的人的口头表演就是最早的曲艺作品雏形。殷商时期就有了以滑稽、歌舞、竞技、音乐娱人的“奢侈奴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职业半职业的说唱艺人,称为俳优,为帝王、诸侯、富贵人家所豢养,其言语一般以机智巧辩见长,可称为俳优说唱文学。《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楚国的优孟、齐国的优施、秦国的优旃,以及汉武帝的近臣东方朔、郭舍人,他们的机智幽默的言谈与后世的滑稽、相声等曲艺节目有相似、相通之处。这是见于文字记载的说唱性质的活动,早期的民间应有更多说唱活动,只是当时的此类乡野事迹极少见于记载。

直到唐代,开始有了完整的较成规模的说唱文学的记载。唐朝时随着城市的逐渐繁荣,市民文化生活的活跃,民间说唱文学开始兴盛起来。这时的说唱文艺活动主要有两类:说话和俗讲。

说话就是后世的“说书”。到了唐代,说话已达到一定规模,不仅受到一般市民的欢迎,也成为文人士大夫消遣的节目。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大和末年其弟过生日时请人做“杂戏”表演之事,其中有一种是“市人小说”,也就是民间的说话。唐代诗人元稹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在“光阴听话移”一句之下自注说:“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这《一枝花话》就是传奇《李娃传》所讲的故事。唐代郭湜所撰《高力士外传》记有唐玄宗退位后常与高力士一起听说话等民间娱乐节目的事情,帮助说话艺术当时已成为宫廷娱乐活动的一种。种种迹象表明,唐代时说话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兴盛的活动,可惜当时所说的“话”没有留下底本或比较忠实于讲述语言的记录。但这时的说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后者的题材或故事情节有不少是从市井中的说话借鉴来的。

俗讲是唐朝时在寺院中举行的,由僧人、法师等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俗众讲解教义佛法的一种活动。在南北朝佛教传入的初期,寺院内的讲经即“斋讲”主要有三种形式:转读(即咏经)、梵呗(即歌赞)和唱导。唱导比前两种形式后起一些。唱导是“说唱教导”的意思,就是以有说有唱、比较易懂的方式向一般俗众宣讲经文。后来唱导演变为俗讲。俗讲的形式与名称大约出现于唐代初期,盛行于唐文宗时期(八二七—八四〇)。初期的俗讲会举行庄严的仪式,内容以讲解经文为主,有时还奉敕举行,甚至还有皇帝亲临寺庙观看俗讲的记载。宝历二年(八二六),唐敬宗就曾到兴福寺听俗讲。后来为了使讲解更易于接受,以吸引更多的听众,在讲述佛经故事的同时,也讲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到唐代后期,有些地方的俗讲差不多成为一种百戏杂陈的民间文艺会演活动,很多民间艺人也到寺庙演出。

根据敦煌石窟所发掘出的文献,俗讲所依据的底本分为三类:押座文、讲经文、变文。“押座”也就是“压座”,即开讲之前以梵呗之声压住全场的噪声,使听众安静下来听讲,相当于俗讲的入话、引子部分。押座文如《维摩经押座文》《温室经讲唱押座文》,句式大多为七言或八言的韵文,篇幅较短。结尾有“某某某某唱将来”一句。讲经文是俗讲的正宗形式,内容主要是讲说经文,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很少讲故事。文体形式多以散文与韵语交错组成,结尾以一句“某某某某唱将来”收束。变文是有讲有唱的俗讲底本,也可指当时流传下来的民间说唱活动的底本,最易于为俗众所接受。如《降魔变文》《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舜子变》等。

在这三类底本中,变文形式在民间文学史上更为重要。“变文”或“变”原是敦煌文献保存的唐朝俗讲底本的题目所有。郑振铎据此提出“变文”术语,得到学界的认可,一直沿用。“变”的字面意思,就是“变化”“改变”之“变”。当时,变文是在专门的“变场”配合图画展示进行的,人们边听说唱边看图画演示。这种图画当时叫作“变相”,也就是“变换为图相”的意思。这种说唱加图相演示的活动不只是寺庙的俗讲才有,俗世的娱乐场所也有变文演出,如晚唐诗人吉师老的《看蜀女转昭君变》一诗,记载的是唐代末年民间女艺人讲唱昭君故事的变文,这应该是在寺庙以外的娱乐场所进行的。俗讲的变文形式,本是吸取民间讲唱艺术的做法。在敦煌文献所存俗讲底本中,非佛经的俗世故事几乎占了一半,帮助变文虽然在俗讲活动中的地位比不上讲经文那样正宗,但是由于更易于为人们接受,僧人为了吸引听众、取悦施主,讲唱变文还是较多的。

由于俗讲和唱经流行地域广泛,存在时间长,社会影响也大,又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了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宋代以后的说话、宝卷、弹词、诸宫调等民间艺术形式,都受到俗讲或唱经的直接影响;曲艺中的莲花落、三棒鼓等形式本源于唱经中的“散花乐”;唱经所用的法鼓、响钹等击节乐器,也为后世的曲艺所采用。一些长期做俗讲的僧人,如著名俗讲僧人文溆,演唱技艺有很深的造诣,在演唱的技巧和曲调上都对后来的曲艺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唐朝的俗讲、变文是后世弹词、鼓书等说唱兼有的说唱文学的前身;话本作品是后世评书等以说为主的说唱文学的雏形;俗赋是后世的快板、快书等韵诵体说唱文学的早期形态;各种滑稽表演活动则与后世说笑话类说唱文学有历史渊源。五代以后,俗讲渐不流行,到北宋时遭到朝廷禁止,但并未完全灭絶,到南宋时期尚有余脉。对于变文在曲艺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郑振铎指出:僧侣们的讲唱变文虽然在宋真宗时代被明令禁止,“但她却幻身为宝卷,为诸宫调,为鼓词,为弹词,为说经,为说参请,为讲史,为小说,在瓦子里讲唱着。”

另外,唐代兴起了一种在戏曲史上很有意义的民间小戏——参军戏,跟相声有渊源关系。参军戏是在俳优滑稽表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戏有两个角色:一个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比较愚笨迟钝,总被讽刺抢白,叫作“参军”;另一个伶俐机敏,叫作“苍鹘”。两个角色展开滑稽问答、戏弄讽刺,也加有歌唱和管弦伴奏。“参军”角色,大致相当于后来戏曲中的净角,“苍鹘”则相当于后来的丑角。从相声史上看,一般认为,参军戏是相声的前身,“参军”与“苍鹘”就相当于对口相声里的逗哏的和捧哏的。

宋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城市经济,市民阶层有了一定规模,勾栏瓦肆等场所的说话艺术盛行,“诸宫调”等以唱为主的说唱文学也很丰富。故两宋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型、兴旺时期。宋代已有许多专业说唱艺人,曲种也较丰富,其中最发达的是说话。在汴梁、临安等大城市,市民已将听说书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有不少职业说书家,而且这些说书家各有所长,到南宋时分为说经、讲史、说铁骑儿、小说(又叫银字儿)四种类别,其中小说是“说话”中影响最大的一类。这时的说书在文学史上影响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说书人的底本用当时的白话来记述,造就了著名的话本文学,不仅留下了一些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话本如《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志城张主管》《快嘴李翠莲》等,而且开了白话小说的先河,为明清白话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话本的篇目本来是很多的,据《醉翁谈录》记载,宋代仅“小说”的篇目就有一百一十五种,但流传到现在的宋代话本只有近三十篇,包括《京本通俗小说》的全部、《清平山堂话本》的大部分和“三言”中的小部分。

宋代较为兴盛的说唱文学还有“鼓子词”“诸宫调”等形式。鼓子词是一种用鼓等乐器伴奏说唱故事的曲艺形式。它一般由三人合作表演,其中一人说唱,另外二人用鼓和管弦乐器伴奏并和唱。表演时唱与说交替进行,唱一段再接着说一段,转唱之前大多有一句套语:“奉劳歌伴,再和前声。”随后用前边一直使用的某种曲调演唱,唱词既交代情节,也有一定的抒情性。北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五收录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就是一篇讲唱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的鼓子词。它把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改编成了鼓子词,为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及演唱西厢记内容的杂剧和南戏的産生作了一定的准备。诸宫调又称“诸般宫调”,是一种使用不同宫调的多重乐曲,可以讲述长篇故事的说唱艺术。它也是有说有唱,且以唱为主。它与鼓子词的不同之处,在于鼓子词只使用一个宫调的一个曲调反复歌唱,只能演唱较简短的故事。诸宫调大致産生于北宋时期,到宋、金对峙时期趋于成熟。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通称为《董西厢》)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完整的作品,不仅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北宋时出现了涯词、陶真这两种演唱形式的曲艺品种。南宋《西湖老人繁胜録》记载:“唱涯词,只引子弟;听淘真,尽是村人。”将“涯词”与“陶真”对举,二者有雅俗之分。涯词演唱得文雅,所以只能吸引书香世家的子弟;而陶真多是弹琵琶的盲艺人演唱,风格通俗易懂,所以吸引村人。涯词又写作“崖词”,在宋代是一种影响很大的曲艺形式,古人有时将涯词与讲史、杂剧并称。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说:“凡傀儡敷演胭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其话本或如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多虚少实,如巨灵神、朱姬大仙之类是也。”

其意思是傀儡表演时演唱的内容就像杂剧或如崖词,其话本大都讲灵怪之类的虚幻故事,很少真实事情。再如南宋吴自牧《梦梁録》载:“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意思相近。关于涯词,历史文献缺少更为具体的记载,致使我们今天不能确切了解它是怎样的一种演唱形式。耿瑛认为:“我猜想,涯词可能是赚词的别名。”

这种猜测的理由是:涯词在宋代是一种很盛行的演唱形式,而《武林旧事》中“诸色伎艺人”对这一曲种的艺人却只字未提,显得不合情理;而书中“诸色伎艺人”条目下第一个艺人叫李霜涯,“涯”字下附双行小注“作赚绝伦”,意思是他在书会艺人中创作的赚词最佳,因而,“很可能李霜涯所写的赚词被时人称之为涯词。正像我们称唐代诗圣杜甫的诗是杜诗一样。”

尽管还没有进一步的确证资料,这一推论还不是定论,但还是很有道理的,在没有其他更确定的证据做另一种解释的情况下,可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解释。而对赚词,耿瑛解释说:“提起涯词,先要说说赚词。这也是曲联体曲种。是在北宋早期的缠达(又叫转踏,一种歌舞演唱形式)、缠令(小调)的基础上,由南宋的张五牛改制而成,加入了‘四片太平令’等曲调,使其形式更加完美。后来又发展成‘复赚’。可能是由短篇发展成中篇。唱赚的唱词,被称为赚词。”

陶真,又写作“淘真”,唱时用鼓(元明后多改用琵琶)伴奏,其唱词多为七字句,内容以小说、历史故事为主,在音乐格式上一般上下句搭配反复咏唱,没有或极少说白。南宋时陶真已很盛行。南宋诗人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中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一般认为写的就是其家乡山阴(今绍兴)一带乡村中演唱陶真的盛况。宋代演唱陶真的大多是不入勾栏,只在街巷或乡村热闹之处演唱以挣得薄酬的民间艺人,称为“路岐人”,是一种流动卖艺的艺人,而且很多是盲艺人。车锡伦认为陶真与“弹词”“盲词”“门词”是同一种说唱艺术的不同名称:“明代江浙地区文献中记载的‘陶真’‘盲词’‘门词’和‘弹词’,名称虽异,都是指民间‘瞽男女’用琵琶伴奏、七言诗赞叙事体的说唱艺术。它们源于宋代的‘淘真’,演唱传统故事,也‘唱新文(闻)’。明代中叶以后,这种说唱艺术在民间很盛行,一般称作‘弹词’。”

该文原为提交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主办“二〇〇三年说唱艺术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收入台湾“国立台湾传统艺术中心”编印《二〇〇三年说唱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他认为后世常说的“弹词”也就是宋代至明代所说的“陶真”的不同称呼,其解释是较有说服力和逻辑清晰的。《西湖老人繁胜绿》所说的“涯词”与“淘真”,概因都是口头说唱,没引起上流社会足够重视因而没留下文字记载,到底是什么样的文艺形式,并没有足够的文献证据,至今仍然是说唱艺术史上没有定论的空白。车锡伦认为“涯词”与“淘真”是两种类型的说唱艺术的泛称,二者的区分可以做如下推论:“小唱、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和杂剧中的唱曲,由瓦子勾栏中的技艺人(演员)演唱,它们都同宋代诗歌的主体形式——‘词’相同。尤其是小唱,专唱‘慢词’(慢曲子)等,歌唱艺术水平高。因此,它们为流连于瓦子勾栏中的‘风流子弟’们所欣赏,称作‘涯(崖)词’;那些‘鄙俚浅薄’的‘七字’唱(如源于佛教‘散花’的莲花落),是行乞者乞讨时所唱,或盲人赖以谋生的歌唱技艺,只有粗俗的‘村人’爱听,称作‘淘真’。”

这一推论可以使人对宋代的民间歌唱曲艺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很有借鉴价值。至于“陶真”名称的由来及字面意义,至今仍无确切可信的解释。车锡伦对“陶真”“盲词”“门词”“弹词”这几种名称的解释可供参考:“旧时同一种民间演唱技艺,有不同的名称,并不奇怪,因为没有人为它们正式定名。‘陶真’是借用传统的鄙称,因为它们的唱词,在文人们看来‘村鄙’‘鄙俚浅薄’,这从《风流院》传奇中插唱的《魏太监》唱本可看出来;‘盲词’则突出了演唱者的生理缺陷,也有鄙视的意思;‘门词’则是因这种说唱艺是采取‘排门儿’登门演唱的形式。关于‘弹词’之名的由来,一般认为它是‘弹唱词话’的简称。明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的《徐文长逸稿》卷四〈吕布宅〉诗序说:‘始村瞎子习极俚小说,本《三国志》,与今《水浒传》一辙,为弹唱词话耳’。嘉靖以后,一般文献中以弹词统称南方的陶真、盲词、门词,突出了伴奏乐器(琵琶)的特点,并无贬义。”

与车锡伦说法有所不同,较多学者认为弹词是陶真的演变形式。这两种说法其实并无实质分歧,就算是同一种形式,从宋代到元明,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伴奏乐器由鼓变为琵琶,名称由陶真或“淘真”转变为其他别称。浦江清认为陶真是“弹唱姻缘”(宋代弹词名称)的别名,并对陶真名称的字面意思做了猜想:“弹词在宋代有称为‘弹唱姻缘’的,还有一个‘陶真’的名称,不知起于何时,也不知如何解释。据我的猜想,‘淘’有娱乐的意思,‘真’即是仙。宋人记载弹唱姻缘的人有‘张道’‘李道’等名,我疑心它的起源是在道观里,道士们说唱神仙故事和金童玉女姻缘之类,与寺庙里的和尚说唱变文两相对垒。弹词以韵文为主,和变文的体例最近,所以还比小说来得古。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说‘杭州’盲女,唱古今小说平话,谓之陶真。在这里,他把说唱的举动称为陶真,而所唱的材料则称之为小说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