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南京大学“大美汉字”通识课第一讲在仙林校区开讲。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赖永海以“汉字——源于生活 传承文化 发达人生”为题,讲授了“大美汉字”通识课第一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赖永海追溯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指出汉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石,汉文字的形声兼备及其表意功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他联系诗书画等具体形式,从以言表意的诗歌、以形传神的书法中解读汉字之美,并表达了对后续课程的期待与展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赖永海讲授“大美汉字”通识课第一讲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孙晓云,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公永刚,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江苏省学校美育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金泉,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赖永海,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现彩等出席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孙晓云致辞

孙晓云在讲话中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作为以汉字为题材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审美追求、情感呈现和精神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人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她表示,南京大学始终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为中华文脉的赓续和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次“大美汉字”通识课开课,正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责的创新举措。课程以书法为媒介和载体,将书法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融通,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和审美意识,注重书法技巧、人文素质、中国精神的有机统一,教育引导更多南大学子了解汉字、感受汉字、传承汉字,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弘扬者。

陈云松在致辞中表示,南京大学文脉悠长、大师荟萃,始终牢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培养了一批批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让中华文化在民族复兴中赓续不辍。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抓住汉字这一华夏文明深厚底蕴和历史积淀的重要载体,打造“大美汉字”通识课,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紧密结合,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他指出,“大美汉字”通识课扎根于南京大学丰厚的美育传统,成长于“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育人土壤,开花于“大先生”们的悉心浇灌,是一张亮丽的美育名片,将引领莘莘学子遨游中华文明的浩瀚海洋、续写华夏文化的辉煌篇章,让传承千年的书法艺术与汉字之美焕发新的光彩,推动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南大校园、江苏大地蔚然成风,为时代铭刻永恒的文化印记。

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规划协调处处长李强为南京大学“大美汉字”课程团队首席教授孙晓云、赖永海、陈云松颁授证书。副校长陆现彩为课程团队成员、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管云林、方小壮、朱琪、薛元明、史梅、蒯天和文学院教授许结、顾黔、徐兴无、刘超、程少轩等颁授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李强为南京大学“大美汉字”课程团队首席教授孙晓云、赖永海、陈云松颁授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陆现彩为课程团队成员、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管云林、方小壮、朱琪、薛元明、史梅、蒯天和文学院教授许结、顾黔、徐兴无、刘超、程少轩等颁授证书

南京大学“大美汉字”普及推广中心揭牌仪式同步举行,孙晓云、公永刚、李金泉、陈云松共同为中心揭牌。据介绍,该中心由孙晓云发起成立并担任名誉主任,以南京大学文学院为核心单位,旨在更好汇聚校内外书法研究与教育优质资源,助力“大美汉字”课程建设和宣传推广等工作。

在场师生认真聆听,不时提笔记录。大家纷纷表示,今天的课程令人深有启发、意犹未尽,从中感受到从文字到文化再到文明的悠长意蕴,期待未来通过“大美汉字”通识课,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金丹,省委宣传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本科生院、文学院等部门学院负责同志,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师生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骏主持。

据悉,“大美汉字”通识课由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和南京大学共同启动,旨在推动书法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汉字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引导大学生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发扬者。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佘治骏 李佳浩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