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张玉兰研究员荣获2024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这不仅是对她多年辛勤耕耘的认可,也是对她勇于面对极端环境挑战精神的褒奖。
正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经过匠人的精心打磨才能成为瑰宝,张玉兰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在冰川冻土研究的道路上逐渐展现自己的光彩。
“玉之蕴”:科研初心的萌芽
2010年的中秋之夜,张玉兰在高烧的困扰下,毅然从纳木错湖畔出发,向着海拔5400米的高度进发,进行重要的科学观测。高原反应让她精疲力竭,帐篷搭建不平整,整夜辗转反侧。虽然身体极度不适,她依然坚守岗位,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了任务。张玉兰回想起这场经历动情地表示,尽管过程艰难,但最终看到成果时那种成就感无法言说。“当我们从扎当冰川下来到纳木错湖边,已经是凌晨两三点。返回台站的路上因为有雪,车子打滑,转了一圈,我们都蒙了。不过明月照耀着我们回家,那时候的天空我真的可以记一辈子。”张玉兰回忆道。
在这片冰雪晶莹的青藏高原上,有着一群同张玉兰一样无畏的科研人员,他们以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揭开自然界的奥秘。
接受采访时,张玉兰表示:“首先感谢西北研究院和兰州分院对我工作上的支持,使我的工作能够获得甘肃省科协等的认可,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她还特别提到导师康世昌研究员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她的深刻影响。“此外,也要感谢我的团队,我们在高原经历过风雪,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甘肃贡献一份力量,是我们的荣幸和使命。”
“玉之琢”:科研之路的启程
回忆起科研历程中的点点滴滴,“爱国奉献、勤奋求实、锐意进取”的信念始终支撑着她。头顶的星空与脚下的土地,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使她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高海拔地区坚持科学研究。
2005年,张玉兰因珠峰第四次科考而与青藏高原结缘。“因为专业的关系,我对珠峰以及珠峰冰川特别好奇。拿到保研资格后,我联系了此次科考的队长康世昌研究员,并得到了他的鼓励和支持,开始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硕博连读的学习生涯。”张玉兰回忆说。
她的研究聚焦青藏高原及祁连山地区冰冻圈化学的变化及其影响,特别是在雪冰化学的气候环境记录与环境效应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为我国西部冰冻圈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目前,张玉兰担任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青年委员会理事和女科学家委员会委员,并兼任《冰川冻土》《寒旱区科学(英文版)》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等期刊的青年编委。她在Nature Geoscience、Science Bulletin、Earth-Science Reviews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此外,她还荣获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陇原青年英才、施雅风冰冻圈与环境基金青年科学家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玉之雅”:在挑战中坚守
谈及参与青藏高原及北极地区科学考察活动中遇到的挑战,张玉兰分享道:“克服高原野外工作的艰辛并不容易。施雅风先生曾说‘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秦大河院士为了徒步横穿南极拔掉十颗牙齿的故事也深深激励着我。还有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等前辈们的事迹一直鼓舞着我们前行。”
2012年的春节,大雪封山,张玉兰和她的团队在纳木错站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尽管环境艰苦,她依然坚持每天进行观测与记录。那段时间,只有团队的几个人在这片空旷的田野中坚守岗位。在室内,他们通过打球等活动来调节身心,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玉之品”: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面对女性在科技领域可能面临的诸多挑战,作为女科学家委员会委员的张玉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国家和社会对女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友好的环境和支持。我们要相信自己,勇于担当责任,同时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让他人认识到我们工作的价值。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学会抓大放小,在某一阶段集中精力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阆苑移根巧耐寒,此花端合雪中看。
当谈及科学家精神对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勉励时,张玉兰的话语充满了力量:“好奇心和探索欲,对科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科学家信念的灯塔,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激励着处于探索阶段的科研工作者不断前进,同时,它也鼓励那些已经取得成果的科研工作者保持初心,将爱国的底色融入到科研生涯中。”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 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