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晨时,都江堰。
没到景区,我的心就激动的"突突"乱跳,想象着都江堰到底是个什么样?到了景区后,我们坐着游览车,一路欣赏着小片的原始森林:那里的树木异常笔直,好像列队的士兵等待着游人;环境非常幽美,不时有叫不出名字的鸟儿从丛林中飞出,震动着双翅,高飞盘旋,欢快的鸣唱!
友人---都江堰管理局的李德幸同志极早来到景区,迎接着我们八方来客。沉稳贤廉的李德幸,和众人一一问候,便带领我们深入岷江腹地,瞻望江域世代变换,引领我们瞭望尤佳,景观无限。
在岷江堤坝处,李德幸同志给众人讲解都江堰的世代变迁,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在战国时期,成都平原广阔无边,土地肥沃,却人烟稀少,非常贫穷,就是因为这条害人的河,年年泛滥,不光庄稼颗粒无收,连村庄都要整个整个的被淹没。李冰到蜀郡任职后,着手了解民情。他看到开垦的田地也不多,就问当地的百姓,一位老人指着贯穿成都平原的岷江告诉他,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源丰沛,水流湍急。而到了灌县,地势一下变得平坦,水无遮拦,往往冲决堤岸。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水流无处排泻,常造成东旱西涝,这些都是成都平原水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就这样。李冰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则可以泄洪,一则可以灌溉,发展生产。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他先对岷江流域进行了全面考察,几次深入高山密林,追踪岷江的源头。不畏长途跋涉,沿江漂流,直达岷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掌握了关于岷江的第一手材料,开始周密策划。他亲自带领指挥着民工;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然后,在江心用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堤堰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他还亲自规划、修建许多大小沟渠直接宝瓶口,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这就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
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可充分保障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前后的泥沙。这些辅助设施使都江堰成为一个宏伟而缜密的系统工程。
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在沫水(又名青衣水),李冰组织百姓开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他还对管江、汶井江、洛水进行过疏导。在广都主持开凿了盐井。这些都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于李冰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四川人民的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四川各地还修有“川主祠”,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怀念。
李德幸讲解完后,我们环顾四周山峦,内心亦是波澜广阔,视角瞬间成层林尽染的风景,温和秀美,郁郁葱葱。
李德幸告诉众人,在江的那边则是李冰庙象。迂回前行,我们通过玉澜索桥。
玉澜索桥用铁索绑在半山腰,犹如一只风铃挂在半空中,只要游人丝线牵行其中,就尤如彩旗漂染的顿悟,游人陶醉般地行进啦。远远地望去,我便有种秋千高飞;不寒而栗的感觉了。尽管属地不一,但毛泽东同志著名的《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瞬间成为我从这里走向胜利的心声,思想感情犹然而生。我们走在索桥上一个个都紧抓着护栏,接着再一步步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而我望着江面悠然地前行了。还有一些人胆子大些,竟把自己斜倚在护栏上,行姿更换拍照;呼唤,不过却也十分笨重,局限。虽见索桥上的木板结实有序,却稀稀疏疏。不过,走在吊桥上,听着下面潺潺的流水声,却别有一番独特的韵味。下面的河水川流不息,一点儿小小的波浪,让这原本就十分特别的都江堰,又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一座长约300米吊桥,横跨波涛汹涌的岷江之上,桥上尽是来来往往、密密麻麻、晃晃悠悠的游人!真是别一番情味儿涌心头啊!
走到李冰庙宇上,都江堰的大半景色映入眼帘。往下俯视,都江堰宏伟的水利工程让人惊叹不已,江水平静而轻缓地往岷江流去。郁郁葱葱的森林像一片绿海,成群的坝子更是这水利工程的一大特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真是舒畅。
玉澜索桥,二王庙,这些让都江堰变得古色古香,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负山面水,极为幽静。此行,众人皆言:我终于看到了梦想中的都江堰!
此行,圆了我一个多年的梦!
作者简介:
李金海,河北省南和县人,20世纪九十年代初,担任中国商报驻青海记者站站长。先后在《中国日报》《光明日报》《艺术科技》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几十篇,计十万字之多。2019年出版《荏苒岁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