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你们说下我到哪了,昨天从苏州开车到了安徽黄山这边,目的地是宏村。
来过这里的读者知道,这是一个几百年的古村落,徽派建筑的代表,我们在里面找了个民宿住下。
整体感觉不错,推荐没来过的读者可以纳入自己的种草清单。
昨天也说了,要参加这次北京线下聚会的可以联系我进群,另外就是报名北京产品训练营的加我占座:tangren0517
早上和一个在大厂做产品的朋友聊天,他跟我吐槽了一件很不爽的事,听完我也觉得挺不爽的。
他和我同年,今年也 36 岁了。
这个年龄在互联网行业属于大龄从业者,也是所谓 35 岁危机的排头兵,更是让很多二十出头的小年轻充满恐惧。
很多人在想,如果自己到了 35 岁会怎么样?
我这个朋友在当前公司干了 8 年,现在也算是个产品高 P 了,薪资总包算下来有 80 多万,另外还有一些股份期权分年限成熟。
上周 HR 约了他们部门一些大龄高 P 开会,说公司正在做中层骨干优化计划,目标是把一些能力强的中层升上去,然后用潜力更大的年轻人取代绩效一般的中层。
说白了,就是淘汰一批年龄大、性价比不高的大龄打工人。
按照 2:5:3 的绩效比例分布,至少有 30% 的大龄打工人面临被淘汰的可能性。
这事儿让他们很不爽,自己当年入职的时候也是年轻人,奋斗几年把青春和努力都留在这里,为公司创造价值,现在反而用这种理由来排挤。
但是,作为事业部的人才优化计划,他们又没有任何办法。
他问我怎么看,怎么说呢,我也很无力。
如果按照情理道义来看,这种操作就是过河拆桥,明显会寒了这波老员工的心。
如果按照优胜劣汰来看,这又是正常的市场化规律,不管任何行业,每个代际的人都在经历。
就拿我来说,虽然我现在不上班,可要是出去找工作的话,我不一定能获得多好的机会。
首先,以我的年龄、性价比、跟公司的匹配度来看,这样的岗位本身就比较少。
其次,以我的要价和公司愿意付出的成本来看,我肯定不是他们的最优解。
所以,即便是我出去找工作,也很难找到一个高级打工人的机会。
我还是很庆幸很多年之前自己就做出了选择,不想一直做打工人,而是换一种方式去为别人创造价值。
这么一来,我才开始公开分享,输出知识,因而获得影响力和认可。
也正是这样,我才有机会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化,转变成可以交付给其他人和企业的服务。
不过,对于和我朋友一样的大厂高龄打工人来说,其实他们的处境比我会略微好一些,至少现在出去找工作还是很吃香的。
就拿他来说,产品工作经验十几年,产品能力全面,有成功案例,有带团队管理经验,要价不算特别高,这个画像在互联网产品圈其实挺吃香。
我认识一些公司老板,他们有的会托我去物色一个产品总监或者产品 VP,并且开出的价格和条件不比大厂差,甚至还好很多。
但是,符合以上画像的人很难找,不是钱不够,而是人不够。
因此,产品就业市场如今呈现了一个两极分化的局面,初阶产品经理找工作难,因为差异化不大,竞争大,企业需求少。
另一面,高阶产品经理总量少,需求相对大,企业招人难,匹配难度大。
之前参加过我训练营的一个同学也是符合以上画像的,后来我给他介绍了一个中小厂的产品总监机会,后来也谈成了。
从大厂中层去中小厂做高层,薪资和职级都有不错的提升,而且被认可度高,话语权大,整体职业台阶是向上走的。
我之前在产品训练营介绍中放过这么一张图,其实就是概括了不同阶段产品经理的能力储备和阶段要求。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产品经理不清楚自己处于哪个阶段,对自身能力储备没有认知。
这种情况会导致一个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性价比会越来越低。
因为工作年限的增长会同时减少个人职业保质期,比如三年产品经理的能力储备要求到五年了还没储备完成,那这就属于性价比很低。
再往后,就会出现职业危机,规律往往如此,只是很多人不重视。
我跟参加训练营的同学都说过,产品经理快速成长的秘诀来自于单位时间内高密度和高质量的实践。
训练营提供的是体系化的产品方法、思维、认知,以及来自于我的指导和干预,所以他们的效率更高。
最后,我还是想跟大龄产品人们说几句。
第一,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对个人定位、优势擅长、能力结构做好清晰定位。
第二,建立并完善一套专业能力体系,涉及产品、业务、商业。
第三,尽早在公司内和行业中建立影响力,可以通过公开分享或者输出服务的方式,这是未来的船票。
第四,不要总埋头做事,要走出去看看别人怎么做、听听别人怎么说、聊聊彼此的想法。
第五,不要躺平。
以上,共勉!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人在画中,画在人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