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朱瞻基探望被囚禁的叔叔朱高煦,突然摔了个狗吃屎,他一怒之下,命人将朱高煦扣在300斤重的铜缸里,而后让人不停煽风烧火,活活烤死,又将他的儿子们全部处死。
堂堂九五之尊岂是他能冒犯的?本来朱瞻基没想对自己二叔这么狠的,实在是他自己找死。
大殿里,明宣宗朱瞻基趴在榻上,手里捧着一只蛐蛐儿,目光专注,仿佛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这只小虫子更吸引他的注意力。
皇太后轻声劝道:“儿啊,别再玩了,满朝文武都在背后叫你‘蛐蛐天子’呢!”
朱瞻基抬起头,看了母亲一眼,笑了笑,随手把蛐蛐儿放回盒子里:“母后不用担心,朕心里有数。”
人人都说这位皇帝沉迷斗蛐蛐,不务正事,可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位被称作“蛐蛐天子”的皇帝,开创了明朝的“仁宣之治”。
在大明历史上,他虽没有如朱棣般开疆扩土,却凭借一套稳健的治国方略,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守成之君。
朱瞻基出生的那一晚,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朱元璋递给他一块大圭,上面赫然是:“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从梦中惊醒,心中有了预感:这个刚出生的孙子将是老朱家未来的福星。
果不其然,没过几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登基称帝,也开始对自己的嫡长孙朱瞻基进行培养。
朱棣不仅请来了当时最优秀的老师教导朱瞻基,还亲自带他上战场,教他如何指挥军队,如何在残酷的战场上生存。
更令人意外的是,朱棣还常常带着朱瞻基走入农田,带他深入百姓之中,观察民生疾苦。
朱棣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他希望这个孙子不仅能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帝王,还要懂得体恤百姓。
只是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身材肥胖,行动迟缓,体弱多病,腿脚也不好使,显然不符合朱棣心中“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理想太子形象。
反倒是他的二儿子朱高煦,英勇善战,性格豪爽,与年轻时的朱棣颇为相似,这让朱棣一度动了废长立次的念头。
不过朝中大臣们强烈反对这一决定,认为立长废幼不符合祖制,朱棣一时间摇摆不定,直到一位近臣轻声提醒:“好圣孙。”
朱棣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没错,朱瞻基是个难得的好苗子,有这样一个出色的孙子,太子不优秀又何妨?
自此,朱高炽虽有“太子”的名分,却是“父凭子贵”,靠着儿子的光环才得以保存地位。
1425年5月,朱高炽突然去世,朱瞻基得知消息后,立刻从南京赶回京城。
一路马不停蹄,耳边风声呼啸,朱瞻基心里却无比清楚:父亲刚去世,京城里暗流涌动,自己的二叔朱高煦必定已经蠢蠢欲动。
朱高煦对皇位的觊觎从来没有掩饰过,甚至曾在朱棣在世时,几次暗中谋划。
朱瞻基作为新任太子,必须尽快赶回京城,才能稳住局面。也正如他所料,朱高煦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企图在半路上暗杀他。
好在那时候没有卫星定位和现代通讯,朱瞻基成功避开了所有埋伏,顺利抵达京城登基即位,史称明宣宗
虽然登上了皇位,但朱瞻基心里清楚,二叔朱高煦不会轻易放弃,但朱瞻基并没有立刻对他采取行动,而是选择了隐忍。
而朱高煦不懂得韬光养晦,反而愈发嚣张。他不仅在朝堂上公开挑衅,还不断煽动手下将领,企图发动政变。
朱瞻基的隐忍让他误以为皇帝软弱可欺,于是,他在1426年正式举兵造反,但朱高煦并不具备朱棣那样的智慧和谋略,他的造反计划并没有得到多少支持,甚至连他自己的将士都对他心怀不满。
面对朱瞻基的御驾亲征,朱高煦的军队几乎不战而溃,他就这么成为了阶下囚。
本来朱瞻基给自己这个二叔留了一条生路,结果他去探监的时候,朱高煦十分作死的伸脚把朱瞻基给绊倒了,结果自然是死得凄惨,儿子也没能活下来。
朱瞻基不仅巩固了皇权,平定了内乱,还通过一系列战略收缩的决策,使大明帝国在他手中更加稳固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